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文字和图像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不断丰盈着中华文明的艺术语言与文化底蕴。其中,有着丰厚精神内涵的人物画与花鸟画不仅是时代风貌的印记,更凝聚了卓然的人文理念,并跟随笔墨的馨香流传至今。
于人物画与花鸟画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之美——本期艺术现场将继续为大家分享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守正创新——中国国家画院2022年度收藏作品展”中部分艺术家的作品。由于无法亲临现场,本次观展记录的作品均来自中国国家画院官方网站。
笔墨绵长
生生不息的千年文明彪炳着古人的风采,承载着天人合一、中和雅正的人文理念,在不断推进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同时,更促进了新时代美术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及山水画三大门类。几千年的守正创新,绘画以它独有的存形功能取得了“美大业之劳馨,教民心之反正”的文化定位。此外,绘画艺术所包含的“穷神变,测幽微”的创造性功能,也使其成为了画家个人怡情悦性和抒怀明志的良法。
中国画家大多致力于意境美的呈现,因为绘画的目的不仅要使画家本人获得心灵的愉悦与满足,还要引发观者的想象力,从而唤起他们内心的共鸣。画家在传统与现实中汲取营养,以精湛的技巧铸就画面的形式美,并引申出深刻的内意主旨。
中国画与书法为缘,多含文学趣味,故中国文人画家大多能书善画。中国绘画的空间结构,并非以真实的光线和阴影为基础,而是以墨汁为基础的抽象形式。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情感与人格的表现,在暗喻世事的同时,又绽放着无限的生命之美。
人物绘世
抒发胸中块垒,是人们所熟知的中国画的特点。这其中,人物画更是历朝历代的绘画主体,其创作技法也在中国绘画史上代代相传,不断丰富。
早期的人物画“以形写神”,注重教化功能。魏晋时期开始展现女性美,赋予其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而唐宋时期所常见的圣人像不仅追求外形的相似,还重在塑造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明清时期所风靡的风俗画在丰富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同时,更充实了人物画的精神内涵,实现了理想、艺术、现实的互融共进。近现代人物画则以写实风格为主流,又以传统为根基,用中国式的艺术思想和语言开拓出了新的感知与新的境界。
笔墨为中国画的根基,中国国家画院版画所副所长沙永汇表示,中国人物画充分发挥了其艺术记录历史、艺术讴歌时代的积极作用,把新时代的伟大建设成果以最能打动人心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花鸟寄情
宋元文人画以来,借物抒情成为画家描写自然景物的常用手法。花鸟画的兴盛,相对于宏观畅神的山水而言,更加重视微观的写生。无论是设色还是水墨,无论是工细或者粗放,花鸟画都细腻逼真地呈现出自然之物的神情状态,在刻画物象的同时也注入了画者浓郁的情志与鲜明的观念。
“守正创新,天人合一”应是当代画家在文化发展浪潮中捕获中国画“活力之源”的创作理念。作为时代视域中的叙事语言,中国画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形式美学上,更体现在精神文化的刻画与价值塑造中。
未来,这些画作也将会成为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是谓朗朗乾坤有大义,殷殷丹青铸国魂。守正创新——中国国家画院2022年度收藏作品展,我们下期再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眼缘艺志”作者:魨大王(ID:yanyuanyizhi)。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