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城市发展的新解法!
自从“城市更新”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全国各地加快了城市更新的步伐,陆续出台了相关的行动计划和任务目标,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实施模式。
比如上海在5月29日发布的《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中就明确要求“加强城市更新规划编制、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年内新启动8个以上城中村改造项目”。
▲上海三邻桥社区公园
长沙市提出“差异化更新”理念,将建成区划分为更新核心区域和外围区域两个部分,核心区域以历史文化保护和综合整治为主,外围区域承接核心区疏解功能。
成都市则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编制城市更新专章,划定173个更新单元,以产业空间、文化空间、交通空间、生态空间四类更新为重点。
同样作为住建部首批21个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的南京市,则提出探索打破传统的“小区”概念,推进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联动改造。
5月底,广州城市更新的重点代表区域(黄埔区)紧急优化了第一批城市更新项目的调整措施和近期工作目标,31个项目(含未批)将全力提速。
根据住建部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已有411个城市实施2.3万个城市更新项目,各地出台的有关地方条例、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超过200个。
▲广州太古仓创意园
更准确地说,不少地区的城市更新项目在“防止大拆大建新规”后历经近一年的沉寂,如今终于进入轰油门阶段。
而在这个过程中,公共艺术则是有点石成金的效果,它为城市更新和发展带来了新的解法。
但是,公共艺术虽然能够“点石成金”,但如果只是将它作为一种“艺术”来观赏,并不能实现城市更新和发展价值的最大化兑现,而是要构建文化场景。文化场景的构建,实际上是在探索“空间+人+内容”中的文化构建方式。
▲郑州二砂厂改造
打造专业艺术载体,构建“场”的文化吸引力
公共艺术博览会的优势在于它不是简单的艺术作品的呈现,而是以艺术家/艺术机构文化艺术特色为核心所打造的一个个独立的具有吸引力的展示空间环境。
公共艺术博览会更是一个专业艺术载体和平台来构建不同的有价值的文化场景,这个平台让艺术走下“神坛”,把艺术的视角转换为“人”的视角,重点关注“人”需要什么,“人”在这个场景中能够做什么,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共鸣,能够学习到什么……
▲2021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现场
因此,在这里,艺术并非晦涩或者高不可攀,而是能够碰触消费者内心却又不会庸俗。换句话说,公共艺术博览会便是主办方结合区域的整体文化特色,塑造的一个新的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磁场。
这个磁场无论是对专业的艺术创作者、采购者还是爱好者都会在短期内形成吸引力和集聚效应,且这个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发酵。恰如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作为一个植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载体,其公共和艺术的双重属性也是各类群体能够真实“触摸”的艺术载体,对生活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人而言是鲜活的新的文化磁场,对外地人来说则是生动的文化探索磁场。
▲2021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现场
以策展力构建“景”的情景感染力
公共艺术不应只是单纯的“公共空间”艺术,而应是指向人的“公共生活”的艺术。也就是说,公共艺术的增量不在于场“地”,而在于场“景”;而文化场“景”的构建不在于“风景”,而在于“情景”。
在构建文化场景的过程中,应当赋予公共艺术一定的功能性,让它们与居民的生活情景融合,成为一种艺术生活设施,成为城市生活方式的参与者。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为了生活而艺术”。这些艺术作品不在于体量多大,展示空间多大,而在于与人的生活情景的融合度和功能的延展性。
▲感·光四季创意艺术特展现场
对于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现场的参与单位而言,便是通过策展构建既有文化属性又能与公共生活相联结的不同空间,无论是动态的沉浸式数字艺术体验空间抑或是静态的美学空间。这些空间的策划既能与人们的生活情景相融合,在功能上也可以有一定的延展性。只要策展的巧妙,哪怕是几十平方的小空间,也能成为艺术创作者与公共发生联结、与商业实现合作的触媒。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仍然是搭台及审验的人,而艺术家、艺术机构及其作品则是表演的主角,至于评分如何,则是观众说了算。
▲2021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现场
以公共艺术营造一个个独特的“文化场景”,给城市建设者带来参考,给空间运营者带来灵感,给公众以新的接触艺术的方式,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从来不仅仅是一场单一的博览会,它更是一个联结不同类型艺术创作者的“空间环境”美化行动,一场激活城市多元价值的场景升级性的行动。
——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组委会
▲2021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现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艺术季”(ID:uas-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