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第三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宋韵迹忆”全省主题影像创作工程成果展在杭州富阳公望美术馆开展。展览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摄影家协会、杭州市富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承办,公望美术馆、杭州市摄影家协会、杭州市富阳区摄影家协会、桐庐县摄影家协会协办。
展览现场
展览首次从“西湖”移师“富春”,是浙江摄影界深入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以影像方式解读宋韵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持续实施开展的“宋韵迹忆”全省影像主题创作工程成果展示。展览邀请了近70位国内外影像艺术家以《富春山居图》为名,通过山水的真实行走融合艺术家的诗性之情,展示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富春山文脉,建构“寻宋”“游宋”“赏宋”“探宋”“阅宋”“传宋”影像样板,把宋韵文化在富春的“诗”与“史”变成线下沉浸式、可体验的场景,探寻宋理之学为摄影者提供的观看之道和山水创作的新方法、新观念、新视界,同时以此激活富春山居的人文基因和精神密码,诠释美美与共的中国山水文化自然美学。
展览现场
多位国内知名艺术家走进富春山居,以富阳、桐庐、建德山水文化基因为思考内核,以“行走”为方法,“来回”为状态,结合宋代理学的“全景山水,天理世界”思路,追寻浙江山水思想,秉持“依于仁,游于艺”之精神,游走于富春山水之间,置身于真实山水在场,体会行者身份。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郁达夫题词 骆伯年摄影 作品来源:金酉鸣
邵大浪《来回·富春山居》
“游历”和“感受”是通过中国传统山水世界观进行感悟和表达的重要方法,其建构在艺术家主体当下的在场,以及山水经验共鸣的不在场之间,是创作山水影像作品的基本方法。“来回”是经验者个体,反复从身体力行到精神回应的不断推衍。自古山水的个人经验来自于“自然”与“心象”,获得这份本质的方式是在山水间来回游走和感悟。临古而存今,则是来回之间的本意,也是“间”文化在山水思想过程中不可逝去的能量场。
廖泽楷《松》
从气韵到灵韵
沉浸式体味宋韵文化
“宋韵迹忆”影像西湖首次以“韵”的意义,作为流动意向,去拓展我们理解山水人文史诗的重要维度,完成对富春山居山水文化复兴的新探索。本次展览意在打开影像的能量场,以新的展览方式去探索山水创作的新方法、新观念、新视界。
从绘画走出的“气韵”在于观者内外兼修,体悟宇宙洪荒,不断尝试并重新把握影像创作中的“灵韵”本质。如何从“气韵”走向“灵韵”,其探索的路径在此或许就是对“宋韵”理解的艺术实践、方法习得和目标追求。
沈艳 金文涛《七律》
张兰坡《大鱼》
整个展览分为四大版块。第一板块以“行者/必有来回”为主题,体现“寻宋”“游宋”。通过特邀省内外艺术家进行驻地创作,真实行走于山水之间,感悟非现实性绘画山水所带来的气韵,完成即时性的摄影“灵韵”视界再造。第二板块以“志者/常在赏探”为主题,体现“赏宋”“探宋”。面向社会征集艺术家作品,展示的不仅仅是富春山水,而是带有山水趣味基因映照下的自然对象,以及传统山水观在浙江历史地域的重新理解。第三板块以“居者/久为俯阅”为主题,体现“阅宋”。通过搜集调研富春山的历史图像,形成文献研究并联合展出,以历史的影像在场,时空再览富春山水,凝聚富春山新的历史图像志。第四板块以“传者/生生之间”为主题,体现“传宋”。展示艺术家宋振带队前往富阳大同造纸村展开田野调查项目,通过调研、走访、探讨等方法挖掘地方文脉、自然地理、社区结构、人文情景等,以此传承宋韵技艺和文化精神。
郭珈汐《寻找界标》
矫健《末梢》
取象游历、身即山川
此次展览面向摄影艺术家,将“来回·山居·之间”的场域搬至展览现场。从特邀艺术家到征集艺术家,从驻地创作到全国响应。参加本次展览的作品都以宋韵理学所提倡的“情理共在,天理世界”与“取象游历、身即山川”为创作指导思想,其带来的宋韵迹忆扎落于作品的诗性、神秘性、崇高感,强调艺术创作者和世界对象的身心合一。
储楚《越过春天的翅膀》
丘《寻隐者。不遇》
此外,该展览空间布局也紧紧围绕“宋韵山水”,营造出疏密错落、层次丰富、气韵灵动的空间效果,给受众新颖又不失雅韵的游览与观展体验。展览整体从一个主体虚构叙事展开,以江上行走的视频为序曲,《富春山居图》中出现的8个人物为虚构身份,形成他们在同一时空下来回富春山间行走的叙事模式,形成特有的展览观看线索。现场通过画中造境的方式,如瀑布、船、桥、亭、径等,让观众通过点景人物的视角观看周围的作品,使之沉浸至展览叙事之中。展厅中选取了不同时代的人形成的关于富春山水的经典文献,在多维时空的相隔中形成某种来回的对话。展览空间内使用的搭建材料多以木、竹为主,营造宋代古韵的形貌氛围的同时也增加了诗性感。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9日。
Hattachi佐藤时啟《光-呼吸》#299
陈吉楠《山有岚岚有风》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艺术活动广邀各行各业的人文艺术爱好者,作为相对于居于世间,入世于城市中的被动者,来到富春两岸,洞察作为人文时刻的历史山影。以“田野调查”的方式,游走于富春山水之间。他们不断和古者相遇,在现实与历史中来回,不断建构山水新美学的可能性;感悟非现实性绘画山水所带来的气韵,完成即时性的摄影“灵韵”视界再造。
叶云飞《宋韵•西湖》
管怀宾《流隙》2018 影像video
程新皓《相对运动》
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山水之永恒,更有世代人杰驻守的身影。文化的传承,默默地坚守、一个又一个的永恒群像瞬间。那些不被重视的文化传承背后,凝固成芸芸之山,形成踏浪破堑、摧枯拉朽之势,用无名者的存在铸就了有名时代的山河繁荣。
王小红《巾山诗行》
“赏”,古意又通“尚”,是艺术家们在不断建构山水新美学中进行的某种实验。“探”,则成为一种研究,是艺术家们在重新寻找山水世界观脉络中的一种自我发问。此次展览,我们将看到的不仅仅是富春山水,而是带有山水趣味基因映照下的自然对象。
曾翰 《富春山居图考》(局部)
另外,两场展览配套主题研讨会将从公望美术馆移师浙江展览馆继续举办。
研讨会一
8月27日(周六)14:30—17:00
地点:浙江展览馆三楼中央大厅
主题:隐逸之眼——山水观面前的当代影像创作实践
研讨会二
8月28日(周日)9:00—11:30
地点:浙江展览馆三楼中央大厅
主题:当影像凝视山水——宋韵文化间的山水&影像理论研究
研讨会对外公开,欢迎大家到浙江展览馆一起倾听、讨论!
▼点击下图订阅2022年《美术报》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术报”(ID:meishub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