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lery Marking跬步千里、采珠撷丝: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上

Gallery Marking跬步千里、采珠撷丝: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上

民间艺术与人俱来、与族相连,从它诞生的那刻起,就烙上了群体共识的印记。曾有人说,中国历代文明的发展是依靠大量的生活技艺、或者说民间艺术来创造的,这些技艺与艺术是先人与今人连接的桥梁,亦是历史至当世传承的和融。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也映现着不同地域独特的生活情趣。从本期开始,眼缘艺志将为大家分享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如果您还未亲临展馆,那就请跟随我们的镜头,一睹为快吧。

序篇-跬步千里

以民俗、民艺、民间文学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是一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生存智慧。在亘久的时间长河里,它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也涵养慰藉着人们的心灵。正因如此,这些出现在国博的民间手工艺品才兼具朴素与炙烈之美,即便和我们有着时间与地域上的间距,但一脉相承的温韵依然散发着亲近且熟悉的味道。

此次国博展出的“潘鲁生民艺展”既是一个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的珍品展,也是一个充满民间意蕴与审美情感的艺术创作展,更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个人研究成果展。展览展示了潘鲁生向国家博物馆捐赠的500余件(套)精选藏品,包含彩印画布、手工织毯、年画、陶瓷等若干品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田野调查是追寻传统民间艺术踪迹的重要途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只有足履实地地“到民间去”,才能触摸到最为原始、也最为真实的民间艺术。从走访民间艺人,到整理口述档案、记录工艺流程,再到留存影像资料、抢救民间手工技艺,以及收集民间文化艺术物件和作品,均是探索民间艺术语言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之路最朴素却又最有效的方式。

积健为雄(局部),苏绣工艺,2015年

积健为雄(局部)

积健为雄(局部)

潘鲁生

民间文艺是有形的,它在乡土、在民间、在老百姓的生活里;也是无形的,它在民心、在民情、在民智,是民间文化之魂,是我们的中华文化立场。

——潘鲁生

走在田野中的潘鲁生,一直眷注和收集着这些行将消弭的文化遗珍。在他的民艺世界里,这些民间珍品是他与大地文化真挚的定情信物。

潘鲁生,山东菏泽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坚持田野调研,开展艺术学、设计学和民艺学理论研究,著有《民艺学论纲》《设计论》《民间工艺学》等书籍。

潘鲁生

作为一个民间工作者,潘鲁生将民间文化视为大地上的精华,并认为它们是最本真的生活渴望,也是历史与文化不可或缺的见证者。从八十年代初期跟随王朝闻编纂《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开始,到师从民艺学家张道一先生,他将民艺学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之后又与冯骥才先生一起启动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在近四十年的探索与研究中,他所提出的“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发展乡村文化生产”等理念均成了当下非遗保护工作切实可行的重要方法。

采珠撷丝

民间工艺既是工匠的技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汉语中“采珠撷丝”意味着取其精华,此次展览在其寓意之上又赋予了它如珠宝般璀璨的审美趣味和如丝般缠绵的浓浓情谊。

百福骈臻,纤维手绣,2006年

春韵,纤维手绣,2007年

春韵(局部)

“采珠撷丝”单元以展品《百福骈臻》为切入,由展现传统民间工艺作品的“由点及面”和展示纺织工艺与潘鲁生线性作品的“方寸经纬”两个部分组成,集中诠释了中国传统民间刺绣工艺和潘鲁生手绣作品的多样性和繁复性。

民艺收藏-“凤穿牡丹”刺绣门帘

民艺收藏-“松鹤延年·锦上添花”刺绣被面

“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的刺绣工艺起源于人们对装饰自身的需求,黄帝时便有彩绘花纹的记载。于华夏民族而言,一针一线穿梭的不只是布匹,更是根植于民间生活的劳动与时尚。只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早已将如岁月般安静而缓慢的古老工艺挤出了人们的视野,唯有民间文化的挚爱者,才会采珠撷丝,悉心存惜。

民艺收藏-“麻姑献寿”刺绣寿帘

民艺收藏-“凤穿牡丹”刺绣门帘

由点及面

刺绣与纺织是线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既需要大量的重复,又离不开组织与变化。而人与线的互动贯穿在民间的劳动生产中,像是一个融入了无限回味和憧憬的特殊符号,将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于平凡而朴素的穿针引线之中。

民艺收藏-鲁锦

身为山东人的潘鲁生,自然而然地将其家乡最具代表性的鲁绣融入到其民艺研究与此次展览中。“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恒妇无不巧,日见而手狎也。”这段出自东汉思想家王充《论衡》的文字,是史书中关于地方刺绣的最早记载。可惜,鲁绣在经历了秦汉兴盛后,因唐宋时期的北方战乱、绣工南迁等因素盛极而衰,直到1974年才在山东邹县的古墓中找到了关于鲁绣的历史足迹。

民艺收藏-刺绣针顶

千年光影流转,今世的鲁绣,技艺早已成熟。它用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采用平针绣、编、结、钉、补贴、盘金等表现手法,以独具一格的针法体系诠释着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的工艺过程,于2021年5月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方寸经纬

机杼声又响,方寸经纬间。丝线交错变化,不论是华丽的图案、细致的针脚,还是令人迷醉的幽幽光泽,都是铅华洗尽的静谧。缕缕丝线,无声恰似有声起。机杼上被绷直的线,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力量与智慧。这借“线”构筑的世界,不仅是人与物的交流,亦是心与情的交汇。

民艺收藏-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山林猛虎”

中行有矩·之十二,宣纸彩墨,2014年

每一次艰辛的艺术创作都是一次温故知新的礼赞。在潘鲁生用线开启的广袤天地间,隐喻着数理规则与时空界限,如他绘制的《中行有矩·之十二》,借助中国传统木工技法“墨斗线”,以创意性的手法将其应用到绘画创作中,这一如潘鲁生所秉持的创作理念——用古老的技艺,诉说眼中的世界。

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我们下期精彩继续。

眼缘艺志 第890篇献给生活的艺术礼物。
文字撰写:眼缘艺志
如需转载请先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标明出处

润同文化 企业品牌传播共生伙伴
我们了解传播,我们打造文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眼缘艺志”(ID:yanyuanyizhi)。大作社经授权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