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lery Marking|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中国画篇):袁学君、卢虓

Gallery Marking|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中国画篇):袁学君、卢虓

《庄子·知北游》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之大美、四时之序列、自然之伟力、宇宙之大道,万物亘古恒今,顺天而行,消长嬗替,生生不息。

天地无言,画知其语。本期艺术现场便从当代审美意识、人文精神入手,在笔墨色线、勾皴点染中继续为大家分享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天地人和——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中部分艺术家的作品。由于无法亲临现场,本次观展记录的作品均来自中国国家画院官网。

山水之韵

陆机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山水画以自然山川为描绘对象,形成于魏晋时期,隋唐后趋于成熟,历代均有所演化,是中国画的重要画科。山水画从材料技法上看,有青绿、金碧、水墨、浅绛、没骨等形式;从创作手法来说,又有写生、临摹、创作之别。

笔墨二字虽简单,却几乎成为了中国画的代名词。如果说西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与水墨的协奏。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更是中国画永恒的艺术灵魂。

中国的山水画传统独具东方特色,艺术家们既用艺术创作致敬外在自然,又充满内在的心灵写真和思想回声。所绘景物,抒发感情,表达思想,讲究意境,追求格调,一如古人“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般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境界。

袁学君

古典山水画空间从创始之日起,就不是一种简单的视象图式,而是围绕‘以大观小’的精神创造而形成的一种写意化空间境界,其本质与精蕴在于‘山水以形媚道’,其间凝聚着中国人对于宇宙运化、生命流转的独特体验与感悟。

——袁学君

远古时期,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山川大地作为异己力量堪称恐怖,并无美感可言。因此,山水画的独立成科需要一定条件。比如,审美意识的发展和审美对象的扩大、以文人为代表的山水诗的铺垫、技法表现水平的提升等。此外,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宗炳《画山水序》等理论文学的出现,也奠定了山水画独立成科的基础。

袁学君,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国家艺术基金评委,一级美术师。

袁学君

山水画的写生实践,是一个“检验传统”与“发展传统”辩证统一的过程。不应过度强调创造发展的一面,而疏离与摒弃了技法传承的一面。

细观袁学君的作品,画中气象萧疏、烟云袅袅的气息在皴擦渲染中聚散,随着笔尖在宣纸上的转动,自然生发,给人以清旷之韵。

卢虓

十几年来学习国画及从事山水画的创作,我对于自然是始终怀有敬畏之心的。中国人自古喜寄情于山水作画,成为了某种精神依托的象征和符号。

——卢虓

笔韵是中国画家追求的较高境界,随笔而动的亦是画家的心念与情思。

卢虓,毕业于央美中国画学院山水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特聘画家。

卢虓

卢虓的作品大气泰然。有时虽是一丘一壑的小品,但云烟所遮盖之处,又似有无限生机暗藏于笔墨之中。她用笔偏于苍逸健硬,因而笔迹挺拔,气象洒脱,墨色随机而化,意蕴深厚。她常在勾中见皴,皴中运线,点染交融,朴野苍茫中见率真。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艺术家是用作品来说话的。正如展览主题“天地人和”,展出的作品体现着时代精神、散发着人格气象,也渗透着我们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由自然景致转变为山水画作,远远不是简单地再现。它一方面结合了外物的形象,一方面又包含了画家对于万物的情感。艺术,为人们观察世界提供了方式和载体,同时又将种种个体体验转变为能被更多个体领悟的精神现实。“天地人和——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我们下期再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眼缘艺志”作者:魨大王(ID:yanyuanyizhi)。大作社经授权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