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有形,瑞兔留迹。生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符号,先秦时期已有与之相关的记载。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中国人在出生时就必然与属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古老的图腾文化和古人对于动物、星象的崇拜与联想。在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充满着敬畏,将其视为至高的存在,并掌控着天地万物,故而人们将之人格化,并赋予相应的名字。这些名字为古人所沿用,成为了古典文学、艺术创作中关于生肖的辞藻。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癸卯金安——二〇二三新春展”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兔年的美好祝福,更用数十件展品展现了华夏民族传承千年的生肖文化。
癸卯金安
在华夏民族的眼中,生肖文化不仅是出生的属相,也是纪年的干支。它既融入了岁时节庆与人生礼仪,又在季节轮替中成为了人们与自然的纽带。
“兔”与十二地支中的“卯”相对应。王充《论衡·物势》曰:卯,兔也。故卯兔寓意着黎明、春天和无限的生机。
古人眼中的“兔”是美好的象征。《诗经》中用“有兔爱爱,雉离于罗”诠释了对和平的向往。《木兰辞》中更是用雌雄双兔赞叹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机智。
此次展览共甄选出馆藏文物80余件,从多层次、多方面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丰富多彩的兔文化、生肖文化以及吉祥文化。展览的展品时间跨越之大,上起商代,下迄20世纪初,共涵盖了陶瓷、青铜、刺绣、绘画等多种门类。
瑞兔留迹
2023年是农历癸卯年,是十二生肖中的兔子当值。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小小的兔子给人们留下了灵巧可人的深刻印象,被赋予了吉祥、机敏等美好的寓意。
在今天,红眼睛的白兔比较常见,但在古代却是稀罕之物。这种兔常以“精灵”的形式出现,在文章典籍中更是被视为祥瑞的化身。
此外,善于奔跑的兔子也是远古先民们崇拜和信仰的对象之一。在没有大规模引进国外品种改良之前,白兔常被官员作为贡品进献给帝王。在文化的不断演变中,白兔在象征海晏河清、帝王盛德之外,又衍生出了“长寿”“孝行”等多重寓意。
中国古代有不少关于兔子的神话传说,玉兔捣药是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晋代傅玄《拟天问》中便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之句。在古代神话传说中,玉兔与嫦娥作伴,在月宫的桂花树下捣炼仙药,久而久之就成了月亮的代称及长寿的象征。
此次展览中展出的明代“青玉兔饰件”雕工简练,造型可爱。圆形玉饰上雕有一兔蹲坐于树阴草丛中,身旁有臼,臼中插杵,应是在表现传说里月宫中捣仙药的玉兔,寓意长寿吉祥。
陶俑生肖
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来、申、酉、戌、亥)两两相配,共有六十种可能,即为一个甲子。一甲子六十年,其间又以十二年为一周期,用地支来表示,并附以动物之名,继而演变为今天的十二生肖。
由于十二生肖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常常被应用在砖刻、绘画、陶瓷等艺术门类中。
此次展览展出了唐代的“十二生肖陶俑”,拥有人类的身体特征,兽首采用了十二生肖的形象,且拱手笼袖驻足站立,交领宽袖长衫,颇具意趣。
早期的生肖俑见于北朝,以单纯的动物形象为主,为了增添其艺术成分,融入了人物的形体特征,颇为意趣。
包括生肖文化在内的祥瑞文化,是中国艺术创作的重要取材方向。不论是承载美好寓意的瓶壶玉石,还是有着时间寓意的生肖陶俑,无一不是文化发展对艺术走向所产生的独特影响。“癸卯金安——二〇二三新春展”,我们下期再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眼缘艺志”作者:魨大王(ID:yanyuanyizhi)。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