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哥谈影|最佳练兵场,就在你手上!

飞哥谈影|最佳练兵场,就在你手上!

我最近几年一直碎碎念组照编辑的方法,许多朋友也吐槽自己的苦恼:道理都听懂了,可是人在基层,一年到头也遇不上几次征稿,这些道理平时没机会实践,关键时刻用得不熟啊
 

 

影友确实有难处,基层方便参加的活动本来就不多,过去三年尤其少。但是如果有心练习 ,机会其实一直都是大把的,最好的练兵场,其实就在你手上——没错,我说的就是朋友圈

 

朋友圈发图方便快捷零成本,一天发几条不受限制,内容自己也能做主,所以无论对新人还是好手,都是展示作品的主阵地。瘾头大的朋友恨不得天天发新照片,不上瘾的一个月也要发几次。而且朋友圈读者的回馈很直接,点赞的多少、留言的褒贬,第一时间就能体现作品的质量——拿来练兵,正合适!

 

总有影友觉得朋友圈容量小施展不开,实际上,一条朋友圈的上限是9幅照片,28届全国影展组照的要求是4-10幅,友圈体量上就是完整的一组如果能把每次发朋友圈都当做练习编辑的机会,实践一下书上写过、老师讲过的道理。不用很频繁,一周发一次图,一年50次,两年足足有100次。省展两年才一届,两年时间你已经身经百战,单凭经验就可以把大多数对手秒在沙滩上——帅不帅?

 

当然,不仔细琢磨随便发圈,那可没效果!我们先看一个朋友圈体会一下:

负面例子就抹掉了作者名字。如果您希望加上,联系我马上改。

用普通人的图片作为负面例子不太厚道,我找了一个摄影人的朋友圈,作者是我讲过课的某“摄影人才研修班”的学员,而且这条看文字有些推介的意味,并不是“随手发”。作者拍摄换了几个场景,也算卖力气,但是编排上问题就比较突出了。


为了方便我们给九宫格编上号。每排从左至右分别编为1-3号、4-6号和7-9号。这条圈只要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内容重复,1号4号雷同,5号6号雷同,2号3号8号雷同,7号和9号各自是一个场景,9张图片只有5个场景。二是结构混乱5号6号横向连排1号4号纵向连排2号3号连排在第一排,同一场景的8号却甩出去了9号和其他照片不同,放在结尾是对的,但是7号也与众不同,却杂在其他照片当中……整组的阅读体验可是有些


我把1号/4号纵向连排和5号/6号横向连拍局部截取,这样的重复是不是影响阅读?*

很明显,祠堂这条朋友圈没有好好编排过。其实很多朋友的朋友圈都是这样的,图片发了力气也费了,可练习的目的没有达到。要切实起到效果,就要讲究章法,我有三个小建议供您参考:

1

让每张图都有“用处”

 

很多朋友发朋友圈,只要是横平竖直不跑焦就发了,这可练不出选片的本事。一定要自选择最能体现自己发圈目的照片选出来发上网去,特别是一定要避免照片之间完全重复,要保证每张照片都有选中的价值。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


其实这是一个微商的截图

这位其实不是影友,是不知道为什么混进我朋友圈的微商。发图是为了客户看清楚古董的品相,虽然不是创作,但为了让客户看得明白敢于下单,实际上使用了编辑手法这伙计一天发好多条,熟能生巧片子选择的很有章法,正面、侧面、背面、放倒、局部细节都要选到,每张片子锁定一个独特角度,在整组当中有独特价值。咱们影友肯定更有追求,每次发圈都挑一下,一是养成了挑片的习惯,二是提高了看片的眼光,三是有心的朋友随时总结,也容易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明确努力方向。

 

2

定好“统一”还是“差异”的基调

 

组照中每张单幅的视觉风格,一直有两种方向,一是整齐划一、一是各具特色。大故事讲究起承转合,风格最好随故事发展一直变化;小主题则两者皆可。朋友圈重在记录日常碎片,小主题为主,风格选择则更为自由。我们看两个例子:


这两组作品的编排思路有些类似,都是列举形成规模效应。卢老师的呈现风格更统一,整体上浑然一体的效果更明显,强调出自一人之手;浦老师则在每张照片的视角、景别上有所差异,突出植物的个性。两人不同的呈现有不同的侧重,一以贯之效果都很好。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整齐划一或者格局特色都可以做好,但是要确定好思路坚持下去。我最怕的是有些影友发的圈,四五张整齐划一,另外四五张各具特色,作者把自己的纠结留在纸上,那就不好看了!

 

3

给你的朋友圈一个结构

 

既然一条朋友圈体量上就是一组组照,那就完全能够编得有头有尾结构清晰事实上,优秀摄影人的朋友圈,真是能看出专题的完整结构,这才是我们日常应该效仿的榜样。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这是重庆媒体人崔力的朋友圈,如果9张图放大看,按1-9号顺序是这样的:


 

 

 

 

 

 

 

 

 


整组作品被5号图一分为二,1-4号是大白工作场景,5-9号是当时市井面貌,两部分泾渭分明但又有关联关系。每部分当中,景别角度上一直有变化,视觉也不显得重复。算是很稳的结构。


最后意思的其实是5号图,这是作者的自拍,和前后图片都没有很深的逻辑关系,画风也不太一样。按常规“从头到尾”的阅读顺序,中间冒出一张自拍是很别扭的。但是朋友圈九宫格的布局中,5号图居于最核心位置,是读者最先看到的照片。这条朋友圈主题是2022年11月的工作回顾,在核心位置先放工作照是点题,同时又能分割了其他两部分图片,反而成了妙笔。


5号图崔力的自拍。九宫格布局之下特殊的点睛之笔,老崔真是用心了。此人看着眉清目秀极具欺骗性,你能相信我们俩同岁?


朋友圈的编辑其实不复杂,只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围绕一条主题线索,二是视觉上避免雷同。每周把基本原理温习体会一次,一两年下来积累的经验,足以应付大场面了。

 

归拢今天的观点:网上发一次图,就相当于投一次稿、完成一次编辑的流程的训练。肯定有朋友问两个问题:

问题一:每次发朋友圈都要琢磨一番,会不会很麻烦?

练熟选片编辑的功夫,这个任务看起来很大。但是分拆下去,每一周的负担其实很小。一条朋友圈区区九张照片,也不要求惊艳,认真严整就好,一次至多至多一个小时足够。一周也不过做上一次。您出去采一次风,要几个一小时啊?还未必出好片。我就这一周一小时,绝对有收益

问题二:发个朋友圈,至于这么小题大做吗?

好习惯是日积月累养成的,坏习惯也是!我最担心的其实不是大家根本不发朋友圈,因为谁也忍不住不发。我担心的是大家发朋友圈不走脑子,养成了乱选图乱排序乱配文字的毛病。有个老笑话,剃头铺的学徒剃冬瓜皮练手艺,每次练完就顺手把刀插在冬瓜上。后来手艺练好给客人剃头,剃完习惯性的又把刀捅进客人的后脑勺……咱们一定从第一步开始,养成好习惯,远离坏习惯!

当然,本篇只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朋友圈大家都在玩,各人有各人的高招。

作者:许华飞,摄影理论工作者、影像评论人、图片编辑,参与众多国内一线摄影活动,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摄影之友》等媒体发表摄影文章多篇,2016年起连续担任中国文联《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摄影部分撰稿人。著有摄影文集《飞说不可:最通俗的摄影导航》。翻译摄影专著《30秒摄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依然大飞哥”(ID:feigetanyi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