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a视 · 界 | 第三届论坛:更·新——演进中的实践观与方法论

goa视 · 界 | 第三届论坛:更·新——演进中的实践观与方法论



8月5日,第三届“goa视 · 界”论坛在goa大象设计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更·新——演进中的实践观与方法论”,旨在以goa设计实践为基础,激励内向审视与行业洞察,推动方法总结和现实思辨。主题展览同期开幕,goa大象设计2020-2022期间创作近80个实践项目于杭州、上海两地展出。


GUESTS

观察嘉宾

本届论坛特邀姜珺黄印武两位专家担任观察嘉宾,从实践观念、设计方法、学科前沿、行业趋势等角度分享专业见解;goa六位总建筑师展示最新实践和研究的成果,从“实践的变迁”和“方法的演化”两个维度畅谈心得。


黄印武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剑川县沙溪源乡村合作中心理事长


姜珺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教授

社会与策略研究所所长

《城市中国》杂志创刊主编




TOPIC

更·新:改变与不变的思辨

//下文据现场记录重新编辑,仅代表演讲者个人观点//

//总计4700字,阅读时长约6分钟//



△ “更·新——演进中的实践观与方法论”主题展览现场,goa大象设计2020-2022期间创作近80个实践项目于杭州、上海两地展出 © goa大象设计


凌建 · 本届坛主:经过近30年增量扩张,当下城市建设主线进入存量提升的转型阶段。对设计者而言,最直观的变化是很多城市中的地块要做“更新”建设。当“开发”变成“更新”,其实意味着设计者要融入更多元的思考,参与主体更多元了,在开发商外还有政府、民众等不同层面的需求;需要跳出边界,到城市的维度去思考。创作的整体面貌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更加多元丰富。

张迅 · 本届发起人: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建筑师实践的着眼点和抓手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新科技、新事物、新领域的兴起正在影响着建筑作为一门古老学科的方法论。所谓改变,是我们试图从中找到契机;与此同时,建筑实践的很多原则是相对稳态的,对人的生活的关注、对自然环境的亲近是不变的。在goa近期的实践中,我们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寻平衡,也期待各位建筑师能以实践中的“变”与“不变”为线索,分享经验和见解。



Session 1

议题1:实践的变迁

建筑实践的观念和认知是否发生变化?

它们与广义社会环境的联系是什么?



Keynote Speech | 主旨分享 

视而不见:榆林窟管理与生活用房设计实践

黄印武:题目“视而不见”是一种体验,即建筑以从属于环境的方式,弱化建筑个体的表现,进而使人不会刻意关注建筑。榆林窟管理与生活用房这个建筑项目所用技术并不复杂,难点在于遗产环境中进行建筑设计的态度和技巧。

项目的建设地点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窟的重点保护区内,遗产环境和场地条件都极具挑战性。计划新建包括游客接待中心、管理用房和生活辅助用房三处建筑,总建筑面积1100㎡ ,分散布局于狭长的基地内。在具体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遗产保护的原则:最大保留,最小干预。通过视线、流线和轴线三种策略来完成作为遗产环境一种组成部分的建筑设计,遗产价值多样性最大限度的保持。

榆林窟项目的启示在于对遗产的真实性与环境的真实性的探讨:对建筑师而言,在遗产环境中做设计首先是一种自我的挑战,转变以建筑为主体的思维惯性,将遗产及其环境的真实性放在第一位,以环境设计方法统筹建筑设计,以建筑的空间形象顺应环境的要素,让建筑的表达服务于遗产及其环境的真实性。





△ 游客接待中心和管理用房(滑动浏览) / 讲者供图


 遗产环境中的生活用房 / 讲者供图


△ 生活用房入口与基地原貌 / 讲者供图



Speech One | 演讲1

褶皱与边界——四投、四问、四答

韩中强:社区或者城市的营造是一个从自然中不断的划定人类文明边界的过程,“如何定义边界”也是我在近几年实践中,越来越多地去思考的问题——它是不同的主体的交接之处,既是建筑和社区的一个局部,也是城市公共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的一个部分,边界的质量同时影响着社区内外的空间品质。

边界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划分,它还有更多的社会化功能:首先它应该是一个信息和价值观传递的一个空间;第二,它有物质的输出和输入的交换界面;第三,它是私有空间与社会服务系统的接口;第四,它具备情感交流的属性。

尽管门禁式小区在当前的土地的使用的模式和市场的条件下被广泛选择,但是它与城市的衔接关系仍需要谨慎思考,疫情等公共事件催生了对于边界质量的多方面的诉求和相应策略。我试图从边界的质感和形态上寻找突破,创造友好的边界形态,一个柔软的具备更多可能性的“褶皱”。这些探索在我近期的四个竞赛和投标项目中持续展开


△ 杭州云城双铁上盖区域TOD综合开发

© 法国铁路集团AREP & goa大象设计


△ 台州数字科技园 © goa大象设计


△ 义乌宾王路未来社区 © goa大象设计



Speech Two | 演讲2

拥抱丰富性:文旅空间设计中的多元体验

田钰:总结近几年的文旅项目实践,我有一个比较强烈的感受:人群对于情感体验和身体体验的需求具有差异性和丰富性,景观、建筑、人之间的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文旅空间设计需要拥抱多元化。比如,日本龙安寺为代表的古典庭园,通过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对话,激发了细腻的体验,包括季节、气候、色彩;维也纳博物馆区通过新老建筑的对比形成丰富的空间体验,多元化的公共景观对社会交往助益显著;迪士尼乐园和环球影城,通过极致的幻想场景,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结伴形式的人群的游玩。

那么,文旅项目中如何合理构建多样化的体验?建筑师如何在文旅项目设计中发掘潜在线索从而拥抱丰富性?我近期的实践从“多元的空间体验”、“酒店设计的复杂性”、“建造的复杂性”、“各种外部条件的动态变化及房地产形式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切入,寻找牵引方案推进的线索。建筑师自身投入长期、持续的热情也是拥抱丰富性的重要源头。


△ 湘湖INDIGO © goa大象设计


△ 珑头湾度假小镇 © goa大象设计


△ 西子德清莫干山酒店 © goa大象设计



Speech Three | 演讲3

关于新世代酒店设计的思考

张晓晓:酒店设计和运营是我长期关注的领域。作为一种既有的商业类型,酒店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发展成熟,如何在当下获得新的吸引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我想重新梳理酒店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中寻找一些启发。真正意义上的大饭店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工业革命推动了汽车的普及,以王室和富豪为主的消费群体也应运而生,一战至二战时期,商务型酒店长足发展,标志性人物埃尔斯沃斯·施塔特勒推动了客房产品、酒店服务、运营法则的标准化体系建立,二战后大量知名连锁品牌崛起,热带度假酒店相继出现;80年代,精品酒店的概念问世,以mogans为先锋,时髦、精致、个性化的酒店体验赢得新的市场。


市场的变迁体现着价值观念的变迁,从1898年Ritz Hotel的理念“客人永远都不会错”到今天越来越多崇尚平等服务的精品酒店的风靡。当代酒店设计的价值内核已经从鼓励及时行乐转变为引导健康生活方式,从崇尚纸醉金迷转变为提倡环保可持续。消费者对度假的诉求也从炫耀特权变成平等社交,从挥霍消费转向修复身心,心灵涵养。对于这些转向的理解正是建筑师创作创新的源头和依据。


△ 现代酒店发展时间线 / 讲者供图 




△ 上海明月松间(滑动浏览) © goa大象设计




△ 上海木守花开(滑动浏览) © goa大象设计





△ 既下山大同古城酒店 (滑动浏览)© goa大象设计



Session 2

方法的演化

建筑学科的方法论是否发生变化?

我们如何看待、容纳这些新方法?



Keynote Speech | 主旨分享 

策划前置——内容规划与社会设计

姜珺:活动策划和日常运营常常被视作产业链的末端环节,通过将活动与运营策划前置于规划端,将规划的宏观架构和微观精细化细节整合起来,将旧常态下重资产轻内容的传统规划转变为新常态下重内容轻资产的“内容规划”,设计师在新常态下的角色也相应发生转变,将在整全性的社会化协同中更多担任组织角色。“策划前置”一方面是面向内容生产的规划,以区别于过去只面向空间生产的规划;另一方面是面向社会协同的设计,以区别于过去由专家垄断的设计。

“策划前置”的本质是知识在全链、全域和全民范围内的社会协同,是在物品、建筑、城市的显见范畴,为潜在秩序及其张力提供“考现”的公共领域。这个理念贯穿于我之前的实践。从《城市中国》杂志的编辑、到2014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也是目前我在中国美院社会策略研究所的教学体系搭建理念,目标是通过全息式的项目制实现传统设计学科(视觉传播、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等)与新型设计学科(展演、智媒、策划、业态等)的协同训练,培养未来的设计师在社会与设计之间往来观复的能力。



△《城市中国》杂志创刊于2005年,梳理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五种城市驱动力,旨在连接政府与公众(滑动浏览) / 讲者供图 


△ 社会与策略研究所教学体系及成果  / 讲者供图 


△ 社会与策略研究所“流浪椅子”课题,实践了策划前置的策略,实现了“品牌支持、社区回收、专家策划、明星与市民参与、院校实施、滚动策展、全程巡展、回归社区”的整全价值(滑动浏览)  / 讲者供图 



Speech Four | 演讲4

若形式追随能量:中国低碳建筑现状问题思考

王彦:“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与多位国内、外低碳节能建筑领域的专家有过交流,今天希望与大家分享一些思考。2002-2006年期间,我曾跟随瑞士ETH建筑物理学院院长Bruno Keller教授学习并参与北京万国城MOMA的设计工作;其后几年中我独立主持了上海棕榈泉别墅129号节能改造等若干项目。这些实践案例在当时就已达到今天的零能耗建筑标准(综合热传导系数0.35,采用地源热泵技术为采暖制冷供能)。时至今日,行业环境和规范有了很大变迁,其底层逻辑可以从驱动、技术、造价三个维度解读。低碳建筑的发展需要政策驱动力。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碳汇交易的国际和国内市场已经建立,若建筑业在未来进入碳汇交易市场领域,以2021年全国住房销售面积数据测算,其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元。这对低碳建筑的发展将是极大的推动。

节碳政策的核心是人。上世纪70年代,人体舒适度评价的国际公认标准形成,目前低碳节能建筑设计思维应从以整栋建筑外围护结构性能为导向,转变为以建筑每个内空间的物理性能为导向;从注重设计后进行节能检验的方法,转变为利用设计软件的实时能耗参数进行正向节能设计的方法。基于这一理念实践,我们在南京某中学项目规划阶段中,结合ladybug、revit等设计软件工具对本地风和日照等气象数据进行先期判断、动态数据比对和设计优化,获得了积极的经验。


△ 70年代欧洲关于空间舒适度的测算标准  / 讲者供图 


△ 南京某中学项目节能设计过程 © goa大象设计



△ 南京某中学项目(滑动浏览) © goa大象设计



Speech Five | 演讲5

发生器与抽象机:从原型出发的实践方法

张琪琳:在我最近的一系列项目中,“发生器”与“抽象机”的创新原理带来了很多启发。发生器(Generator)的词根是基因(Gene),它可以理解成一个出发点,是一个可以开裂、重组,诞生新事物的机制。在设计的应用方面,发生器提供了一个能产生新事物的原型。抽象机(Abstract Machine),是“抽象”的一种机制,提炼原有结构和秩序,形成新的秩序。

这两个概念常用于后现代哲学和方法论,对于我们的设计也具有启发性:前者像基因激发新的内容产生,后者带来思维方式的变化,它们共同作用推动了更新。两个概念启发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给予我们三种在不同的原型下的非线性思维:1、以图形为原型的转译 2、场所肌理文脉的转型 3、逻辑思维的几何变形。

南京江北新金融中心二期竞赛方案中将地质学中“褶皱”和“断层”的概念抽象化转译成建筑姿态以推动建筑内垂直方向上的空间交流互动;海上源中提取上海的城市肌理并结合中国园林的布局方式形成全新的街区体验;东站花园国际中顺用地块与正南北向存在37°的夹角进行楼栋排布,并使建筑围合空间与外部城市空间产生流动趋势。





△ 发生器与抽象机概念 (滑动浏览) / 讲者供图 


△ 海上源 © goa大象设计


△ 南京江北新金融中心二期 © goa大象设计



Speech Six | 演讲6

关于建筑师职业的思考

徐琦:建筑师是一个有记忆的职业,引用库哈斯的一句话:建筑用一只脚站在三千年前,另一只脚站在二十一世纪。过去三千年里,人们的体验主要来自实体空间,但在信息技术的大爆发的当下,虚拟事物使得身体参与实体空间的机会下降。在这样持续发生改变的进程中,我们仍然坚持传统:一个是我们的手艺,一个是我们核心的工作内容,是以身体为参照,创造人和实体空间的交互。


人们的兴奋阈值被快速更迭的新奇的应用拔高,对传统的体感方式感到乏味,碎片式的信息逐渐吞噬对丰富性的探索。但是四月上海疫情强制性地使人们完体验了两个月的线上交互。当六月到来时,人们体会到真实的世界里面对面交流获得快乐。实体空间中的交互是人类本性的硬需求,它永远不会被虚拟所替代。当我们眼光回到建筑实体上,也许我们的目标是创造多样的交互场所来实现五感的共鸣创造一个超越时间的空间,它能作为一个容器,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发生不同的体验,当中蕴含更多的情感,而不仅仅是美与功能完善。


△ 建筑师以身体为参照创造人与实体空间的交互 / 讲者供图 


△ 建筑师工作内容的原子化趋势 / 讲者供图 


△ 信息技术创造跨时空的体验,但交互媒介仍是实体空间  / 讲者供图 



尾声

活动持续近6个小时,在精彩纷呈的演讲与轻松的圆桌讨论中,主持人、演讲者、特邀观察嘉宾与现场观众对于建筑实践观念和方法的“更·新“有了更多理解。人们愿意相信,思想的碰撞会使议题所蕴含的积累与创造愈加生辉,为每一位参与者继续实践而闪耀不熄。





· 点击图片回顾往期 ·


△ 第1届
城市更新与未来生活


△ 第2届

当代生活空间的实践与创新



Copyright:goa大象设计
如需转载,请联系goa品牌部

欢迎转载并关注goa大象设计
Instagram:  goa_arch_design
微博: goa大象设计
B站: 好像在搞文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oa大象设计”(ID:GOA389)。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