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扉建筑 FEI Architects / 地上漂浮美术馆:二沙文立方

扉建筑 FEI Architects / 地上漂浮美术馆:二沙文立方

项目名称:二沙岛文立方

设计单位:扉建筑

地址:二沙岛晴波路1号,广州市,广东省,中国

类别:视觉艺术中心

主创建筑师:米笑

设计团队:李致尧、刁家俊、喻耀、宋定侃、岳靓

建筑面积:22550.0 m2


二沙岛就是广州的中央公园。岛上是高级住宅和博物馆、音乐厅,环绕中间一片大绿地,四周是高级住宅和博物馆、音乐厅。

文立方项目是“文化黄金海岸”沿江最后的地块,计划由一个民间艺术基金会以自筹资金形式做一个“mini西九”——以物业经营资助文化艺术活动,形成自给自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010年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建筑师正好还住在岛上。


晚上常常在南岸江边散步。路的一边是围墙里的豪宅大院和博物馆,黑洞洞的面无表情;另一边是大榕树下的“音乐会”,来散步吹江风乘凉的市民,常常三五成群围聚在那些自弹自唱的街头艺人身边。


这活生生就是Allan.B.Jocobs《伟大的街道》所描述的场景:“总有一些街道,要比其他街道更不一般——置身其间,你胸中了无挂碍,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里白天杳无人烟,一到傍晚就开始热闹非凡。


建筑师解决了怎样把街景延伸到建筑,如何创造一个有生机和凝聚力的小区的难题,以及考虑到如何可持续发展。

建筑师想的第一个问题,怎么能让“街道”的场景延续到项目里?“不是因为我们必须去那里,而是因为我们希望去那里”——这是Jocobs对伟大的街道的定义。文立方就在这条“伟大的街道”尽头。


在设计上他们把上空延伸,可以让人们清楚感受到建筑的垂直感。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想到到这个建筑去观看。


第二个思考的问题是面对周边封闭式设计的建筑,如何创造一个有生机和凝聚力的社区?建筑师米笑想这个房子要有吐纳功能,在一开始就放弃点式单体建筑的总图规划,决定以包含内院的街廓式平面布局,组织展览馆、商铺、餐饮、办公、休闲、演出等等各种功能。


内院向街道开放,变成围护感很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把周边的建筑整合成一个内聚性的社区。

第三个思考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民间资金去做艺术公益举步维艰,希望不仅节约基建成本,更要节约日后的运营成本。生态建筑,绿色建筑都是新兴名词,所有符合「常识」的传统建筑都冬暖夏凉。


南方地区最有效的是遮阳加通风。包含内院的平面对加强通风十分有利,能解决遮阳便能最大程度减低能耗。文立方采用生态建筑布局,同时增加建筑的样式感。

为了吸引市民爬上5层高的观景台,每一层的外廓都通过平面的进退形成不同的“取景器”。有的时候是宽幅,有的时候是无边。变化的风景引导出一条游走的路径往返城市风光和静谧内院。


一开始外廊的方案是斜坡,功能空间都朝向内院。这样的处理无疑在外观上似乎更具建筑的样式感,但这样一来,具有公共性的“街道”就同功能单元以及内院完全割裂,变得同周边的建筑一样,私有空间同公共空间有严格的等级,经纬分明,无法融合,难以形成富有生机的共享社区。

于是就有了这个凭常识推演出来的最终方案:在建筑的西南面悬挂一条缓缓爬升的外廓,作为西南立面的遮阳系统,把“伟大的街道”一直延长到天台,带你饱览城市全景:向东是旭日东升的CBD珠江新城,向西是夕阳余晖下的旧城。



展厅、餐饮等等各种功能空间在整个外廓框架的控制下呈现各自独立面目,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各自的呈现。


外墙材质与色彩都没有刻意同周边建筑拉开反差。总觉得在一个过度精英化的社区,最重要在空间本体上实现无阶级。


资料来源:

https://www.sohu.com/a/274071783_494012

二沙文立方: 一座垂直的街道美术馆 / 扉建筑 | 建筑学院 (archcollege.com)

编辑  管翠英

责编  肖江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