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就是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人。
人们常说,我们可以用一年学会说话,但是却要用一生学会闭嘴。
有的人可以因为两毛钱在菜市场里跟人破口大骂,有的人即使被人误解也可以满面春风,而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格局。
决定格局最重要的一点,是视野。当我们在二楼的时候,看到的会是满地的垃圾,而在二十二楼的时候,会将满城的风景,尽收眼底。
不同的楼层,就会有不同的视野和心态。人也一样,当我们迈入了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就会有不一样的视野和胸怀。
每一个人都是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做判断,如果和井底之蛙说,天不是井口大小,它肯定认为你是个骗子,因为它看到的天就是井口大小,它的视野决定了它的格局。
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格局,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你遇过的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这些就构成了你的人生格局。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四海飘零,但他有一种超然的格局,无论面对什么,总能泰然处之。
身处顺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身处逆境,他能承受最坏的。他能享受命运的馈赠,也能承担人世的打击,无论好的坏的,都变成了他生命里的风景。
有人问:我以前读过很多书,后来都忘了,读了有什么意义?有人答:你以前也吃了很多饭,后来也忘了吃了什么,又有什么意义?意义就是那些吃过的饭,已经长成了你的骨肉。你读过的书,同样也长成了你精神的骨肉。
在古代,文人也必定是以读书为生活重心,何曾有人终日以品味香茗、摩挲鼎彝为乐,而不读书诵文、阅经读史的。古人品茶插花的雅事我们努力模仿,而刻苦研学的精神,却无人秉承了。
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能变化气质,饱读诗书,人的气质自然会得到升华。苏轼不仅博览群书,还自创“八面受敌”读书法,教诲后世无数读书人。
苏轼《又答王庠书》: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读之。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读,但得其所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
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苏轼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就像“八面受敌”一样,不知从何下手,总是读时欢欣鼓舞,读后一无所得。
苏轼的方法是,好书要读多遍,每一遍只带着一个主题去探索。
苏轼读《汉书》,即将内容分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等,就像打仗那样,把一本书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最后把一本书真正读透。
同时,苏轼会花比大部分人都要用功的精力去抄书背书。所以,才能够有后来的从先秦百家,汉代大赋,再到唐代诗歌,无一不通,无一不精的苏轼。
儒家给了他家国天下的使命;道家给了他潇洒豁达的心态;佛家给了他看淡一切的心胸。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正是那些读过的书,给了他生命的养料,智慧的灵魂,成就了他格局和胸怀。即使后来飘零半生,贬谪大半个中国,他都有了一颗安定的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行路,不读书,不过是个邮差;只读书,不行路,多半是个书呆子。
苏轼少年出川,之后伴随着升迁、调任、贬谪,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这也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这才有后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轼。
走过长江边的赤壁,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走过杭州的西湖,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黄州吃过猪肉,有了“净洗铛,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在岭南吃过荔枝,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正因为阅尽了山川河湖,阅尽了人情风貌,阅尽了一草一木,才能拥有这样的人生格局,写出不朽的诗篇。
才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放,才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浪漫,才有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
读书,读的是有字之书,行路,读的是无字之书。
见识得越多,就愈发现我们所在的天地狭小,曾经我们那些看起来了不得的事情,也就没那么重要。心态和格局才能愈发宽广。
经历繁华,人生就会变得厚重;走过世界,格局才能变得开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苏轼这一生遇到过很多人,明白很多事。
父亲苏洵不畏强权,对抗声名鹊起的王安石,他开始明白什么是风骨;妻子王弗温柔大方,却不幸早逝,让他明白什么是深情,什么是无常;
弟弟苏辙遭牵连贬谪,对哥哥却始终没有怨言,让他明白什么是亲情;朋友章惇强势逼人把他流放海南,但他学会宽容与饶恕。
密州的难民,让他明白为生民立命的意义。黄州的醉汉,让他开始放下名位和骄傲,“自喜渐不为人识”。
海南的土著,让他的贬谪之旅,竟然变成传道之路。
百年光阴,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每一种相遇都是一种缘分,人有好坏,但缘分没有。
朋友带来温暖,敌人带来痛苦,他们让我们懂得人世间的真善美,也让我们看清了假恶丑。是他们,让我们成熟、成长,是他们成就了我们的格局。
以欢喜心看事,事事皆为我而生;以慈悲心看人,人人皆为我而来。
读过的书,改变气质,沉淀智慧;走过的路,开阔眼界,放大心胸;遇见的人,让我们懂得欢喜和慈悲。
读更多的书,走更多的路,遇见更多的人,不断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才能超越平庸,改变气质,成就宏大气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之家”(ID:tieliw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