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球鞋、摇摆舞,“鬼才”昆汀电影中的情怀与复古

复古球鞋、摇摆舞,“鬼才”昆汀电影中的情怀与复古



昆汀一生只拍十部片,但却经常创造名场面

 

鲜血飞溅、脏话连篇、外加美人足尖,这些都是好莱坞“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迪诺身上最广为人知的三个标签。

 



黑色幽默与鲜血飞溅之间,践行了昆汀的电影哲学与独到的视听体验

 

扬言一生只拍十部片,但却部部都有名场面;身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独立电影中,最为重要的导演,昆汀看似扭捏,实则拿捏。信手拈来的“黑色幽默”与“暴力美学”,不仅让人沉醉其间,还忍不住拍案叫绝。

 



昆汀不仅掌握了中文的精髓,同时还称呼自己“OLD BI”

 从《落水狗》的一鸣惊人,再到《好莱坞往事》的成熟老练;在昆汀的电影中,除了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故事情节,还有那无处不在的,往日情怀与复古理念。



昆汀有三宝:话痨、鲜血、配乐好


从录像店店员,到好莱坞导演

阅片过万的“活字典”

昆汀·塔伦迪诺

01



昆汀最初的梦想是做一名演员,但是随着观影数量的与日俱增,逐渐便对导演和编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4年的某一天,曼哈顿一家名为“VIDEO ARCHIEVE”的音像店,迎来了一名二十岁出头,个头一米九的新店员。不仅有着一张“鞋拔子”脸,甚至还有一点“地包天”。

 



昆汀从小就非常喜欢邵氏的动作片,尤其是《独臂刀》和《少林三十六房》

 

在此之前,他已经在一家名为“PUSSYCAT THEATR”的成人电影院,半工半读地兼职了六年。甚至还忙里偷闲,顺带着去当地一家名为“JAMES BEST”的电影公司学习了表演。

 



《好莱坞往事》里的嬉皮士女孩PUSSYCAT,她的名字也是来源于昆汀曾工作过的“成人影院”,当时的他还在当领座员

 

而这样的生活,早在他幼年时就已经开始上演。汀几乎在亲情缺失的状态中成长,在其童年经历中大多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各种西部片与武打片的回忆

 



同样西部片也是昆汀童年时期的最爱,而在《杀死比尔》的片头,他则致敬了邵氏的缩写“SB”

 

很难说当时年幼的昆汀,心里没有丝毫的怨念。以至于之后每逢母亲节,他都会自导自演,编造一些情节,通常都是以母亲的死,来作为故事最后的完结。

 



昆汀的生母是一名护士,而生父则是一名演员

 

昆汀的母亲却对此浑然不觉,因为继父柯尔特的出现,很快便让她再次找到了“家”的感觉。继父柯尔特虽然自诩为一名“作曲家”,但在当时的昆汀看来,他显然更热衷于发表自己对于稀奇古怪电影的见解,哪怕当时的昆汀,总是听得一知半解。

 



昆汀的继父非常喜欢带年幼的他,去看各类CULT MOVIE,即邪典电影,比如《活跳尸》

 

五花八门、百无禁忌的电影,与继父口中那犀利且独到的见解,伴随着昆汀度过了整个童年。哪怕是在高中时期,昆汀毅然决然的想要退学,去潜心学习表演,以此日后在好莱坞成就一番事业,继父也不过淡淡地说了一声了解,便送昆汀去学习了表演。

 

只是当二十一岁人高马大的昆汀,来到“VIDEO ARCHIEVE”里当店员时,他倒不再痴迷于表演,反而借用职务之便,开始如饥似渴地疯狂观看电影,并研究如何做一名导演。大量的观影,不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同时也促成了日后,他对于不同电影的独到认识与理解。

 



昆汀非常热衷于在电影中客串,有些“对胃口”的镜头甚至亲自上阵,图为《杀出个黎明》

 

哪怕是在这期间,因为曾经系统地学过表演,昆汀也陆陆续续在一些小成本影视作品中,偶尔露上一面。但是很明显,此时的他早已不再痴迷于表演,哪怕是在著名的法国大导演戈达尔的片中,能够有幸参演。

 



《天生杀人狂》和《真实罗曼史》,其实很早以前昆汀就自己拍过电影,但是胶片出了意外

 

打工赚钱,观看种类庞杂的各类影片,昆汀乐此不疲,一干就是五年。直到1991年,昆汀开始拿着自己在此之前,通过编写《致命浪漫》、与《天生杀人狂》而获得的钱,与在不断尝试与努力中,所积累的编剧与执导经验,开始准备筹拍自己的影片。

 



《落水狗》的一鸣惊人,让昆汀迅速在电影圈站稳了脚跟

 

隔年,随着犯罪惊悚电影《落水狗》的一炮而红,让身为导演的昆汀·塔伦迪诺开始走红。而在这之后,充斥着“黑色幽默”与“暴力美学”的《低俗小说》,与《杀死比尔》的广受赞誉,则让昆汀·塔伦迪诺获得了“鬼才”导演的称号。

 

除了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非线性叙事方式,导演昆汀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仅只有“黑色幽默”的荒诞无常、“暴力美学”的血脉贲张,同时还有在他电影中,那弥漫着复古情怀的配乐与服装。

 


昆汀甚至还是一个黑胶爱好者,在电影《金刚不坏》中的这个镜头中,旁边就是昆汀自己的唱机

 


舞力全开,快乐弥漫

《低俗小说》里的

SWING DANCE 摇摆舞

02




很多人对于《低俗小说》的印象,都是来自于里面的 SWING DANCE 摇摆舞

 

哪怕不服来辩,1994年也是绝无仅有的“神奇”一年。在这一年里,梳着小辫的罗伯特·巴乔忧郁失点;香港红磡演唱会上,活跃着“魔岩三杰”;而在好莱坞那边,则是佳片辈出,“神仙打架”了一整年。

 



《燃情岁月》和《国产凌凌漆》,也都上映于1994年,这是神仙打架的一年

 

而对于此时,对正声名鹊起的昆汀·塔伦迪诺而言,1994年同样也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因为就在一年,凭借着《低俗小说》口碑的炸裂,他不仅在“金棕榈奖”的争夺中捧得奖杯,首战告捷;更是在整年的票房大战中,连连告捷。

 


昆汀用850万美元,在1994年杀出重围,创造了2.4亿美元票房的奇迹

 

电影《低俗小说》的名字,来源于一些低俗刊物的封面。这些刊物曾广泛流行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其不仅装帧简陋,印刷低劣,甚至绘有一些露骨的封面。通常更是会由一些废弃的报纸、或是书籍经过粉碎后,重新进行拼接而成,质量非常的低劣。

 



《PULP FICTION》即曾经的一些通俗读物,通过封面,也应该可以了解到大致内容

 

而这也暗示了在片中,昆汀那非线性叙事的理念。甚至得益于曾经在音像店的工作经验,与本身对于各种类型片的广泛涉猎,让昆汀能够在“致敬”经典的同时,信手拈来,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与理念。

 



《低俗小说》中经典的 SWING DANCE,也是借鉴自费德里科费里尼的电影《八部半》

 

而除了那荒诞不经与匪夷所思的情节,与随时随地都令人始料不及,大呼过瘾的“暴力美学”之外,其中灵感源自于意大利著名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经典影片《八部半》的 SWING DANCE,也成为了影史上的一代经典。

 



1995年《百变星君》,周星驰的致敬桥段

 

摇摆舞(SWING DANCE),起源于1920年代的美国。“享乐主义”的观念,弥漫于当时的社会之间。哪怕是“禁酒令”的愈演愈烈,与前方“经济大萧条”时代的即将到来,却也都依然不能阻止摇摆舞一路蓬勃的发展。

 



约翰特拉沃尔塔曾有”舞王“的美誉,1997年时又与吴宇森一起拍了《变脸》

 

早期的摇摆舞(SWING DANCE)曾广泛流行于,扎根在美国的非裔人群之间。通常他们会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伴随着爵士乐扭动着身躯,在尽情舞蹈的同时,也把快乐与希望带到了身边。

 



SWING DANCE 其实是一种统称,包括林迪舞(Lindy Hop)、巴尔博亚舞(Balboa)等

 

而随着“禁酒令”的愈演愈烈,与“经济大萧条”的虎视眈眈。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唯有音乐与舞蹈,才能够带走烦恼,同时消除隔阂,让快乐在不同阶层与肤色之间,毫无隔阂的传播。

 



SWING DANCE 开始流行的年代,也正好是米奇开始风靡的时代

 

之后随着战争的蔓延,也将摇摆舞带到欧洲那边。也正是在舞步的跳动之间,不仅让身处战火中的欧洲人民,短暂的忘却了悲伤,沉浸其间。同时也治愈了他们,带给了他们另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体验。

 



1940年代左右时,跳SWING DANCE的男女着装一览

 

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摇滚乐等文化的冲击,摇摆舞的脚步也曾有过短暂的停歇,曾经更是一度,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里。但在80年代时,对于摇摆舞的再次复兴,则让这种洋溢着快乐与活力的舞步,再度风靡至今。

 



上映于1993年的电影《SWING KIDS》,对SWING DANCE也多有描述

 

而在电影《低俗小说》中,由女主角乌玛瑟曼与“舞王”约翰特拉沃尔塔,所即兴发挥的摇摆舞,不仅在舞动之间,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同时也诠释出了男女主人公,那截然不同的内心,更让所有人,都领略到了摇摆舞,那跨越时代的魅力。

 


《低俗小说》中舞蹈,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表现,男女主人公不同的心境

 


除了“暴力美学”,还有复古跑鞋

《杀死比尔》里的

ONITSUKA TIGER 鬼冢虎

03




《杀死比尔》是昆汀对于“暴力美学”,表现得极为成功的一个系列

 

深夜、走廊、医院;金发、制服、高跟鞋;伴随着一阵清脆而俏皮的口哨声响起;与一个戴着眼罩,体态妖娆女子的出现,随即一个关于对“比尔”复仇的故事,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美艳的杀手与在床榻上憔悴的女主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说1994年的电影《低俗小说》,是导演昆汀对于多线性的叙事方式,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尝试。那么在时隔十年之后,于2004年间上映的《杀死比尔》,则就完全是他个人对于“暴力美学”的完美诠释。

 



《杀死比尔》的灵感来源是1973年的《修罗雪姬》

 

电影《杀死比尔》同样也并非是昆汀的原创,而是借鉴自日本上映于1973年,由导演藤田敏八所拍摄的剑戟片《修罗雪姬》。只是昆汀对于自己所喜爱的西部片、警匪片、甚至于是邵氏的武打片,都信手拈来,又十分大胆的予以了“借鉴”,这才造就了《杀死比尔》那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

 



《杀死比尔》中的黄色连体服与鬼冢虎球鞋,则致敬了李小龙《死亡游戏》

 

在电影《杀死比尔》中,不仅剑戟片《修罗雪姬》是昆汀的灵感源泉。而他本人对于上个世纪香港功夫片也是十分迷恋。因此,划时代的功夫巨星李小龙也难免被昆汀拿来模仿与借鉴。片中主角那一身黄色连体服与脚上的鬼冢虎,就是昆汀对于功夫巨星李小龙爱与怀念的表现。

 



李小龙脚穿鬼冢虎经典球鞋的形象,已经深深刻入脑海

 

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的好莱坞,功夫之王李小龙不仅凭借一己之力,成功打破西方对于亚洲人的负面印象。并在留下了“BE WATER MY FRIEND”的哲学理念的同时,也将遗作《死亡游戏》中的黄色连体服,与脚上鬼冢虎的复古运动鞋,推向了全世界。

 



创始人鬼冢喜八郎,与他的鬼冢虎 ONITSUKA TIGER

 

ONITSUKA TIGER 鬼冢虎,由退伍军官鬼冢喜八郎于1949年创立。其中 ONITSUKA 是鬼冢的姓氏,而 TIGER 则源于日本谚语:“虎は千里往って千里還る”的寓意,以此来激励人们在多运动的同时告别迷茫,心怀希望。

 



“虎は千里往って千里還る”是日本的一句谚语,图为浮世绘大师河锅晓斋笔下的虎

 

成立最初的鬼冢虎模仿匡威,将目光瞄准在了篮球鞋这块稀缺市场。但由于当时的日本社会对于跑步的热情普遍高涨,因此鬼冢虎便将逐渐将产品重心放在了跑鞋市场,并通过一次次的改良,最终牢牢占据了跑鞋市场。

 



现在的鬼冢虎,是ASICS的一条支线,而ASCIS的名称,则来自于谚语“Anima Sana In Corpore Sano”

 

随着鬼冢虎品牌业务的不断拓展,在1977年时,鬼冢虎正式更名为ASICS,并成为其旗下的一条支线。而ASICS则源自于古罗马谚语“Anima Sana In Corpore Sano”的首字母缩写,有着“健全的精神源自健康的体魄”的含义,也正是以这样一种理念,在随后的岁月,ASICS继续延续着鬼冢虎的经典。

 



耳熟能详的《灌篮高手》里,三井寿脚上的就是一双ASICS篮球鞋

 

至于功夫巨星李小龙,此前则一直都是鬼冢虎球鞋的忠实爱好者。他不仅在1971年的电视剧《盲人追凶》中,上脚过一双蓝色鬼冢虎球鞋,更是在其后所执导拍摄的《龙争虎斗》与《死亡游戏》中,分别上脚过不同款式的鬼冢虎球鞋。而鬼冢虎球鞋,也随着李小龙功夫巨星的形象,名扬四海。

 


《杀死比尔》电影中的鬼冢虎,鞋底还有一处“FUCK U”的细节

 

或许是为了致敬《死亡游戏》的经典,让角色的形象更加还原。《杀死比尔》中的主角,同样也是一身黄色的连体服,外加一双印有“FUCK U”字样的鬼冢虎球鞋。而如果少了这一双鬼冢虎球鞋,无论是功夫巨星李小龙辉煌的从前,还是《杀死比尔》的致敬经典,或许都将无法再现。

 


能看清《盲人追凶》中,李小龙脚上的鬼冢虎吗?

 


复古情怀尽在服饰之间

《被解救的姜戈》中的

SACT COAT 与 INVERNESS CLOAK

04




当年在国内一上映,就被火速下架的《被解救的姜戈》

 

昆汀曾经在采访时说过:如果把他的人生比作一张光盘,那么其中的A面,肯定是属于香港70年代时,那硬桥硬马的邵氏功夫片;而另一面B面,则肯定会献给,陪伴他在电视机前度过了大半个童年的,意大利西部片。

 



“意大利通心粉”式的西部片,也是昆汀的另一大最爱

 

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上映于2012年的《被解救的姜戈》,为何会在向来以高效率著称的昆汀手中,足足拍摄了130天。而为了这部作品,光是剧本就整整筹备了十年。

 



《8恶人》同样也是昆汀对于西部题材影片的一次致敬

 

与《杀死比尔》如出一辙,电影《被解救的姜戈》,同样也是昆汀对于导演塞尔吉奥·科布奇,于1966年时所拍摄的“意大利通心粉”式西部片《姜戈》的致敬之作。并在片中也融入了他对于“暴力美学”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于西部风情的再次重现。

 



《被解救的姜戈》中,导演昆汀应该算是死得最惨的一次

 

虽然《被解救的姜戈》是昆汀漫长的导演生涯中耗时最长的作品,但同时也帮助他获得了包括第85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奖”在内的多个奖项的提名。更是让观众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次领略到昆汀“暴力美学”的大名。

 



身着一身考究SACK COAT的小李,非常符合他农场主的地位与身份

 

同时片中对于1860年代充斥着美国南部风情服饰的还原也是可圈可点。无论是在INVERNESS CLOAK 的衬托下,牙医的机智与沉稳;还是随时随地一身精致 SACK COAT的农场主;所展现出的暴虐与残忍,都让人记忆尤深。

 



SACK COAT/SACK SUIT

 

电影《被解救的姜戈》,虽然弥漫着西部浪漫的情怀,但昆汀却将故事发生的背景,放在了即将爆发内战的美国南部地区。而得益于此前工业的蓬勃发展,缝纫机也在此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因此各种现代的衣物,都也已经开始初具雏形,并投入生产。

 


1850-1870 年时的 SACK COAT,而《被解救的姜戈》的时间,就设定在这期间

 

那时不仅世界风云变幻,同时美国也正经历着各种内忧外患。同样这也是一个各种运动与思想,不断在进行碰撞的年代。因此在这一时期的人们,也开始逐渐摆脱对于曾经华丽而臃肿着装的依赖,反而更加青睐 SACK COAT 这种简洁、庄重中,又不乏奢华感的衣物。

 



片中牙医兼赏金猎手,就是身着一身 INVERNESS CLOAK

 

而如果说在《被解救的姜戈》中,农场主身上那面料考究、款式简约而舒适的 SACK COAT,是其身份与地位的一种象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赏金猎人身上的护肩斗篷INVERNESS CLOAK,则就是在那个时代中,更为常见的一种服饰特征。

 



Inverness cloak 只是当时着装的一种,不同的斗篷之间,也是有所区别的

 

INVERNESS CLOAK,因苏格兰北部的城市 INVERNESS 而得名,并在 19 世纪时期的英国颇受欢迎。由于英伦三岛自古以来,气候就多变且阴雨连绵,因此披肩能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INVERNESS CLOAK 本身就是由维多利亚时期的女装斗篷经过发展演变而来。

 



在19世纪的一些珍贵文献里,能看到INVERNESS CLOAK的身影

 

比如柯南道尔笔下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就对INVERNESS CLOAK十分青睐。烟斗、猎鹿帽、INVERNESS CLOAK,是他最深入人心的装扮。而与此同时,INVERNESS CLOAK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也颇受人们的喜爱。

 



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就经常以身着INVERNESS CLOAK的形象出现

 

因此在《被解救的姜戈》一片中,才能看到赏金猎人以身着 INVERNESS CLAOK 的形象出现。而他至死都要履行自己信念的形象,也随着这件 INVERNESS CLOAK 的惊鸿一瞥,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D-J-A-N-J-O,THE D IS SILENT

 


END


大名鼎鼎的“鬼才”导演

鬼才知道他在想什么




二人的“世纪同框”拍摄于1995年,当时昆汀带着《低俗小说》首次来到中国


作为好莱坞众多著名大导演中绝无仅有的一朵“奇葩”,在“暴力美学”与“黑色幽默”的加持下,原本难登大雅之堂的类型片,却在他的手中被一次次地发扬光大。

 



昆汀参与过的作品一览,其中还少了一部上映于2019年的《好莱坞往事》


满嘴脏话,嘻嘻哈哈,“痞子”、“流氓”、“劫匪”,讨厌他的人咒骂他;“天才”、“独特”、“大师”,爱他的人顶礼膜拜他;或许从录像厅店员,到世界知名的大导演,昆汀自始至终从未改变,一如他影片之中那无处不在的,浪漫情怀与复古情节。

 


谢谢观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3oz复古文化”(ID:CN-33OZ)。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