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入选中学课本几十年,相信大家都读过。故事的主人公是个惧怕变革、墨守成规,万事“按老办法”的人,做什么都一成不变,生怕任何创新变化。可是社会变革的趋势不能阻挡,老先生最后把自己活活吓死了。
这是小说里“套中人”的形象,把自己包裹得可严实了。
但套中人的思路想法,我们的摄影界还真的有所体现。在最近协会的官方平台上,发布了黑龙江摄影家逯云峰的一组作品。
作者取材于黑龙江黑土地和湿地资源,作品是这样的:
这组作品推出以后,就有朋友提出了问题,角度确实有些出乎我的预料:
首先要说,关心官网发布的作品,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有想法直言不讳的说,是对我个人的信任。我很开心,也很感谢。而且这个问题很典型,也很重要,那咱们就聊聊呗!
回顾一下大家印象中的湿地主题作品,诚如这位影友所说,体现水清草绿、蓝天白云的“秀美”,确实是拍摄湿地最显而易见的思路。按照这个思路创作的作品很多,有些作品的视觉效果也确实很好。刚刚接触湿地题材的影友,首先用“秀美”的思路学习拍摄,是没有问题的。
但当影友拍摄积累了一段时间,如果仍然只有这一个思路,那很可能他的作品画面就会严重雷同,而画面的雷同又会让作者的个性表达不鲜明,阅读体验也大同小异。虽然这时候影友“秀美湿地”的套路已经非常成熟,但在读者中有影响力的作品,怕是不多。
这是多年前Windows系统的经典屏保。是不是很多湿地作品给您的感觉就像这张图?漂亮,可是当作品看真是提不起精神。
相比之下,逯云峰拍摄的湿地看上去确实不合“常规”,但作为“作品”有三处明显的亮点:
第一是主题上,把黑龙江的黑土地和湿地结合起来。两者都是黑龙江的特色,在全国范围内名气都很大,“强强联合”更能突出地区资源的优势,因此并无违和感,反而超出了很多读者对湿地题材的预期。
第二是视觉上,因为黑土地的缘故,视觉的基调得以将原本湿地闲花野草的“秀美”转为大地磅礴的“厚重”,确实在努力追求“庄重之美”。画面选择没有拘泥于景观细节的表述,而是凸显全局上的“势”,这样做作者表达主观情绪的空间更大,也给读者带来了新的阅读感受。
第三则是作品的规格,我和作者沟通过,全部选用竖片是为了配合手机屏幕的呈现,在互联网传播中优化阅读效果。能够替读者着想,是创作者成熟的重要标志。关照到移动互联网传播,无疑值得鼓励。
我不是说这组作品没有问题,比如在“写意”还是“写实”的选择上,能感觉到作者还在纠结,所以两个方向都没有能充分发力,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但能在一个常见题材上有好几点创新,已经算是很有可取之处,值得影友去研究。推发这组稿件,看重的也正是这一点。
再看质疑,这位朋友心里大概有个套路,就是湿地作品应当“水清草绿、蓝天白云”,这是湿地的“标准答案”。那么“不水清草绿”、“不蓝天白云”的照片,既然和标准答案不一致,自然就是“错误答案”了。
不符合标准答案就是错误吗?我们梳理一下优秀作品,会发现其中恰恰有很多不符合“标准答案”的案例。为了避免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举国外或者古早的例子,只说国内近期的作品。下面这些都是28届全国影展的入选作品,不但作者都是国内摄影人,还都是2021年才投送的新作哦:
您心中表现“科学家”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样的?实验室、精密仪器、白大褂?反正我猜未必是这样的:
张杰《怀念“孩子王”袁隆平》(组照之一)。老头儿急赤白脸悔棋呢,还夹了根烟,一点都不高大上,但是可爱极啦!
您心中表现“全民健身”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样的?挥汗如雨、整齐有力?昂扬挺拔?我猜未必是这样的:
梁丹斌《晨练》。你没看错,趣味中心不是左边那对儿,是右边那对儿。眼前是不是瞬间就一亮啊?
您心中表现“动物保护”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样的?可爱的小动物?伤害动物的现场?反正我猜未必是这样的:
方文杰《动物“视”界》。动物只能存在于屏幕当中,那该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
您心中表现“环境污染”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样的?破坏惨状?环境执法?受害者?反正我猜未必是这样的:
蔡秀怡《致敬》(组照之一)。破塑料袋和一次性桌布都变成大海啦!带给读者的紧迫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您心中呼吁“疫情期间别忘戴口罩”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样的?白衣战士?设卡检查?宣传标语?反正我猜未必是这样的:
付增凯《戴口罩的人》(组照之一)。这样口罩是不是挺酷的,年轻人都愿意戴上一个?
说个摄影作品之外的,您心中“革命军人”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样的?正姿勃发?严肃整齐?纪律严明?反正我猜未必是这样的:
《亮剑》是李幼斌老师的巅峰之作。屏幕上正统的军人形象千千万万,为什么观众记住了咱老李这个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后生?
大家看,很多优秀作品都不完全符合标准答案,而是拿出了自己的“个性答案”。毕竟标准答案虽好,但是创作的人太多了,读者看到的作品也太多了,如果都是一步不落的按照标准答案创作,很容易变成乏味——一旦乏味,那可就不值钱啦!
雷同者死,所以成功的创作离不开个性。我不是希望大家刻意回避或者反对标准答案,实际上标准答案能成为主流的观念,很可能就是众多选择中最合理的。学习中研究标准答案,创作中借鉴标准答案,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但是,更深入的创作有些时候又需要我们打破标准的束缚。大家一定不要把“主流”视为“唯一”,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不要把突破标准答案视为异端。如果一步都不敢偏离标准答案……您还记得咱们开头谈到的“套中人”吗?活得亦步亦趋小心翼翼,自己舒服不舒服?落在别人眼里好看不好看?
今天的总结很简单:
在摄影创作的各种选择中,主流的“标准答案”可能是最合理的,合理是个加分项;但标准答案也可能造成雷同,雷同又是个减分项。如何让作品又合理又个性鲜明,这是一门大学问,值得咱们好好研究。
做好这门大学问的第一步,咱们需要树立意识,鼓励和追求艺术个性,不要害怕与众不同,不要害怕和前人、和他人做的不一样——咱们千万,要做“勇于打破套子的人”。
飞哥是谁:许华飞,摄影理论工作者、影像评论人、图片编辑,参与众多国内一线摄影活动,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摄影之友》等媒体发表摄影文章多篇,2016年起连续担任中国文联《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摄影部分撰稿人。著有摄影文集《飞说不可:最通俗的摄影导航》。翻译摄影专著《30秒摄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依然大飞哥”(ID:feigetanyi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