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 科学与艺术的有机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科学与艺术的有机融合

正文字数:1440字

图片总数:29张


引言: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成为一种新型业态,一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物也应运而生,采用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将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数字化,可以永久性地保存,使公众最大限度地、公平地享有文化遗产。

01

敦煌NFT

数字文化遗产 | NFT|民俗


敦煌研究院参与腾讯双方联动发布文博行业首个公益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通证),限量9999份。9月9日当天,用户在「云游敦煌」小程序参与文化问答互动,即有机会获得敦煌“数字供养人”典藏版NFT:带有敦煌莫高窟第156窟的全景数字卡片。对于所有“数字供养人”来说,它将会是一份稀有且具有文物价值的敦煌数字藏品。

此次公益文化互动的内容创意是基于莫高窟第156窟展开,作为展现古代敦煌社会繁荣稳定的长卷,窟中《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与《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展示了宏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景,开创了敦煌石窟出行图之先河。借助这次项目,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敦煌壁画中的深厚内涵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伴随用户指尖轻轻一点,一枝草叶顶形发簪缓缓落下,与其他发簪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扇形,随即旋转闪烁,光芒冲向全屏,动画短剧开场了。在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先生的生动介绍下,「云游敦煌」“声动画语”让壁画“活”了起来,用户可以通过触点的方式进入到不同的篇章中,欣赏敦煌壁画中晚唐时期的生活场景,并获得有关于当时社会民俗、服饰等相关文化知识。

据记载,莫高窟燃灯是旧时敦煌重要节庆习俗。每逢腊月,当地民众会在莫高窟举行盛大的点灯仪式,在各洞窟内点亮灯盏,总灯数高达700多盏,形成夜幕下“一川星悬”的壮观场面。

疫情之中,这样的古老风俗将被科技复原。2月4日,腾讯联合敦煌研究院、人民日报新媒体在“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上推出了“点亮莫高窟”功能,利用移动数字技术和区块链技术首次在线上重现一千年前莫高窟的点灯夜景,数字化复原莫高窟燃灯民俗“一川星悬”的盛大场面。

02

非遗木雕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痛点|数字化技术|案例


木雕非遗保护与开发主要应解决非遗的原始资料搜集与整理、传承与展示、木雕产品及工艺的再设计与再创新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木雕不同于一般平面化的图像,原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不仅需要进行木雕图案、图像的搜集,有条件时还应采用三维扫描技术保存、还原木雕经典作品的三维造型,如图所示是扫描的木雕三维数字模型。此外,还应采集木雕制作过程的详细工序和重要雕刻技法的视频。

1.木雕AR解密游戏设计  

这是一款VR解谜游戏,主要玩法核心机制为利用手柄与场景各处的关键道具进行交互,以木雕为主题,解开环环相扣的机关谜题。

2.木雕与数字化的结合


3.数字木雕博物馆


4.木雕信息可视化


03

南京云锦织造工艺

信息可视化 | 非遗 | 图解


本作品以南京云锦织造工艺为主要信息框架,视觉化的信息图形为主要表现手法,图解南京云锦文化的相关内容。


以云锦的织造工具一一大花楼提花机为切入点,在介绍各个部分的基本操作原理和工艺流程后,延展到其它相关信息。探讨如何将云锦的传统织造工艺以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视觉信息图解方式表现出来。


素材来源:

1.https://www.thepaper.cn/

2.https://caijing.chinadaily.com.cn/

3.https://mp.weixin.qq.com/s/MzU5iy4kSskqz-_HtMDvZg

4.https://mp.weixin.qq.com/s/e2_MP8klO-0hyBGVN83QjA

版权说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



          
编辑EDITOR邢戈琪
审核REVIEWER乔伊纳
          
电话PHONE13871056452
邮箱E-MAIL2028621@qq.com

Follow us|点击名片关注



In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Desig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所”(ID:gh_c1cd7847b23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