3.第三招 展陈设计术:借你的景色,美我的颜
只有合适的展陈方式,才能将展品身上蕴含的美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来。越是优秀的博物馆,其展陈空间与形式越多样化,不仅会根据展品的类型和特点而量身定制,还善于借助内外部环境,因势利导,为我所用。
对于上野恩赐公园(博物馆群)来说,公园般的自然景观是最为突出的外部环境,因此,这里的博物馆纷纷抓住这一优势,在展陈形式上多采用文化与自然相并重、室内与室外相结合,力求将文化艺术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从而为自身的展品“增色添彩”。
借助公园环境,打造室外展厅。在东京国立博物馆本馆的背后,依照日本园林的理念打造了一处精致的庭院,庭院包含了2个小馆和5间茶室。这个庭院除供游人春季赏樱和日常休憩外,还会举办一些小型的专题展览,展出的作品也大多为绘画及书法等艺术作品。如庭院内的应举馆有画家圆山应举的隔扇画、九条馆有狩野派画家的作品《楼阁山水图》,此外,六窗庵、转合庵、春草庐等茶室还会举办茶会和诗会。当置身于真实的小桥、流水、绿树、竹庐之中时,这类艺术作品的逼真与灵动更能跃然于纸上。
正如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钱谷真美所说:“我们认为博物馆仅保存文物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让观众来观赏才能显示其意义,要通过展示才能完成这样一个过程。庭院的茶室展示,是完全采用自然光。在采用柔和的光线来展示藏品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如采用类似于蜡烛,在茶室根据不同光照来安排展陈,会展示一些字画、挂轴等文物。”[14]
雕塑展品外移,与自然景观结合。相比室内单调的空间,室外变化的自然光线、色彩丰富的自然景观将更能凸显雕塑作品的立体与饱满。如国立西洋美术馆,除保留部分雕塑展品于室内展示外,重点将奥古斯特·罗丹的《地狱之门》《思想者》、布尔德尔的《射箭的赫拉克勒斯》等著名雕塑作品从馆内移至室外的前庭广场中,让游客能在郁郁葱葱的公园之中近距离观摩大师作品,更加带感!
国立西洋美术馆
墙体通透设计,将绿色引入室内。对于无法进行室外展览的场馆,也同样可以做到“借景”的效果,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掉外墙”——包括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宝物馆在内的许多博物馆,多采用“落地窗”设计,让游客在看展品的同时也能看到窗外的景色,虽然身在馆内,仍能感觉到置身于一片自然绿色之中,实现室内的文物与室外的自然交相呼应。
上野恩赐公园(博物馆群)正是通过巧妙地借助公园般的自然环境与景观优势,设计多样化的展陈形式,有景的借景,无景的造景,从而实现艺术文化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在提升自身展品“颜值”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博物馆的游览体验。
国立西洋美术馆中的落地窗设计
4.第四招 活动组织术:在你的场地,上我的课
博物馆的本质在于教育。而日本应该是这世界上最热衷博物馆教育的国家了。每一天,在任何一个博物馆里,总能见到成群结队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地参观和学习。博物馆俨然已经成为学生最为重要的校外课堂。
与此同时,逐渐延伸出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见学”。该理念来源于日本,指“根据实际所见事物,学习知识并进行学习体会”。见学,不仅包括文化见学,还包括自然见学、农业见学、工厂见学等。如今,见学已成为日本儿童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能提供历史见学、文化见学、艺术见学、科学见学等活动,即便是在自然科学博物馆里,也都是通过标本进行生物见学,这是一种“静态”或“死物”的见学形式,见识程度有限。
上野恩赐公园(博物馆群)则不同,由于坐拥上野恩赐公园、上野动物园及寺庙宗教场地,不仅可以开展更多元的见学活动,而且是一种“动态”和“活物”的见学,大大强化了见识的广度与深度。
为此,上野恩赐公园(博物馆群)推出“i-Ueno”上野见学计划[15],集中了上野恩赐公园的各大文化设施,创造了一个儿童和成人都可以学习的机会,向所有参与者展示博物馆的乐趣和上野恩赐公园(博物馆群)的魅力。
一方面,依托东京国立博物馆、西乡隆盛铜像、博杜恩·德·库尔德内博士像等文化印记,开展明治文化见学,展现区域的历史厚度;另一方面,依托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文化会馆、旧岩崎邸庭院等众多的大师建筑,为建筑爱好者提供探索建筑魅力的游览路线;此外,依托宽永寺、东照宫、清水观音堂等寺庙名胜,讲述区域历史的同时,开展特色的祈福文化见学。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当属自然见学了。上野恩赐公园里不仅栽种了丰富的植物种类,同时,上野动物园里更是饲养着900多种珍禽异兽。在园内的不忍池内,终年栖息着大量野生的黑天鹅、大雁、鸳鸯、鸬鹚和野鸭。池畔还有一个水族馆,里面有500多种水生动物。动物园边上建有牡丹园,种植了70多个品种3000多株牡丹[16]。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得上野恩赐公园成为孩子们最喜爱、最鲜活的见学乐园。
上野动物园
不仅如此,为了最大限度整合上野恩赐公园的见学资源,将现有的零散的、单个见学活动串联起来,上野恩赐公园(博物馆群)特别制定了“上野欢迎护照(Ueno Welcome Passport)”通票体系,用更为便捷和划算的方式,为参与者
送上了一份“一站式的见识倍增大礼包”。
上野恩赐公园(博物馆群)正是充分调用了公园内的各类见学场地,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文化见学、建筑见学、祈福见学、自然见学等活动进行联动,从而形成了更多元、更鲜活、更具体验性的见学体系,让参与者在逛公园的同时便能增长见识。
通过拆解上野恩赐公园(博物馆群)的成功之术,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自带强大光环的上野恩赐公园给博物馆群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阻力,但只要处理好博物馆与公园的关系,在场馆选址、环境营造、展陈设计、活动组织四大关键环节上发挥“巧实力”,将公园为我所用,便可以借力打力,转危为安,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四、中国的“上野恩赐公园”
行文至此,可见世界上的文博区,其发展路径各不相同,而日本东京的上野恩赐公园(博物馆群)为我们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范式——“公园型博物馆群”,即将博物馆群与城市公园相结合,目标是成为文化与自然相互浸润的有机整体。这样的发展模式,将为我国的博物馆群建设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样本。
那么,中国哪些城市最有可能打造“上野恩赐公园”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白:并不是所有公园都能承载博物馆群!优美的自然环境,绝不是博物馆群“相中”公园的第一原因!反,博物馆群贴近的其实是“人”,而且是高度聚集的人群,而城市公园往往是这个城市中人气最集中、人群停留时间最长、人群休闲方式最多元的场所。因此,只有在这样的地方,博物馆群才能与人的活动发生高度的共振,从而确保博物馆群立于不败之地。
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再来看中国的“上野恩赐公园”候选者,答案自然浮现出来:杭州的西湖和武汉的东湖胜算最大。
首先,这两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湖光山色、风景秀美、人文荟萃,尤其是当这些景区免费对外开放以后,每年接待的游客量都达千万量级,吸引力毋庸置疑;其次,区域内都拥有大量的休闲资源,凭借城市中心的绝佳区位,已经成为市民日常休闲和娱乐的中心;另外,作为新一线城市的代表,两个城市在文化建设上都是大手笔投入,掀起了一波博物馆的建设热潮,一座座博物馆设施在风景区内拔地而起……这些都为它们打造“公园型博物馆群”创造了最佳条件。
然而,在快速建设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如博物馆设施相对分散,单摆浮搁,难以形成合力。另外,虽然这些博物馆置身风景区内,但纯粹是空间上的聚合,无论是场馆环境营造、展陈空间设计还是活动功能组织,并未与景区形成联动,导致参观体验不佳、人气也未能兑现景区庞大的流量优势。
因此,有了上野恩赐公园博物馆群这颗“珠玉”在前,相信未来杭州西湖和武汉东湖也能快步跟上,逐步实现从“风景名胜区”向“文化与自然融合的中央文博区”升级!
本文节选自华高莱斯“技术要点”系列丛书《都市文博区》。
《都市文博区》是一本从多个维度介绍不同类型文化场馆聚集区的城市研究书籍。本书力图通过对全球城市及重要城市中都市文博区的特色分析,为国内大城市及文化富集地区的文博区建设拓展观察视野,提供发展思路;同时,本书也针对中小城市如何打造特色化的文博区,给予了路径指导。
本书已正式出版,限时免费赠书,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领取!
长按扫码 免费领取
1.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
2.根据提示填写完整信息,为避免信息错误造成的寄送失败,请认真按照提示完成信息填写。
3.我们会根据您填写的信息为您免费寄送。
[15]上野恩赐公园博物馆见学官网:https://museum-start.jp/.
[16]维基百科- 上野恩赐公园(Ueno Park)词条,最后编辑于2021年10月3日.
版权声明:本平台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高莱斯”(ID:RL-CONSUL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