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感受大地的复原之力
十四年前的今天,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一时间山河破碎,大厦将倾,只留下断壁残垣,一片废土。而在十四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城镇平地而起的高楼林立,乡间生态复苏一片盎然。这片土地所展现的复原之力令人惊叹。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是渺小且脆弱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生命、基础设施和财产的损失都是巨大的,在自然灾害面前都会遭受“一视同仁”的“公平对待”。然而,最大的挑战不是经受灾难瞬间的触目惊心,而是在漫漫复原之路上的挣扎求索。人们该如何重拾希望,让废土重生?
今天,我们将为你介绍三处“重生(rebirth)”之地,感受复原力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汶川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范围涉及全国10个省(区、市)的417个县(市、区),其中四川、宁夏、陕西、甘肃及重庆5个省(区、市)受灾最为严重,共有4467个乡(镇)的48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达50万平方千米。
地震后的废墟
开展灾后紧急救援是重建工作的第一步。2008年6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宣布了“一省带一重灾县”的支援机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时间,22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都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整装待发,积极响应,参与到灾后重建的对口支援中。
一对一的支援机制使得灾区得到了迅速,精准的初步救助。这也为长期的重建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汶川地震的三年重建规划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布了多种多样的政策,从方方面面同步推进,帮助灾区涅槃重生。
全国对口援建地区一览表
为了稳定受灾地区粮食市场,适时充实受灾地区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增加受灾地区市场供应。由于已有大批的抗震救灾中央储备粮安排出库,地方政府将上市的新粮作为补库。并做好市场应急调控预案,运用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吞吐,确保当地粮食市场稳定,减少恐慌。
而对于因地震灾害出现的就业困难人员,则按规定及时纳入就业援助的对象范围,优先保证受灾地区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保障了受灾家庭的基本收入来源。同时,对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例如参与救灾工作对相关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提供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也是汶川地震中教科书式的重建工作所秉承的重要理念。在汶川县水磨镇,有3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此聚集。然而在重建中,当地政府痛下决心搬离污染企业,打造出有浓郁羌族风韵的“生态旅游小镇”,被联合国誉为“灾后重建的灯塔”,展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城镇魅力。
芝加哥
1871 年 10 月 8 日晚上,一场大火始于帕特里克和凯瑟琳奥利里拥有的谷仓。从西南侧德科文街 137 号开始,大火向北向东一路蔓延至芝加哥商业区的中心地带。
熊熊大火从 10 月 8日深夜一直燃烧到 10月 10日。这座城市的大部分木制基础设施都化作了灰烬。24 小时后,当降雨扑灭大火时,已有17,450 座建筑物成为废墟,100,000 人无家可归,几乎三分之一的城市被摧毁,整座城市预计遭受了 2 亿美元的损失。
1871 年的芝加哥,就像那个时代的无数城市一样,是一座木头城市。城市街道两旁的许多建筑物都是木制的或用木头装饰的。同年,芝加哥的夏季和秋季异常干燥,7 月至 10 月期间降雨量仅为正常降雨量的四分之一。
这张1857年的芝加哥地图描绘了一个与今天的混凝土丛林截然不同的木头城市
以木制基础设施为主的城市构造,加上天气异常导致的干旱,这两个关键因素为这场灾祸埋下了导火索。火灾发生的第一个晚上,强烈的西南风将火焰吹向天空,形成了螺旋对流,即“火怪”。火怪向四面八方吐出燃烧的碎片,导致更多的建筑物燃烧。
虽然火灾发生后法律规定新建筑必须使用防火材料,如砖、石、大理石和石灰石。但这些建筑材料比木材昂贵得多,且砌筑这种建筑技术在当时并不普及,只有少数的泥瓦匠可以胜任此工作。因此,许多平民与中小型企业干脆无视法律规定,继续使用木头代替砖石作为建筑材料,这也导致了芝加哥在1874年再一次陷入火海之中。
经历了两次惨痛教训,芝加哥重新开始了城市重建工作。陶土作为建筑材料开始流行。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赤土瓦片的广泛使用让芝加哥成为了全美国最防火的城市之一。
芝加哥大火摧毁了整个街区后,建筑师詹尼设计了最右边的曼哈顿大厦
同时,由于城市重建工程庞大,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芝加哥,投入到城市重建的建设中。在城市逐渐复苏的过程中,他们也在这里工作,生活,成家,在这片新起的繁华之都扎根生长。到1880年,人口超过了50万--比火灾发生时多出大约20万。
大火过后,中产阶级工人和小企业离开了环路,大企业得以重新设计湖滨房产
在美国,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没有1871年的大火,就不会有当代的芝加哥。接连的大火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也带来了城市的新生机。然而,不该被遗忘的,是人们曾经付出的沉重的代价。
格林斯堡
Greensburg,格林斯堡位于美国的堪萨斯州, 是一个仅有800位常住居民的小镇。2007 年 5 月 4 日,宽度估计为 1.7 英里,比城市本身还要宽的龙卷风,以每小时 205 英里的龙卷风夺走了 12 人的生命。到龙卷风平息时,大约95% 的城市已经被夷为平地,城市建筑所剩无几,损失达2.5 亿美元。
狂风过后的格林斯堡
然而,面对必须从零开始重建的艰巨任务,格林斯堡决定将自己重塑为美国最环保的城镇。在格林斯堡的城市官网介绍的五点成就中,我们可以看到格林斯堡为此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1.成为美国第一个全LED路灯城市;
2.建立使用百分之百可再生能源的格林斯堡风电场,以风能为全格林斯堡提供电力;
3.使用低流量装置进行灌溉,并收集雨水作为公共厕所的灰水来源;
4.格林斯堡与著名垃圾回收企业Nisly Brother合作,实行垃圾回收再利用制度;
5. 格林斯堡拥有美国人均最多的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领导力)认证建筑。
格林斯堡小镇官网阐述绿色发展的五个要点
狂风席卷,雨水侵蚀。格林斯堡从风暴中走向今天,它成为了少数完全由可再生能源供电的地方之一。回收雨水灌溉草地,地热塑造天然温室。节能建筑、抗旱景观和 LED 灯柱排列在街道上。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专家慕名而来,旅游业带动经济复苏的同时,可持续发展产业也成为了格林斯堡的经济和营销策略。
格林斯堡的新学校是用回收木材建造的,并用地热供暖
然而最具诗意的,是那曾经摧毁家园的可憎狂风也被发电厂招抚,转化成了格林斯堡日常所需的电能。在龙卷风之前,这里几乎没有50年以下的建筑。居民詹森说:“这些建筑所需的水电费很贵,每个月的水电费大概是500到600美元。突然之间,这些费用被消减了。”
格林斯堡的风力发电厂
一番“化敌为友”,玉帛往来之间,格林斯堡也进入了绿意盎然的春天。
✍️
后记
“在现代历史上,人类从未面临过如此一系列熟悉和陌生的风险和危害,在一个高度互联且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相互作用。”
在今年的四月二十七日,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发布报告称,从 1970 年到 2000 年,世界平均每年报告 90 到 100 起灾害。从 2001 年到 2020 年,这一数字大幅增长,每年发生 350 到 500 起灾难,此后预计灾害数量将增加到每年约 560 起,或每天约 1.5 起灾害。
自2021年伊始,自然灾害便如同鬼魅幽灵,在全球各地接连涌现。海地遭遇7.3级地震;美国、加拿大遭受历史性高温干旱;西欧遭遇“千年一遇”洪灾;菲律宾遭遇台风“雷伊”重创;印度尼西亚、东帝汶暴雨造成洪灾;尼泊尔暴雨引发洪灾及山体滑坡;美国遭遇飓风“艾达”重创;汤加火山爆发,引发剧烈海啸……
汤加火山爆发
时光匆匆。格林斯堡的狂风化为春风拂过浴火重生的芝加哥。在世界的另一边,穿着民族服饰的人们围着篝火,美丽的“灯塔”汶川散发出耀眼光芒。
如果自然灾害不可避免,愿每片废土都能重生。生活在疫情阴霾下的我们,不如也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我们无法对抗自然,却可以选择重头再来。
资料参考:
4.https://www.treehugger.com/cities-that-rallied-after-natural-disasters-4868856;
5.https://blogs.loc.gov/maps/2021/10/the-city-which-would-not-be-cowed-the-great-chicago-fire-of-1871/;
6.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org/article/chicago-fire-1871-and-great-rebuilding/;
7.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2636771.
编辑:healing
图片:来源网络
《WEEKLY NEWS | 大名鼎鼎的 YSL 真开始种树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AST3再叁”(ID:NOWAST33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