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公司,就被强行……

刚进公司,就被强行……

最近某地产人在我们公众号后台留言,表达了自己崎岖坎坷的经历,作为某30强房企的校招生,刚进公司就被调遣到异地工作,扔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然后几乎没人管了。一个新人在外地上班,很少有机会可以接近公司的核心,错失了很多的发展机会,后来的升职,涨薪无一例外都错过了。
这样的事情,在地产圈每天都在上演,顺风顺水的职场只是个例,这其中有运气的成分,也有个人能力的结果。走弯路才是地产职场的常态,而这部分顺风顺水的人,聪明之处就在于避免走弯路。职场都有哪些弯路,今天这篇文章,猫哥结合不少人的血泪教训,给大家总结出来:
光看高薪酬,本身可能就是个坑。前两年的时候,有的公司喜欢开出很高的薪酬去挖人,但是这部分薪酬很多人是拿不到的,一部分原因是这些薪酬很难拿全,任务指标难完成,人力在招聘的时候不会给你讲这些。另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公司的稳定性很差,不管是公司的制度太折腾,还是某个条线的领导太折腾,都导致留不住人。只有靠高薪酬这一条路来吸引人,但是离职的人太多,后面入职的人进去就是填坑,工作很难推动。
因此,大家跳槽要谨慎,在高薪酬和职业的稳定性方面,有所权衡,不能只看其中一点,不然简历很容易就玩儿废了。
前两年的地产圈很混乱,人力和猎头都在乱挖人,而高薪就是一个很好的利器,可以掩盖一些房企很多问题。不少人就是受不了高薪的诱惑,非理性选择了新的公司,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平台始终很重要。房地产行业里面,虽然一直在强调用人,但是人的作用真的没有那么大。除了老板自己,没有谁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公司的体系和制度是健全的,按路子操作就行了。

但是人力招人,是喜欢看平台的,大公司的喜欢找大公司的,比如很多前30强房企的,就只考虑招30强房企出来的人,30名以后的再优秀也很难办。这是一条奇怪的鄙视链,大家可以尽情吐槽他,但这是现实无法改变。因此猫哥奉劝那些在品牌房企工作的人,不要轻易跳槽去小公司,除非职位和薪酬有很大的提升。比如,工资涨了30%以上的。
这一点,对于初入地产职场,从业时间不超过七八年,或者没有两段比较完整的品牌房企工作经验的地产人来讲,尤为重要。
头脑简单会很难过。不少新人都会觉得公司,特别是部门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但实际上确是一个暗流涌动,勾心斗角的昏暗之地。不少同事跟你讲交情,拉近乎,很有可能都是在表演,还戴了几层面具,真正的本色出演的同事少之又少。为了工作分派,奖金分配,升职名额,私底下的勾兑和交易,远远超过你看到的知道的。
即使是你的领导,看起来刚正不阿,一碗水能端平的。实际上你看到的只是一个侧面,而且还是领导故意给你看的侧面,领导最擅长的是利用部门同事之间的矛盾,弱点,进行最大化发挥。这才是最厉害的领导,让你看不到他的厉害之处。
在职场里面的人,要处理好同事,上下级关系,需要学一下毛爷爷的思想,即“斗而不破”。
机会以及资源关系永远比能力和资历重要。资历和学历只是敲门砖,让你有资格进入门槛,能力只是你个人进阶的基础,但不是决定条件。
地产圈最大的潜规则,就是抱大腿+抱团,甚至还要一点关键的运气。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由项目经理升为项目总,这是地产人职位进阶很难跃过的一步。而且,往往那些新被任命为项目总的,大多都不是资历和专业知识储备最好的,这种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到了项目总这个层级,决定你是否能升一步的,绝对是资源关系。
这样的例子不是少数,比如一个地产新人,进公司就做了某高管的秘书,任劳任怨干个几年,只要深得领导的新任,后面肯定会平步青云。
最近几年,组团跳槽去新公司,组团升职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其中的逻辑,就是地产圈本质上还是一个人情江湖,虽然各家房企都在讲究职业化,制度化,但是用自己熟悉的人,总是比较顺手的。
猫哥讲的这些经验,不仅只适用于地产圈,在任何职场都有用。

       本号有猫哥内部粉丝群和粉丝圈子,地产圈内消息最先分享,一对一提问,职场、行业、资讯、前沿消息都有,里面内交流极为活跃。到公众号主页对话框回复“加群”两个字,即会弹出二维码,即可扫码加入粉丝圈子。

      另:猫哥收藏整理了几千份地产学习资料,包含工程、设计、成本、营销、投资、人力绩效、财务等职能部门的资料。在公众号后台对话框回复“资料”二字,会弹出链接,可进入直接下载几千份地产学习资料(已有几千地产人获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猫哥观地产”作者:猫哥观(ID:maogeguandicha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