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总承包,设计企业的能力之战(之四):融合与蜕变之路

工程总承包,设计企业的能力之战(之四):融合与蜕变之路

在做工程总承包业务时,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谁更强?常常有人给攀成德的咨询顾问提出这个问题,我们也把这个问题提给行业人士。

如果你把设计和施工当作两个行业,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如果你把设计和施工当作大建筑的两个环节,这就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伪问题。中国大建筑行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牛市,价值链割裂的模式有其历史原因,但设计企业需要认识到这是趋势,即使不做工程总承包,也需要从“卖图纸”的思维中走出来,建立做工程的思维。思维改变,企业的能力就会改变。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建筑业进入设计和施工融合的新时代,设计企业的蜕变就开始了。

 1 
与施工企业竞合

“在做工程总承包业务时,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谁更强?”这个问题再往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问题背后的潜台词:第一是设计企业与施工企业在做总承包业务时,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第二是设计企业与施工企业做总承包是各有优势的。从竞争的角度看,设计企业做总承包既可能与同行的设计企业竞争,比如在承接冶金工程总承包项目时,中冶京诚与中冶南方、中冶赛迪同台竞技;也可能与施工企业竞争,与宝冶、二十冶发生竞争。换个角度看,设计企业之间的竞争远比与施工企业的竞争更为激烈,未来,设计企业与施工企业之间更多的是竞合。

设计企业与施工企业向工程总承包转型,各自的优势在哪里?很简单,各自的优势在于过去的长期积累。设计企业的优势在于前端在于总体思路、技术方案、工程设计和设计管理;施工企业的优势在于后段,在于工程的实施、资源的集成和组织、实施过程的控制、资金优势和风险管理等。不同细分行业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特点是不一样的,有的工程项目前端重要,比如化工、有色、黑色、医药、电力等行业,设计企业为主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具有明显的工艺技术优势;有的工程项目后段重要,比如房屋建筑、市政道桥、地下空间等,项目后段的实施工作中,施工企业更善于资源组织和过程管理,在安全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也更多,这类项目的工程总承包,设计企业并不比施工企业有明显的优势。实践的结果似乎也印证了我们的简单分析,化工、冶金、有色、医药和部分电力设计企业转型为工程公司,并且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转型效果;而建筑、市政设计企业的转型则力度小、速度慢,这些细分行业的设计企业,要么明确不做工程总承包,要么是为施工图设计业务而做工程总承包,甚至有的是为完成上级要求冲合同和营业收入而做工程总承包。

正是由于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能力特点的不同,同时竞争关系的错位,使彼此之间存在竞合的可能。上海市政设计院是上海建工的二级公司,上海建工在品牌、市场、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等方面输出母公司在施工环节的优势,上海市政院利用自身在技术和设计上的优势,二者形成良性的融合,从而在工程总承包业务的发展上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同样,上海城建设计总院是隧道股份的二级公司,其总承包业务的发展,与上海市政院异曲同工。这两家设计企业有母集团的支持,形成设计施工环节的良性融合。

国内多数大型设计企业都隶属于建筑央企,发挥出上海市政院、上海城建设计总院这样的协同效应是央企总部期待的,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产生出期待的结果,毫无疑问,未来协作的空间很大。某建筑央企,正在与攀成德探讨把大型设计企业与大型施工企业组成新集团的可能性。

对于没有上级集团支持的独立设计企业,有没有可能找到合适的伙伴,形成竞合关系?我们以为,这也是可能的。既然市场正在孕育,施工企业也有与设计企业竞合的愿望,设计企业主动伸出温暖的合作之手,一定有施工企业主动找上门来。

 2 
成为资源集成商

从事设计咨询业务,设计企业的资源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其能力主要在技术能力。转型成为工程公司,则需要更多的资源。设计企业需要研究工程总承包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需要的各种资源,同时做好资源的集成和对接。中建八局是房屋建筑领域的顶尖承包商,在房屋建筑领域的资源非常丰富,在从事工程总承包业务以后,他们发现除了需要增加设计资源、设计管理的资源,在作业端需要的资源也比传统的施工总承包庞大得多。在跟他们的交流中,他们告诉攀成德“我们在做青岛上合组织的会馆时,需要和地毯商合作,需要和东阳的家具木雕师傅合作;青岛会馆有一组红木家具,有水浒108将的雕像,这些雕像是东阳的老师傅做出来的”。中建八局是房屋建筑总承包的大型工程局,即使做其熟悉的业务,在资源集成上,也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对于设计企业,在资源集成的路上,需要用心、用时间长期积累。

有人说,工程总承包业务,其核心是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可见聚集资源的重要性。

 
推动价值链融合
作为工程建设的前端环节,好的设计未必会有好的工程,但不好的设计一定不会有好的工程;从成本角度分析,设计环节决定了工程项目90%以上的成本。行业的进步,既在于设计环节的进步,也在于环节的融合。在工程各环节的融合中,设计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套用某互联网老总的话“要么是设计企业改变自己,要么是施工企业来改变设计企业,要么是甲方来改变设计企业”,总而言之,设计企业需要在行业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而改变的根本,在于推动行业的价值创造。
其被改变,不如主动出击,出击的最好方式是促进工程建设各环节的融合。设计企业、工程技术专家,具有系统思维、全局思维,学习能力也更强,有能力承担这样的责任。
如何融合?从工程全生命周期来思考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建设工期、运营质量、维保成本等,甚至在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结束期到来时,工程的拆除成本也需要有所考虑。这些对设计企业的观念、组织、技术、人员、机制都会提出新的挑战。
上海外白渡桥的故事,大致可以演绎价值创造的故事。
霍华思·厄斯金是外白渡桥的设计与建造单位。2007年岁末,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收到英国霍华思·厄斯金公司的信函,信中说,外白渡桥的“桥梁设计使用年限为一百年,现在已到期,请对该桥注意维修”,还重点强调“建议检修水下的木桩基础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


审核丨蔡敏、付寒梅

版编辑丨郑思琪

本文作者李福和 等,来自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本文首发于勘察设计前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点击关注我们,随时了解行业动态。





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勘察设计前沿”(ID:psd-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