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精
杂谈
architecture
tittle-tattle
Part 1
引子
近年来,“废墟探险”悄然流行。在废墟探险者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废墟里寻找城市的过往”。
▲城市废墟
废墟作为凝聚在琥珀中的记忆载体,穿过时间,赋予过去以永恒的生命。在面对废墟时,我们与另一个时空的记忆相连,眼前的空间退转为过去生活的真实图景。
我们可以发现,大众的审美从原来的“喜新”逐渐向“喜旧”过渡。同时,越来越多以废墟为主题的改造项目、艺术作品也陆续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废墟艺术画展
城市高速建设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建筑遗骸。废墟连通了人类的过去和现在,我们却鲜少思考过它们的未来。
废墟的未来会是什么?是重生还是消亡、是陷于过去还是面向未来?这次,我们尝试去寻找到了废墟的多种可能性。
首先,我们应该思考。废墟,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Part 2
废墟的价值体现
—— 时间性 ——
“它们陪我们经历了过去的故事,再陪我们走向未来”
当某件事物处于消亡之际,它的生命可能被定格在某一时刻,所有的故事随之戛然而止。城市里,建筑废墟的产生,也就意味着某个建筑形体的消亡。
但站在建筑废墟面前时,它于我们而言不再仅仅是一幅静态的画面,而是一条动态的纵轴,承载了某种过往。军事废墟里展示的战争历史的痕迹,工业废墟里蕴藏的经济时代的发展,住宅废墟里中生活方式的记忆。
▲住宅废墟
▲温州巷子——人去楼空
当我们把时间性看作建筑废墟身上的标签时,我们可以从静态的废墟画面里看到它动态的过往。一切现状,皆有迹可循。
所谓悲凉于沉寂只是画面的抽象印象,在过去生活过的人们,发生过的故事,书写过的情感,都沿着时间轴的方向被记录下来,而废墟本身正是故事与情感的实体寄托。
沉寂与荒废也并不意味着故事的结尾,只是时间轴生长过程中的某一段特殊的记录。
因为我们有机会,以新的姿态,将过去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以战争遗产为例,遗址是建筑遗产和废墟的结合。战争建筑遗产兼具建筑废墟和战场遗址的特性,作为过去战争中的功能性建筑,它们是战争发生场所的一部分,也是体现战争事件的纪念之物。
▲战争军事废墟
近年来,作为与城市共生的废墟和遗址,军事建筑废墟的价值逐步得到了社会和学界的关注。如今,有不少堡垒,碉堡等军事遗留建筑物随着时代发展废弃了用途,但功能的停滞并不意味着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The Point Atkinson炮台是二战时温哥华海岸防卫系统的一部分,在过去用于监视海上交通、抵制敌军突袭。
二战时期荷兰在水边修建的防控掩体的军事防御圈,在荒废之后,被现代设计师们改造成为了具有象征纪念意义的场所。
▲改造后透视图
一条笔直的小路从上而下,像是一把刀将破败的掩体切开,形成了光洁的切口,露出老旧的内腔。
人们从上坡走下来,闯过历经沧桑的历史建筑,最终停止于宁静的湖面。
▲鸟瞰图
掩体被一刀切开,使得后来的人们能够以另一种视角来窥探原本的遗迹,以另一种体验来参与过去的故事。它通过被破坏本身的一部分,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纪念品,被人们接纳,阅读和缅怀。
—— 抵抗性 ——
在废墟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种抵抗性。
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曾这样写道:“我们的社会曾是“生产者社会”,那时人们主要以生产者的身份参与到社会中。如今,我们已进入“消费者社会”,人首先要成为消费者,才能拥有其他特别的身份。
我们被要求不断地接受新诱惑,持续处在永不枯竭的兴奋、怀疑和不满的情绪当中,一旦停止,虚无感会将我们淹没。
消费主义的背后,是新城市空间和新消费氛围的营造。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筑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被同质化,沦为氛围的道具。
▲来源:精神空间的独裁——论丑陋建筑背后的丑陋基因
废墟,作为一种过去的、老的、不时髦的事物,它的存在则代表着一种对于当下虚无的抵抗、代表着一种永恒。
在西班牙圣费尔南多皮亚斯学校的改造项目中,建筑师将教堂废墟作为当代建筑的永恒参考,并赋予了它新的延续。
该校的原身为圣费尔南多修道院教堂,建立于1729年。在1808年西班牙独立战争中,它的穹顶被烧毁,变为破败的废墟。
▲内战后的教堂
1996年,市政府举办激活教堂废墟的设计竞赛,建筑师何塞· 伊格纳西奥 · 利纳萨索罗凭借对废墟进行基础修缮并作为图书馆重新利用的理念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并成功将方案落地。
由于原教堂的穹顶和墙体被炸毁,缺少必要的围合结构。因此在墙体的修补上,何塞将旧门方老石砌筑进新墙中,实现了肌理和质感的统一。
▲图书馆北面砖墙
在屋顶的修补上,通过钢结构和天窗的使用在满足稳定性要求的同时,让图书馆享受到了充足的天然采光。
▲图书馆内部
教堂保留的巴洛克风格石膏、斑驳的墙体和透过缝隙倾泻下的光影,于过去和未来之间,于颓败和荒芜之间,蕴含着新的希望。
▲保留的墙体
废墟作为城市遗骸,在废墟之上,何塞将教堂前世的空间和记忆进行缝补,延续了建筑的生命,这一空间得以成为永恒。
—— 自然性 ——
“废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义为“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天灾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这意味着废墟的产生不仅仅是时间的产物,废墟本身象征着自然与人类的矛盾。
正如切萨雷·布兰迪 (Cesare Brandi)所描述的那样:“任何艺术作品的残余,只要不通过对其自身的复制或伪造就无法返回其潜在一体性,就都是美学意义上的废墟。”
▲荒芜的室内
废墟在时间的流动性中,不断地被瓦解着过去。他们不仅要经历人们生活的痕迹,同样也在接受自然的雕琢。
来自风雨的侵蚀,伴随花草的繁茂,材料在暴露在自然中不可避免的磨损,都是岁月价值在建筑废墟中的实际体现。
▲杂草丛生
在昆明的万溪冲村,“山里人”茶室乡土建筑废墟活化案例向我们展示,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建筑废墟中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这座因火灾损坏的乡土废墟,曾是无内院的双坡瓦顶住宅,损坏之后仅剩破破败的土坯墙和木构残骸。在时间推移中变得荒草丛生,环境杂乱,自然中茂盛自由的一面和废墟中荒凉的性格融成一体。
▲损坏之后
而在活化的过程中,人们强调的也并不是完整修复,而是“变废为宝”,将此情此景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保留间相互废墟中过去的“氛围感”,营造合适的新功能,作为公共空间——茶室,给人们使用。
在设计中, 保留了废墟的建造工艺和独特肌理。因为废墟 中本身残存的木构架已大面积碳化,因此采取折中方案,保留嵌入山墙的木构架,去除裸露的碳化部分,这样可以从山墙面观赏到木构架的形态。
▲茶室剖面
土坯墙部分完整保留,为了让游客具有良好的观赏视野,二层采取局部通高的做法,将室内空间上下连通,一层的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墙体的肌理,二层的游客可以欣赏土坯墙的整体形态。
自然留下的岁月痕迹没有被消解,被活化之后,又融进了村庄未来的生活。
Part 3
改造与利用
矶崎新曾说:“未来的城市是一堆废墟。”
未来的城市就是现在城市的废墟状态,而现在的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未来的城市也可能会变成事实上的废墟。
如今,人们对于废墟的态度更加谨慎和理性。
在此,我们总结为以三种价值进行权衡的改造策略,分别是:岁月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它们可以如同The Point Atkinson炮台一般,成为寄托人类物哀的空间。李格尔认为,人们之所以钟情于文物,更多在于它们会激起“生命循环”之感。
▲李格尔建立的文物价值体系
我们能从废墟中看到过去与现在的影子,看到季节交替,看到四季循环。当我们凝视废墟时,获得的是多种审美体验。
同时,它们可以如同皮亚斯学校一般,在原有废墟的基础上植入新的功能,进行运营及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
▲圣费尔南多皮亚斯学校的改造项目
过去总是开始于现在,废墟美学较多给予人们消极的叙事体验,我们可以消解其负面的印象,在当代被赋予新生。
在皮亚斯学校的改造中,建筑师发掘了废墟的商业潜力。过去的教堂废墟如今已成为大学图书馆,废墟残缺的性格完全融入当代建筑的建设中,实现了良性运营,形成新的完整图景。
▲图书馆内部
最后,也可以如同安塞尔姆·基弗一般,让废墟作为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作品的元素、场景,进行艺术价值发掘。
在安塞尔姆·基弗的作品《内景》中,展现了纳粹时期的建筑废墟。曾经辉煌的马赛克大厅在作品中变得破败、荒芜。烈火在画面前熊熊燃烧,让画面充满不安。
▲《内景》 安塞尔姆·基弗
事实上,基弗的许多作品都源于“废墟”这个概念,在他的另一个艺术作品《苏拉密斯》中,也描绘一个如同废墟一般的密闭空间,暗示着被纳粹迫害的犹太人。
▲《苏拉密斯》 安塞尔姆·基弗
这位废墟上的艺术家,在这两幅作品中通过构建废墟场景,将历史和艺术紧密相连,借此表现出在二战德国战败之际,他对于民族性的探索,对于战争的哀思。
在安塞尔姆·基弗的影响下,我国也出现了不少以废墟叙事为表现手法的艺术家们,他们结合历史碎片和个人记忆,在巨幅画布、装置中展现废墟题材的创作,寻求大时代的人类心理共鸣。
▲《问土》 张国龙
Part 4
总结
你会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遇见各式各样的“建筑遗产”,以或鲜活或沉寂的姿态展示在你面前。
可能离我们很远,故事追溯到不可及的过去,风尘仆仆的向我们讲述历史记忆;也可能离我们很近,近到刚刚与我们的某段生活记忆剥离,成为了缅怀的宝贵方式;可能带着自己的孤傲,在颓败中抵抗着现代与周围的影响。
因此废墟不只属于人类本身,只有当我们把它还给自然,还给时间,还给它们自己时,我们才能够更好的有拥有和解读它们。
材料回收,氛围保留,文脉回忆,以千百种姿态,从过去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王伟侨.时空修补:废墟作为当代建筑的永恒参考——以西班牙皮亚斯学校废墟改造为国立远程教育大学为例[J].建筑遗产,2021(02):141-152.DOI:10.19673/j.cnki.ha.2021.02.015.
[2]汪盈.矶崎新“城市的未来即废墟”理念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09):25-26.
[3]黄林宇. 废墟之上的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DOI:10.27653/d.cnki.gzysy.2019.000087.
[4]郭龙.历史建筑保护中“岁月价值”的概念、本质与现实意义[J].艺术设计研究,2017(04):103-109.
[5]王凡.浅析基弗“废墟艺术”对中国当代创作的影响[J].美术大观,2017(03):90-91.
[6]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的生产[J].学术月刊,2006(05):11-13+16.DOI:10.19862/j.cnki.xsyk.2006.05.003.
[7]叶洪图,刘雨薇,申大鹏.废墟美学——浅议中国城市废弃建筑空间中的当代艺术创作[J].建筑与文化,2022(01):28-29.DOI:10.19875/j.cnki.jzywh.2022.01.010.
[8]何汶,陈烨.废墟岁月价值缺失性认知隐含的文化观念研究[J].住宅科技,2020,40(09):52-56.DOI:10.13626/j.cnki.hs.2020.09.011.
图纸来源:
[1]建筑图片及示意图:来源网络(侵删)
本期原创 / 萧萧
#厦门大学建筑学本科生,XMU吃饭协会荣誉会长,国家一级摸鱼选手,梦想拥有100条围巾,最近的爱好是和小学生一起打游戏
本期原创 / 小小籁籁
#哈工大本科在读,不喜欢睡觉。广播剧原耽爱好者,近期文豪野犬深坑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RELEVANT
相关内容
此心安处是废墟
作者:言西早
战争、灾难与回忆:论创伤的纪念与反纪念 | 建筑精杂谈
作者:归零
SELECTED
精选内容
打破常规的“反人类”建筑 | 建筑精杂谈
作者:小柳丁
被锁住的乡村:为什么人口贩卖屡禁不止?——从空间差异与乡土社会的角度分析
作者:尤加利叶、
【一只建筑精的文创小店】
最近有路易斯·康的建筑秩序系列文创新货到店,共有4款嗷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查看建筑精文创推文详情
怎么找到我们的文创小店呢:
-
淘宝搜索店铺【一只建筑精的文创小店】,那个戴着红帽子的就是我们;
-
拿起手机淘宝扫一扫下面介个【二维码】即可
▲淘宝二维码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只建筑精”(ID:Arch_Elf)。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