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GRAM_超越建筑的不确定哲学
ARCHIGRAM_ Beyond the Uncertain Philosophy of Architecture
✸ Archigram的“不确定性哲学“提出了一个长期存在的但很少被提及的现代主义难题。从蒙德里安和密斯凡德罗的设计中可以看出来一种无限延伸的趋势。1951年,英国建筑师理查德·戴维斯提出一种“无尽的建筑” - 利用模块化元素在建筑中重复,从而暗示建筑的无限生长,这个思路总结给建筑的不确定提供了初期的思路和实践可能。加之当时英国战后极度推崇预制建筑系统,这为建筑的无限延伸提供了政策和社会基础。然而,这种简单的思路尚未散发出ARCHIGRAM想要在建筑中看到的炽热能量。现代主义的早期观察者,从马克思主义到未来主义,都认为现代世界的本质是由机械化、自由化、波动化和对物质世界的新见解所构成的社会“活力”。从柯布西耶推翻承重墙体的那一刻起,现代建筑实践与传统理论的矛盾就被巧妙地打破了,但这仅仅是开始,似乎如今仍然停止在这个开始。
✸ ARCHIGRAM当时思考的当务之急是创造一个极致的开放,他们认为,人类的生活界面与行为是模糊的,那么承载场景的空间自然应该是不确定且模糊的。CIAM在1950年代对比了格罗皮乌斯的思考,认为,演绎推理的功能建筑是建设一种“社会责任”,但长期发展下来过于简单,归纳的建筑功能源自人们的生活的不确定性,应是长期发展的设计趋势。事实上也是如此,现代主义的建筑师一直以来在设计中都不约而同地隐藏着一种潜在的自由主义。
✸ 现代主义二代领导人安德鲁·德比郡爵士甚至坦率地承认,他对无政府主义很感兴趣,也受到战后存在主义的启发,亨利·弗尔、马库塞等人在战后从理论层级上将其提升到全面政治主流的地步。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也同样对美国城市的混乱多元主义做了交代。在雅各布斯之后,ARCHIGRAM设想环境应该是由生活方式之间的竞争决定的,应该适应消费主义的胃口和逐步迸发的亚文化。这引出了一种可被称之为“LIVING CITY”的城市意识形态。
✸ 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先锋派艺术也正在表达这种非确定性,先锋派绘画的内容创作更加着眼于信息,而非形式本身。先锋派创作的内容转变与“LIVING CITY”的城市意识形态异曲同工,一种全新的立体的未来生活图景呼之欲出。在那个年代,如同当下,很少有人意识到高速引入的城市新貌 - 无处不在的霓虹灯、店面广告、花哨的装饰、前卫的艺术与复古的思潮装点着城市,充满着视觉冲击。这些无意识中改变的视觉冲击本质上是信息冲击,是信息的多样形式,他们的传播媒介的本质是通讯方式,电影、图像、声音和城市环境都构成了通讯方式的表现型,区别于上一个百年的冰冷城市的城市情境已然出现。ARCHIGRAM在此背景下衍生出了自由不确定的城市游戏空间规则。
✸ 变换思维,除了将城市情境空间装入固定的空间之外,ARCHIGRAM在1964年11月,开始对胶囊空间进行探索,以满足高速变化的城市居民生活诉求,也标志着其兴趣点从固定巨构向可移动结构的方向转变,ARCHIGRAM也正在发掘可建造与海底的机械形态,这使得建筑从柯布西耶提出“居住机器”之后进一步与工业化融合,他们认为,房子将不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们将成为一种工具,如同汽车一样。
✸ ARCHIGRAM从美国汽车工业的批量生产流程中汲取灵感,借助战后重建的社会需求和政策支持,他们得到了大量的技术支持,从对轻钢小屋到织物加固的轻型混凝土建造的飞机制造厂房中汲取灵感,ARCHIGRAM在此期间也发展出了INSTANT CITY的思想,关注胶囊屋,旨在以十二分钟一座的速度生产房屋。理所当然的是,大家会设想一种高速生产建筑充斥的同质化街道场景,似乎与情境城市或者现代生活的诉求并不一致,然而,高度的定制化个性化设计反倒在ARCHIGRAM的愿景中成为街道去同质化的驱动力,同质化的反倒是原有的城市建筑。
✸ ARCHIGRAM的探索不仅仅在城市与建筑尺度,其设计互联的思维模式不仅仅出现在建筑设计领域,在产品设计领域和生活方式策划上也有造诣。PETER COOK在1960年代设计的INFO - GONKS项目,表达了在晶体管大流行十年后,ARCHIGRAM对一种个人的新型生活架构的探索,他们认为改变一个人对环境的接受度比改变环境本身更为容易,于是从教育目的出发,ARCHIGRAM与CEDRIC PRICE一样,进行了众多的设计实践。
✸ PETER COOK,家庭变化的序列,1968年。库克将客厅中作为他的起点,客厅由预制小工具组装而成,人的需求被感知/服务单元检测到。1985年, PETER COOK预感到了新时代的来临,进一步修改了LIVING 1990的模型,并植入了移动终端。站到今天的视角上,ARCHIGRAM正确预测了便携式信息终端将改变工作生活方式。
MarukoStudio:
这是一个不定时分享建筑、艺术、科学相关的奇思妙想与独到见解的公众号。我们的思想游弋在世界各地,喜欢在平凡的生活中脑洞大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rukoStudio”(ID:Maruko_Aimer)。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