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嘉宾丨李福和
文字整理丨杨亚庆
文字审核丨李福和
各位网友晚上好,非常高兴跟各位在攀成德2023开年十讲见面。
这次的主题叫“大变局下的韧性生存”。这题目的来源有一段时间了,我们每年底开一次“预见”的年会,2021年底“大变局,煎熬与前行”,22年底叫“大变局,行业正道是沧桑”,和开年十讲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大建筑行业走到今天,无论是我们的投资还是建筑业的产值,增长速度都在减慢,如果扣除通货膨胀的话,增长速度就更慢了,所以未来几年企业要韧性生存。
今天分享的课题是“工程企业如何建设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这个话题,非常复杂。涉及组织能力建设的管理学书籍,可以说汗牛充栋,有人统计过有数百万种。今天结合组织能力建设的一些理论来谈谈我的看法。
今天跟大家探讨两个话题,第一是组织能力,第二是工程企业怎么建设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组织能力?
▌1. 建设组织能力,目的是取得好的结果
为什么要建设组织能力?探讨这个话题要先探讨企业利益相关者他们关心什么问题。我选了5个利益相关者:股东、客户、政府、员工和供应商。
股东关心什么?股东肯定关心财务状况好不好,能不能分红,今年、明年、后年企业的利润是不是增长,企业要赚钱,短时间可能靠机会,长远持续赚钱的话一定是组织能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股东他是关心组织能力的,而且我相信组织能力强的企业,它赚钱的稳妥性和风险可控性都会比较强。
客户关心什么?你产品好不好,你的服务好不好;价格如何,可不可持续。无论是买家电产品、汽车或者别的,甚至买房子,大家都想去买大企业的、经营比较稳健的,什么原因?买了放心,有问题后面还能找到它。企业要持续发展,也得有组织能力。
政府关心什么?你有没有税收,环境保护如何,其他的社会的责任等。松下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小企业解决生存问题,中企业对社会有所贡献,大企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力量”。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同时中小企业是大部分,大企业数量很少,这说明只有组织能力强的企业才能走得远。
员工关心什么?我收入能不能增长,对我公不公平。供应商跟员工有相似性,你给我的价格合不合理,给我的要求合不合理,能不能把钱及时支付给我们。
工程企业可以去回顾一下,过去5年内给哪些企业做过服务,对我的要求合不合理,有没有给我钱。这几年有很多企业吃了亏,比如说恒大的供应商。所以通过解读几个利益相关者,就可以看到建设组织能力最终是为了企业取得一个好的结果。
▌2. 为什么组织比个人能力强?
美国管理学者尤里奇的研究认为,组织能力一定比个人能力的总和要强。他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当组织作为一个整体运作的时候,能产生1+1大于2的结果;对于业务结果,组织能力四倍于个人能力的总和;对一线经理,四倍于个人能力总和;对投资者/所有者,三倍于个人能力总和;对外部客户,两倍于个人能力总和;对社区和政策制定者,两倍于个人能力总和。
为什么组织能力会比个人能力强?
一是个人做不到的事情,组织可以做得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讲要相信组织,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找组织,这说明组织能力比个人能力强。
二是组织能力比个人能力的总和更有效率。我从5个方面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形成互补,中国以前有一种说法叫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明什么?三个人可以成为一个小组织,如果没有管理,他的能力还不如一个人。如果有管理它能够形成互补,有可能三个和尚一个挑水,一个可以打柴,还有一个做厨师,结果就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专业化,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分工的历史。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到劳动分工产生效率,他举了一个做图钉的例子——一个人把所有的工艺都做一遍,一天做20个图钉,10个人进行分工后,一天可以做48,000个图钉,每个人做4800个,两者相差 240倍,可以看到分工的效率提高非常多。现在工程企业产生不了240倍的价值,主要是现在的分工已经比以前细多了,比如设计院里面各种各样的专业都是分工。信息成本优势,理论上讲每个人都可以看作成一个公司,跟其他人的协作可以标价格,但如果全部用价格标出来的话,我们每天交往多少?你跟张三说句话,一个信息值5毛钱,敲几个字值3毛钱,企业里天天做交易,即使单个交易的成本很低,交易太多了以后,就形成了很高的交易成本。一个组织可以通过设立共同的目标,降低监控和管理成本,所以这是组织的优势。大组织才能培养杰出人才和好的文化。朝大处说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跟我们14亿人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1400万人是不会有这样的灿烂文化。我们在工程行业里面看,出大师、出院士都不是在小的单位或者小单位的概率很低,平台大了以后才能做大项目,才能出杰出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最后是组织能产生心理满足感,人只有在组织里面才能找到归属感。比如企业年底评先进、评优秀员工;社会里面评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学雷锋、各种各样的标兵,只有在组织里面他才能找到这种满足感。
▌3. 组织能力是什么
组织能力到底是什么?
我从汗牛充栋的书籍里面找到了几个定义。一个是尤里奇的,他说组织能力是组织所擅长的方方面面,大到战略,小到人力资源的选育用留,通过整合基础的流程、结构、激励、技能培训和信息流来组合员工的集体智慧和行动。
另外一个叫杨国安,他是尤里奇的学生,在《组织能力的杨三角》里,他认为组织能力是一个团队所发挥的整体战斗力,是一个团队(或组织)竞争力的DNA,是一个团队在某些方面能够明显超越竞争对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我觉得杨教授更多的是从组织的内涵来解释。他认为超越竞争对手为客户创造价值,组织能力就不错;反过来说,你不能超越竞争对手,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就说明组织能力不强。尤里奇讲的更多的是怎么去建设组织能力,杨国安是从组织能力能创造什么这个角度来解释。
杨教授有一个著名的“杨三角”,一是员工的能力,会不会?二是员工的思维模式,愿不愿意?三是用什么方式把这些愿意做又会做的员工组建起来、融在一块。
图1 “杨三角”模型
如何建设组织能力
最近几年攀成德内部也在反复强调建设组织能力,结合我的体会,谈谈工程企业建设组织能力的一个通用路径。我把组织能力建设分成三个层次、六个角度。
图2 组织能力建设的六个角度
第一个层次我认为是基础层次,它的建设难度大概是30-50分。两个角度,一是把组织结构做好,二是把业务流程做好。组织结构的研究,从1855年左右美国纽约铁路公司的丹尼尔·麦卡伦第一次设计出组织结构图,到现在已经170多年的历史,依然看到组织结构的设计上面有很多问题。从业务流程的角度,哈默和钱皮(做计算机的)提出了流程管理,大家基本都理解了,企业完全可以做好这个。
第二个层次包括目标管理和企业文化。在优秀的企业里有很高的比重用目标管理,有人统计世界500强公司里大概有百分之六十多。工程企业里面,像中建这些央企基本上都是用目标管理,中小企业也可以尝试。企业文化这几年大家已经谈了很多了,这个难度应该在50分到70分左右,当然企业文化的建设没有止境,可以把它搞得非常复杂,也可以用朴实的方法去做。
第三个层次包括核心能力及管理系统。关于核心能力,现在央企在谈世界一流企业的建设,大型的设计院对技术能力要求也很高。十几万家有资质的施工企业和两万多家设计院,有核心能力的是少数,大多数企业都要靠普通能力生存。最后一个是系统管理的角度,也就是说管理要没有短板,方方面面都要做好,各个条线、各个组织层级之间都要非常匹配、协调。这个层次的难度可能是在70分以上。
▌1. 组织结构角度
我建议企业要在组织的设计和流程方面下功夫。组织结构,小企业比较简单,大企业组织的设计其实有很多问题。你到底按地域、产品、市场、技术还是功能来设计组织,难度很大。中建曾经提出过五化-区域化、专业化、国际化、标准化、信息化,下面八个局,业务只在一个区域做很难;专业化也不容易,可能在一个两三千人的设计院里面可以做到专业化,在几十万人的央企里面做到专业化很难。所以组织结构的设计和调整,说说容易,做起来非常难,尤其大型的企业,组织的设计和调整是第一难的事情。
过去五六年,我都会找一个主题去调研,包括勘察设计行业和施工行业,最近两三年我调研的都是勘察设计行业。2021年的主题叫“设计院的组织设计和效率提升”。我举一个例子,这家设计院500人,23个业务部门,职能部门算7个的话,加起来是30个,那么每个部门平均15人。这种组织结构图的设计院很常见,具有象征性。对这个组织,我们能看到什么呢?业务碎片化、组织碎片化、资源碎片化、权力碎片化、利益碎片化。这5个碎片化对组织能力的打造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图3 某碎片化组织设计案例
在大型施工企业里,总部叫股份公司或者集团,第二级是工程局、第三级是号码公司、第四级是区域公司,有的区域公司下面还有区域分公司,第六层是项目部。不分这么多层级,资源串不起来,但是这么做组织管理难度又非常大。上面一个通知到下面,虽然现在有信息系统传递速度加快了,但是理解深度不一样、传递成本也很大。组织结构是企业的基本骨架,骨架不好,组织很难形成战斗力。如果组织能力的建设滞后于业务能力的话,会形成很多断裂。就像五个力均衡分布拉扯,车子是拉不动的;如果劲往一处使,车子可以跑得很快。
这两年,设计院和施工企业的业务都不是太好,现在生存不容易。我跟在华为的同学做交流,问华为为什么经受那么多打击还能够熬过去,他总结华为经受各种打击,组织能力中有五个核心要素:一是文化,爱国、爱企业;二是流程做得很规范,做事不乱;三是信息透明,不让你去猜测,避免组织的思想混乱;四是重视技术的投入;五是以奋斗者为本。去年房地产爆雷的企业很多,对工程企业影响很大,有的不仅业务不好,人也散掉了,但有的企业即使业务不好,团队不散。比如,苏中建设在恒大爆雷事件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有很多恒大的商票,资金上碰到很大困难,但是中高层没有一个离职的。
▌2. 业务流程角度
流程的角度看组织能力,流程是保证组织高效运行的。哈默和钱皮提出了流程理论,他们认为流程是一组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相互关联的活动。很简单,就是要为客户创造价值,不能给客户创造价值的流程,不能叫流程。在他们的著作里面,流程叫process,企业实际的管理中还有一种叫工作流(work flow)。所以今天我们谈流程既包括为客户创造价值的process,也包括为解决内控问题的work flow。有了这些流程,不同的组织、部门、层级、业务环节之间能够自动的闭合,使组织高效。但实际上只有优秀的企业能够把流程做到很好的有机结合。
很多年以前,攀成德统计过某央企工程局(规模在1000亿左右)局层面的、二级单位层面的、分公司层面的、项目层面的流程大概有2000多个,相互之间不闭合。这么多流程如果能相互闭合,要让企业形成有机整体,是不容易的,但是一旦把它闭合起来,效率就非常高。2013年我们跟中建八局合作过一次,把这几个层面的组织、权责、流程、作业手册进行结合,形成系统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从2013年到现在将近10年,中建八局的增长速度一直非常稳健,做的也非常好,我认为那次标准化体系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
▌3. 目标管理角度
目标管理是为未来特定时间预先订立工作目标,并拟订各项具体可行的工作计划与进度,可以是未来1年,也可以3年、5年。目标管理的第一个特征是把人的因素调动起来,把个人的需求和组织目标结合起来。就是组织要什么,就引导个人去做什么,是一个指挥棒,一个方向。目标管理也是建立层级目标体系,将目标层层往下分解,转变成单位和员工的分目标。我们说组织有部门墙、有隔膜,通过目标就把它上下贯通起来,不能说目标管理以后就没有隔膜和部门墙了,但是应该会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某高科技企业,在目标权重设计的时候,即使中台和后台部门,都有公司的财务目标,比如新签合同、营业收入、利润,要占10%左右的权重。财务目标是公司所有员工要为此共同去努力的,信息部门、运营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都要为这个目标付出努力。
目标管理的基本原理非常简单,4个动作:制定总目标、分解目标、目标推进、最后目标考核,每个动作都做好不容易。
我们来探讨一下总目标的制定,看起来就那么几个数据,但真要认真起来还不是很好做。
总目标设定原则是什么?假定年底最终实现1个亿的营业收入,让你重来一次,年初的目标到底是设1.2个亿还是9000万?有的企业甚至在年初会设2个亿,只能完成一半,每年设定的目标都高不可攀;但如果你设5000万的目标,不用努力基本就可以两倍完成。有很多单位年初提出来的目标,基本上都能完成,这样的目标设定它就合理吗?目标到底要怎么设?你可以说要跳起来够得着,就算跳一跳够得着,那么你是根据什么因素来判定伸手能够得着的?
其次目标包括哪些?是3个、5个、10个还是20个?3个、5个包不住,10个,20个后面考核成本很高。
三是就算设了10个目标,每一个目标怎么评定它?什么叫完成了?什么叫没完成?评价指标要让人心服口服也不是那么容易。
四是环境变化了怎么调?类似于像去年的疫情封控,我想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完成目标。只要目标没完成或者偏差很大,目标管理体系就会受到质疑,就是失去目标的严肃性。当目标设定有问题,又如何用目标来考核,前面设定目标的时候,就要想到后面怎么考核。
工程企业,尤其是设计企业,很多是提成制,分院、 所是提成制,这个不是太好。我大概去过500家设计院,有一些开始用目标管理了,我是极力推荐的,至少在院和分院层面要推进目标管理,最多保留一点在项目层面的提成制。提成制是以个人能力为主的,要建设组织能力,一定要朝目标管理或平衡计分卡这个方向走。
▌4. 企业文化角度
企业文化角度来讲,建设组织能力就是要在企业里面塑造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有一些假设大家都是要认同,不认同的话,就失去了讲话的基础,很多时候价值观不同,根本没法交流。
▌5. 核心能力角度
第三个层次(核心能力和管理系统)是70分以上的难度了,做好的话我觉得价值更大,只是做好不容易。
核心能力是组织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我觉得核心能力像巴菲特说的叫护城河,越深越好,巴菲特持有超过1000亿的股票,他认为苹果有护城河,国内很多投资者认为茅台有很深的护城河,所以价值才会这么高。核心能力从定义看,就很不容易塑造,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也就是齐白石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设计院只有很少一部分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大多数设计院没有。比如说中交一公院、铁一院在冻土方面的技术可能算是核心能力。
▌6. 管理系统的角度
最后一个是管理系统的角度。组织是由人力资源、领导力和组织工作整合而成的,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组织的目标,我觉得最能表达出企业是一个系统的是麦肯锡的7S模型。核心是围绕共同的价值观,跟我们说的企业文化差不多。从7S模型的角度看,企业战略要做好,组织结构要做好,制度要管用,企业形成自己的风格,技术方面的能力要非常强,就是说企业没有短板。毫无疑问,这是优等生的要求,估计每方面都做的很好的企业应该不多,包括麦肯锡自己,也未必都做的很好。
以上是我们从六个角度跟大家探讨组织能力建设这个问题,结合组织建设的六个角度,给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提的一点建议。虽然组织能力的建设很难,但是也有一些简单的抓手。每个企业的资源、竞争的地位、思考方式不一样,所以组织能力建设的特点也不一样;在建设组织能力方面,每个企业可支付的成本不一样,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能力强,可以直接梳理组织和改善流程。如果觉得要一个教练,可以跟攀成德这样的管理咨询公司一起来合作,一定要认识到提升组织能力是合算的,可以创造收入,也可以降低风险。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探讨组织能力提升的书籍,比如《基业长青》《追求卓越》《学习型组织》等。
我今天就跟各位领导探讨这么多,谢谢各位!
本文作者李福和,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勘察设计前沿”(ID:psd-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