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项目:未名美术馆(原吴大羽美术馆)
建筑设计:非常建筑
建筑年份:2021
建设地点:浙江
01
设计背景
由于该美术馆不再专门用于展出吴大羽的作品,“吴大羽美术馆”这一名称已不使用,此建筑暂时处于未名状态
然而,这座建筑的设计灵感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吴大羽。吴大羽的诗《金刚》更是生动地描述了动态和变化的建筑:
吴大羽的诗进而引发了我们去探究建筑中的时间维度。
时间可以被设计吗?
借法国哲学家弗郎索瓦·朱利安《论“时间”》一书作为理论引导,我们对中西时间进行了比较:
经典西方时间:观察者在时间之外;时空分离;时间是匀质、可分割、单向离去、有始有终;明确定义过去与未来,几乎无法定义现在;可称为客观时间。
传统中国时间:观察者在时间之内;时空一体;时间是变化、连续,迎面而来、无始无终;这个时间永远是现在;可称为主观时间。
▼中西时间比较:西上中下
中国时间的富有弹性可以被转化为设计的可能性。九曲桥案例:如果一条水面直接跨过去需走3步,折了9次,可能就要走27步,时间也就延长9倍,空间的感受也随之扩大。
▼九曲桥
02
概念生成
美术馆建筑本质上提供的是“游”的体验,空间及空间关系自然成为设计焦点。除了透视设计,我们引入了“纯建筑空间”的概念:
即一系列室外或半室外空间,构成功能空间之间的过渡;它们的形状具有戏剧性的张力,强化“游”的过程。
建筑群总体的格局用“院”和“进”进行组织,形成与传统的对话,同时构成在透视游戏之上的又一体验空间层次。
▼空间张力对比
▼空间功能关系草图
03
建筑细节
时空和体验的关注使摆脱了静态的构图,即解除了立体的建筑体量之间及平面的立面元素之间的形式关系。
在此,瑞典建筑师莱弗伦兹的工作对我们的启发是巨大的。
▼莱弗伦茨,圣彼得教堂东立面
▼未名美术馆南立面 ©FCJZ
▼展览区
此项目的结构体系部分采用无梁混凝土板柱体系,部分为钢结构框架体系。
除了在空间上,我们也在建筑的材质和色彩上也尊重乌镇,尊重江南,用水泥瓦屋顶、水泥瓦墙面,及素混凝土墙面构成黑白灰的含蓄色调。
▼从左至右:青瓦花格墙;碎贝壳抹灰墙;瓦贴面墙
04
技术图纸
编辑 李乐乐
责编 杨昕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