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与法国印象派之间的机缘,是西方绘画在1870年代的那次大的改革的灵感来源之一。
有一种说法:"如果莫奈他们没有见到浮世绘,就不会有印象派。"这种假设性的叙事有一股网红直播的味儿。
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是“为什么印象派学习浮世绘而没有学习国画?”这个问题我反复地翻看历史。画油画的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等于在给自己找一个类似于莫奈他们当年的机缘。
这里面有很多次一级的问题可以研究。比如,浮世绘引起印象派画家们的注意是必然的吗?如果是必然的,那么为什么国画没有引起他们的特别注意?那个时期印象派画家们见到很多国画吗?
这个方向的研究,就发现法国画家们注意到浮世绘完全是偶然的。而国画也许也在那个时期进入过印象派画家们的视野,但是没有机会引起重视。
当然国画比浮世绘要复杂而难以把握,以法国画家的认知,在当时可能很难理解。能够理解并且从中摸索一套新的画法,法国画家在当时不可能,现在外国画家也不可能。因为即使是中国画家,现在搞油画的中国化都似乎感觉非常难。
那是不是因为日本当时比中国强一些,所以国际地位的差异使得他们的浮世绘更受国际重视?也不是。因为日本的大和绘和南画,在日本的地位都要高于浮世绘,但是并没有被法国十九世纪画家们所重视。
是不是日本的绘画界与法国当时的油画界有密切的来往?应该也没有。日本的画家是比中国画家早一些到法国留学,不过1870年代的日本如同中国当时一样,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文化领域是全面溃败,绘画上是彻底膜拜西方,整个文化政治都搞脱亚入欧,浮世绘不仅没有发展,而且逐渐消亡,远比中国画的命运更加不济。当时的日本画家去留学,就跟中国留法的学生一样,是老老实实去上学的。根本没有与对方对等的交流地位。
事实上,浮世绘也真不是日本画界推荐过去的。日本自己的国际浮世绘学会是1964年才成立的。1870至1910年代,恰恰是浮世绘消亡的过程。浮世绘画家纷纷去学习西方的版画。而这段时期,日本却出了一个特殊的人物,在机缘巧合下把浮世绘推向了欧洲。这个人就是林忠正。
林忠正本姓长崎,改姓养父的姓-林。1853年生。18岁进大学学习法语。没有毕业,于1877年进入外贸公司,1878年为公司派遣参加巴黎世博会。半年后世博会结束,自己留在法国闯荡。林忠正以其商人的眼光,落在浮世绘上。这种每年年头上销售一次的印刷品,相当于中国的年画,每年卖不掉的就成为废纸。于是出口商就用废弃的浮世绘画片做漆器瓷器的包装纸。1856年被当作包装纸的《北斋漫画》就被法国版画家布拉克蒙发现了,异常兴奋,开始推介给其他画家。1878年的林忠正意识到可以把包装纸作为艺术品卖给法国人,这一点,恰恰是关键。
在日本,废弃的浮世绘一张卖一钱,到了包装瓷器的公司手里,可能就花了几个日元。林忠正把一些品相好的包装纸挑出来,作为艺术品,还加盖自己的收藏章,在巴黎卖出很高的价格。几个日元的浮世绘作品,被林忠正卖出几千日元的价格。发家之后的林忠正,与莫奈等人交往,用浮世绘换这些画家的油画。莫奈就收藏了林忠正盖章的浮世绘200多件。据说十几年里林忠正在法国卖掉了16万件浮世绘。每个月平均得有几百件。盖章应该都盖到手抽筋了。不说别的,每天能够挑出几百张品相好的画片,都不是一般人能够完成的工作。
林忠正是一个商人,选中了对路的商品浮世绘,精明,深刻理解法国的绘画界。然而他的生意成功,客观上打开了浮世绘走进西方绘画的大门。而恰恰印象派也正在使出浑身解数探索新画法的道路。种种历史的巧合。
如果没有浮世绘这样的大宗商品,怎么可能卖出16万张。没有这么大量的销售,浮世绘怎么可能在欧洲激起“日本热”“日本风”。没有日本风,印象派也许也不会这么对待浮世绘。
浮世绘与西方绘画的这一段机缘,偶然性太大了。
于是作为中国画家,寄希望于西方绘画也重视国画,能够再有一段机缘,显然是不现实的。中国画与印象派失之交臂,是必然的。
但是细想一下,这又何尝不是好事?西方无法参透国画,没有办法像莫奈他们那样,用浮世绘改良出一种新画法,那么这种可能性就全部留给了我们中国画家了。
记得自己在学画时,第一次打了一个丙烯的水墨底,得到老师的称许,当时的感觉就是突然悟出来,为什么不直接用国画画法来画画看?如果莫奈他们当时又这种灵感,那么我们新东方主义油画早就被印象派完成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导览”(ID:V_DAOLA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