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施晗:这不是一个适合精英文化生存的年代 | 大米艺术

访谈施晗:这不是一个适合精英文化生存的年代 | 大米艺术



访谈施晗

×

这不是一个
适合精英文化生存的年代    

2022年初,第五届“骆宾王青年文艺奖”在北京尘埃落定。经过数月收稿评奖,本届奖项共评选出文学类获奖者8名,书画类获奖者6名,摄影类获奖者4名,特别奖1名。原本作为作家代表,本届却无意间被邀参与书画类奖项,并荣膺书画类奖项得票最高的艺术家。这项由北京青联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创办的“骆宾王青年文艺奖”,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五届,在全国青年文艺群体中影响非凡。


本文即选自第五届骆宾王青年文艺奖组委会对施晗先生的访谈。


施晗,80后代表作家、出版人、书写行为探索者。兼及艺术评论、策展、对话等多个领域。生于湖南祁东,现居北京。大米艺术创始人,晗美术馆馆长;中国最大诗意人文公众平台“为你读诗”前总编辑,“文贤阁”出版机构总编辑。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客座教授。历任《青年文学家》《合创团》等刊物执行主编。著有散文集《书生味道》《追忆似水年华》《梦回千年》;点校本《古文观止·注解》;诗集《生于80年代》等。主编《冰心精选集》(6卷)《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选》《中国书法大字典》等三百余部作品。作品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发表出版。

第五届骆宾王青年文艺奖访谈

施晗答记者问



 

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文艺创作的?近年来在文艺创作道路上有哪些文艺主张?
 
施晗:我五六岁那会儿就开始拿毛笔写字了,当然那是玩笔,绝谈不上书法。偶有一回,我无意间在家里老衣柜上发现了几行毛笔字,写得极好,就是那种好到你心里,但又无法形容的美和欢喜;我才知那是爹爹所书,记录全家族的生辰八字。也就是从这里,我彻底迷上了书法,于是我就拿毛笔沾了墨汁在地上写“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爹爹看见了,走上来就是一巴掌,我也才知道有些内容是不能随便写的。后来长大了,我来北京求学,有幸认识了启功先生,虽然和他在一起时间很短,但先生对我多有教诲,教会我的更多不是书法,也不是某个具体艺术门类,而在做人;教会我治学要有一个大的容纳万物的胸怀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不论做什么,要对得起自己的心,对得起当下的时代。在他和我的最后一次见面里,他跟我讲,你以后要“多读书,多思考”,他不建议我将来跟任何老师学书法,他说我送你八个字,这八个字如果你一辈子能坚持下来,并且去做到,你的书法不学自成,还有可能成“家”…… 这估计是他对我这个后辈的褒掖勉励之语,“家”哪里是说成就成的呢。但是这八个字我可以分享给大家,是哪八个字呢,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来,他去世了,我一直在努力践行这八个字,但我自觉做得远远不够,我愧对先生。


要说到主张,这么多年,好像我一直没有。只是最近常挂在嘴边有句话: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这就是艺术的价值。如果你们觉得这算主张,那就是吧。

人生的第一幅“书法作品”——墙书(5岁所作)

问:在创作的道路上是否遇到创作瓶颈,以及困惑和迷茫?
 
施晗:创作瓶颈和困惑一定是有的,迷茫倒不至于。这是伴随一个艺术家一生的过程,每个人都会在不同阶段碰到不一样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首先就是认知的改变。初学阶段,我们总会在技术层面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顿,对这些最为基础、最为底层的东西非常在乎;而当突破这个关卡,可能又去追求形式与内容统一,以获得优秀完美的呈现。但事实并不如此,随着每个人经历差异,社会体悟的深入,我们会对自己所从事的某个艺术门类更深究,这就可能让我们逾越文化的界限,而跨界到其他门类;包括文学、社会学、哲学,甚至宗教层面。这里面追求的东西,很可能会打破原有思考维度,出现并行世界的另一个东西出来。而它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条路必然崎岖,布满荆棘,与它并存的就是各种困惑和不解,这需要一辈子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而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最迷人的,这也是作为人个体追求一切学问和生命的意义所在。

大米艺术与施晗当代书法艺术研究中心logo墙
问:您是如何看待当下文艺环境和社会生态的?
 
施晗:这个时代功利主义太强,从科学、教育到文化,几乎是被物欲包裹的。另一方面,文化断层太厉害,信仰的缺失,肤浅功利的社会环境!把很多领域逼进了一个死胡同,把文人艺术家直接逼成了商人,语境的堕落,尊严的沦丧,导致当前几乎没有优秀的具有时代高度的文人、作家、艺术家。
尤其是像中国书画这种内在由文化构建的高度情感表达的艺术,对人心性自由解放的要求就更高了,目前大的生态环境,看起来它是万人的艺术,人人皆可参与,实则都是假象,绝大多数只在技法层面求上,在商业层面求进。故而,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中国书画能够突破的空间有限,大多只能在视觉艺术范围内求变,对于更高层次的精神的入境恐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总体而言,这不是一个适合精英文化生存的年代。

施晗的美学生活世界

  
问:工作(生活)与艺术之间有什么冲突吗?您是如何解决的?

施晗:我有一间晗美术馆,同时也办有一个“大米艺术”的书画学术平台,所以我的生活和艺术基本上是一体的,换言之,我的生活即是艺术的一种状态,艺术亦是生活的一种显像表达。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能够有其所好,并可以将之融入生活,这该是多少人的追求呢。 
 
问:谈一下您的创作状态和习惯,并分享您的有效经验
 
施晗:于我个人而言,大多数的艺术没有创作一说,都只是一种自然日常书写。不论是文学还是书画,都是日常,古人是这么做的。今人之所以把这个问题放大,强化到创作的程度,那是把它职业化了,作家有职业吗?书法有职业吗?也许有,但毕竟是少数。
我没有把自己定位成职业作家或书法家,所以一切的行为都是自然的日常,一天工作累了,在办公室看看书,写写文章和字;下班回家累了,亦是看看书,写写文章和字……他就是我的日常,并没有去刻意强调它的动机。这可能也是我觉得最好的一种状态吧,不滞于物,不困于心,自由自在,我行我素。
一切艺术都是自我心性的驱动,一旦背离初心,艺术折射出来的也必然满纸烟火,处处写满虚伪和造作的痕迹。



与刘正成先生在一起讨论书法





问:您觉得对于一个关注青年的文艺奖项,应该有什么样的主张和立场?
 
施晗今天的奖项太多了,多到我们都分不清各个奖项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出现这样一种惯性思维,其核心被诟病的就是评奖背后主办方到底主张了什么,坚持了什么。这是值得评奖者和获奖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早年我也做过一些全国性文艺奖项的评委,以前大家更在意的是公平公正性,但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绝对的公正公平也没有,这背后涉及到的问题太复杂,这里不赘述。但是我觉得今日在评奖主张和立场方面有自己独特思考,倒是将来的一个主导方向。作为一个青年文艺奖项,首先就是关注青年,那这个青年是针对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这就是个问题。再者,青年者,是奖掖其整体的文学艺术水平高低,还是当年的某个作品,还是某个阶段的某个作品,是奖励人还是奖励作品,评判水平高低优劣的标准又是什么?等等等等,这都是值得思考的。这关乎每个奖项设置的初衷和定位,需要主办方去思考了。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这种奖项的纯粹性和学术性,甚至持续性。现在说是某某某奖,文学或者艺术,但是背后牵扯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要素,市场干预太多了,到最后这些奖项都是走个过场,从前到后,大家最终看到的就是一个结果,一群名单,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所在。
 

曾翔先生题写的大米艺术


问:获奖后算是一个阶段,接下来您怎样安排今后的创作?如何建设自己的心灵故乡?
   
施晗:说实话,我向来不热衷参与各种奖项;获奖与不获奖它也并不会很大程度影响到我今后的创作。不同阶段,随着我们认知的差异,其创作方向和思考也必然不同,之前,我可能更多在艺术的术的层面求成,往后可能更多思考,如何把最能反映时代的一些心相融入到艺术创作里面去。


在这方面,所有的文化艺术都是想通的,就我个人而言,我之所以还在坚持本心一往朝前,一方面是对未来的期许,再者是因为心中充满了对弱者的同情。当奔波于各个城市和城市的阴暗角落时,当一次次转身繁华背后的社会底层面时,我完全被卸下了文化、艺术或者其他任何一种身份,我满脑子忧伤,这忧伤并不因个体孤独或疲惫产生,也不是我内心矫饰赢得掌声后的虚言。


城市与乡村,科技与文明,环境与生活,富裕与贫穷,制度与个人成为这个国度最正常的同时又矛盾的风景,成为现代物欲文明已经荒芜的处处斑驳,它成为一种象征,左右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而能够去面对它的少之又少,我们是否可以简单地来佐证一下这种象征,扪心自问,数十年后,还有几个人能够找到儿时的自己呢。


文学艺术从此刻开始,已经不单单是文化的代名词,更成为包含着诸多社会问题、平等、对立等复杂含义的词语,它包含着一种社会成规和认知惯性,认识文化艺术必将让我们去理解这一词语背后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生命存在。

雁鸣故里——施晗书写艺术探索展
卡夫卡说:在生活中,一切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都有它的任务,这任务不可能完全由别的东西来完成。比如说,一个人不可能由别的替补人代他体验生活。认识世界也好,读书也好,都同于此理。人们企图把生活关到文字里,就像把鸣禽关进鸟笼一样,但这是做不到的。事情正好相反,人用文字的抽象概念描摹成文学或者书法只不过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牢笼。思想者只是带着各种不同鸟笼的、穿得光怪陆离的鹦鹉学舌者。
而我们,文化艺术人,正是这个鹦鹉。





 

 



施晗近年参与的部分活动 

  ▶

2018年,“沃展叫停”之后的一次学术研讨会



2018年,对话齐剑南先生,这也是与之最后一次相见  




2019年,由曾翔先生主持的从“施晗现象”看当代文人书法的现状与突围研讨会

2020年,对话胡抗美先生



2021年,与刘正成、曾翔先生三人的对话直播

2021年,与王镛、李晓芳、曾翔、徐忠平、玲子、蔡大礼、李强、王东声、文白、占宇等诸位师友欢聚

2021年,在晗美术馆主持邵大箴先生书法品鉴会

2021年,主持关于书法的跨界对话,对话人:施晗、张二苏、刘彦湖、魏立刚、尹朝阳、张方白(自左至右)

 



施晗书写作品 

  ▶























大米艺术近期书画专题线上展
点击图片进入



▼▼









■  END ■



/
出品人 | 施晗  
主编 | 李妙染   责编 | 赵国林 王景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zouxun01




 






大米艺术

Rice art


大米艺术机构,致力于中国艺术的新发现、研究和收藏。



扫码添加小助手,收藏艺术




寻找平凡世界的艺术支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米艺术”(ID:zouxun1949)。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