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铁路遗产 | 城市更新 | 场所再生
科创孵化 | 文旅复兴 | 商业赋能
一直以来,铁路在城市化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其命运往往与城市紧密相连,很多城市因铁路而繁荣。可以说,铁路和城市是命运共同体,是城市发展变革的最好见证者。
▼ 北京751火车头广场对旧车站的改造利用
近些年,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提出,国家及各省市都非常关注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且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意见。
▼ 首钢园对工业建筑的保护利用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越来越热衷对于「铁路遗产」的研究。所谓「铁路遗产」,是指固化在已经不使用的铁路设施上的精神和物质的遗存。这些难以发挥运输功能的铁路设施和土地,连同他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共同构成了铁路遗产。
▼ 京都火车博物馆围绕铁路遗产,展开保护与旅游开发
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UNESCO)对于文化遗产的界定和铁路遗产的审批标准来看,铁路遗产又可分为「可移动遗产」与「不可移动遗产」两类。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仅围绕不可移动遗产中点状枢纽的「火车站建筑」展开。
▼ 荷兰蒂尔堡车站,旧候车大厅改造的图书馆(来源:flickr)
通过改造更新,找到其对城市经济发展与功能完善的「再就业」方向,以「新用途」匹配「新需求」,实现对产业的催化,对文化的活化,对空间的缝合,以及对特色的完善,以恰当的方式促进城市可持续再生。
01
科创加持,产业催化
巴黎Station F
▼ 巴黎Station F鸟瞰
废弃设施焕发新活力,变身「创业造梦空间」已经是流行的做法。
▼ 废弃的法西奈火车站(来源:Wikipedia)
最终,该站在当地建筑保护相关协会团体的帮助下得以保存,并在2012年由巴黎市政府买下。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国家战略背景之下,2017年摇身一变成为「世界最大的初创企业孵化中心」。
▼ 改造后的Station F(来源:Wikipedia)
到底被人们亲切称为「F站」的孵化器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快速出圈?
1. 网红空间
尽管法国拥有很多伟大的创业公司、创业项目等等,但相较于伦敦拥有硅环岛这样的创新集中区而言,「小而分散」则是法国创业生态的现状。
▼ Station F的创业氛围(来源:flickr)
①. 开放性
F站拥有34,000㎡的面积,宽58m,长310m,规模相当于放倒的埃菲尔铁塔。在改造过程中,建筑师修复且保留了大量原始建筑元素,包括水泥结构和老式集装箱。
▼ Station F功能分区图
②. 交流感
将老火车站内的轨道空间改造成一条贯穿上述三个区域的步行街——中央大道,并加以点缀街道家居,成为促进人们随时随地可聊天的社交空间,同时也是鼓励公众参与举办路演的活动场所。
▼ Station F促进交流的中央大道(来源:flickr)
③. 色彩化
Colorful也是这里的一大特点,网红般多彩的办公环境更为这里增添了几分活力。无论是办公家居,还是休憩空间,如同游乐场一样,无不在彰显着年轻创业精英的创业态度,激发着他们的创新灵感。
▼ Station F色彩设计渗透到细节之中(来源:flickr)
2. 孵化生态
从2014年建立F站的想法萌生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帮助企业家将他们的想法变为现实。为此,效仿美国硅谷两大关键——「人才乘数效应」和「枢纽作用」,就是要把F站打造成为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不可或缺的科创枢纽。
凭借老火车站庞大的空间资源,F站极力构建一个集聚创新创业的「全链条生态系统」,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所有服务和资源,培育其「硬核动力」,赋能下一代企业家。
第一,建立「合作伙伴机制」。
▼ F站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举例说明
第二,细分「创业者人群」。
▼ 3F创业者内部计划分类说明
第三,提供「多元创业服务」。
▼ Station F的共享硬件设施(来源:flickr)
如「导师办公室」,就是让一些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在这里专门设置「指导服务」,快速反馈初创企业提出的问题,并协助企业与来自35+公共服务的专家会面,开展相关研讨会,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税收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支持。
▼ 全链条生态系统示意图
如今,这里聚集了5,015家初创企业,并有35%的企业家来自国外,创造了47,200个就业机会。
「这里已经聚集了创业场景,一切都在一个屋檐下。」
—— Andrea Tassstro瑞士初创企业
Foodetective首席执行官
更不可思议的是,每年结合项目类型和孵化计划,都会收到上万份初创企业的申请,可想而知F站的火爆程度,而坚持9-10%的选择率,也是给高潜力、高价值初创企业的最大诚意。
▼ Station F发展状况
3. 居住友好
为了吸引更多国际创业者,除了在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推出「法国技术签证」,为企业家及其家人提供一个快速通行以获得四年居留许可之外。
▼ 创客公寓Flatmates
综上,F站的诞生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巴黎13区「病态郊区」的认知,而且实现了房地产价格的快速飙升。
02
历史活化,文化传播
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
将工业遗产转变为「文化设施」,是一种最靠谱且最不易出错的更新打法。但是,单纯以建设「博物馆」,主打「静态展示」的被动保护方式,不仅发挥不了铁路遗产的宝贵价值,更不贴合现代人的生活,无法实现铁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 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对工业革命时期的火车、机械展示
1. 保留遗存建筑,彰显场地之美
铁路线与火车站是英国不可缺少的特色景观,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城市更新」调整为「城市再生」的政策背景下,一些工业建筑遗产得以保存并再利用。
▼ 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俯瞰
该博物馆占地2.8公顷,由5栋19世纪风格的建筑组成,分别是建于1830年的车站大楼和仓库、1881年的货运仓储主楼、1855年的动力大楼以及1877年的航天大楼。
▼ 改造后的利物浦路车站以及货运仓库
2. 挖掘遗产价值,重构百年场景
曼彻斯特,工业革命的故乡。
▼ 博物馆内的纺纱机及飞机展示
历经两年的设计,25万件藏品集中展示了上世纪工业革命的精华,重现了场地记忆。专业讲解员,也以生动的方式讲述过去的故事,让人们能了解曼彻斯特在科学、技术、工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 博物馆内的各类科普活动
同时,对铁路元素、工业设施进行抽象化和艺术化的加工,并将这些元素符号运用到景观和小品设施设计中,营造「铁路工业风」的独特氛围。
3. 激活设施功能,焕发遗产生机
创造互动和沉浸式的活化体验,是最为生动的一种铁路遗产保护策略,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活着的博物馆」。
▼ 博古馆内的很多机器由专人负责运转
更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大院内专门保留了一段老式蒸汽火车线路,每天这辆「退役」的蒸汽火车都会定时拉着游客跑上大约几百米的距离。可以说,通过植入旅游体验,让城市铁路遗产重现生机的同时,也能使其重获自我养护的能力。
▼ 老式蒸汽火车保持常日常维护,以及运行,活化历史
通过利物浦路车站的再利用,一方面与城市融合发展,丰富城市文旅内涵;另一方面更是将铁路遗产「活」出时代价值,成为展示历史厚度的公共空间,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 博物馆里融入现代科技的各类体验
03
功能织补,区域协同
东京神田万世桥mAAch ecute
作为一个轨道交通发达、铁路情结深厚的国家,日本在火车站开发利用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尤其是针对「废站」进行了许多探索。东京千代田区的「万世桥站」,就是用废站遗址进行「商业化」再生的典型代表,实现从「昨日东京门户」到「今天复古潮玩街区」的转变。
▼ 东京神田万世桥mAAch ecute俯瞰及外立面(来源:flickr)
1. 未来计划下的蜕变
「万世桥站」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Chiyoda-Ku)」,建于1912年,隶属于国铁中央线,最初的定位是东京门户车站。
▼ 东京神田万世桥历史模型(来源:flickr)
随着岁月的推进,日渐增多的展品也让博物馆越来越不堪重负,最终于2006年闭馆。久而久之,这座明治时期的铁道遗产「万世桥站」成为了「城市伤疤」。因此,在东京这样一座土地资源极度紧张的城市,废弃的万世桥站该如何变废为宝?
▼ 《千代田区第3次基本计划(2010-2014)》目标及施政内容说明
2. 连接区域的生活发生器
万世桥站遗址在交通博物馆关闭后,并没有急于进行改造,而是经过近6年的精心研究,最终JR东日本找到了其改造的正确方式。
▼ 万世桥mAAch ecute区位示意图
为此,基于上述计划的设想,这里成为了摩登又复古的「创意生活街区mAAch ecute」,不仅照顾到了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休闲需求,同时也兼顾了区域的潮流主基调。
▼ 改造后外部实景图(来源:flickr)
从三大方面入手,将「城市伤疤」转变为「新潮商业地标」——
①. 塑造极简空间
充分利用原火车站空间肌理,营造特色的商业空间。
▼ 改造后内部商业(来源:flickr)
②. 保留原生历史
为了标的独特性,展示「车站遗存」也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首先,开辟专门的展售空间,通过「车站模型」和「书籍销售」集中展现老火车站的历史文化。
▼ 外立面的新旧结合(来源:flickr)
③. 置换品质业态
要想成功引人,在业态上必须实现「强品质、强特色、强体验」。
第二,结合地缘特色,本身处于潮人汇聚地段,只有足够有特色才能吸引见惯各种新鲜的客户群体;
第三,受规模局限,普通商业浏览不足以实现空间价值最大化,强化体验才可能留住商机。
▼ 万世桥mAAch ecute功能分布示意图(来源:flickr)
为此,依托特色复古的火车站空间,聚焦特色餐饮、精致家居、个人美学、品牌潮玩四类商业。更值得一提的是,为满足「铁道迷」的好奇心,昔日的高架月台变成号称全世界能够最近距离欣赏火车的「铁道咖啡厅N3331」,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品牌手工店(来源:flickr)
综上,万世桥站在更新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复旧,创新构建了富有铁路特色的商业空间。同时,围绕区域振兴,它也搭建起了传统与新潮、生活与商业之间的桥梁,实现了区域功能和空间的缝合协同。
04
特色互补,做强名片
巴黎奥赛博物馆
「塞纳河畔左岸的咖啡,我手一杯品尝你的美」,周杰伦《告白气球》里简简单单的歌词,却把塞纳河畔最文艺的一面展现了出来。
▼ 奥赛博物馆(来源:Wikipedia)
该博物馆由法国最华丽、最繁忙的奥赛火车站改建而成。
▼ 改造前的奥赛博物馆(来源:Wikipedia)
纵观巴黎发展的历史,文化艺术一直是巴黎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为此,这座被拯救下来的火车站,开始以「文化艺术」功能为焦点,并于1986年正式宣布重生。那么,奥赛博物馆如何成为城市的文化资产,实现艺术文化价值的巨大转化。
1. 「填补空白」完善序列
强化艺术调性
奥赛博物馆,之所以能成为「巴黎三大艺术博物馆之一」,与其最初的方向设定有着很大的关系。
▼ 古典艺术代表——卢浮宫
▼ 当代艺术代表——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
因此,改建成以现代艺术为收藏主题的博物馆这一提议得到了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的绝对支持。可以说,奥赛博物馆使巴黎的艺术文化收藏得以完善,促进了巴黎「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作品完整序列的形成,增添更加浓郁的艺术文化气息。
▼ 三大博物馆功能序列说明
2. 尊重建筑遗产,开展「功能性」改造
与其他两个博物馆的建筑相比,奥赛博物馆并没有蓬皮杜一样的奇特建筑,也没有像卢浮宫一样引起巨大争议的改造方案,而是十分尊重既有建筑。外立面保留了老火车站的「古典主义」,手法相当平实。
▼ 奥赛博物馆改造后(来源:flickr)
3. 「大师佳作」云集,创造印象派殿堂
奥赛博物馆还有一个世界上任何博物馆都无法超越的特色,就是它珍藏了1848年至1914年间法国各知名艺术派别杰出代表人物的大部分主要作品。
▼ 奥赛博物馆内部展览空间(来源:flickr)
综上,只有绝对细分,才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在称为博物馆之城的巴黎,奥赛博物馆选择了以求同存异的切入方式,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也为整个巴黎的艺术之火添柴加薪。
▼ 奥赛博物馆对车站元素的保留(来源:flickr)
05
总结
铁路遗产对城市规划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再发现,是对铁路事业的极大促进,而只是注重表面上的保护,导致不少铁路遗产仅仅获得了保存而没有受到全方位的保护。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推荐阅读
商务合作 | 转载开白
请添加微信:Moli198891
【版权声明】本平台及其中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丈量城市”(ID:Measure-the-Worl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