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展访谈 | 让艺术的力量循着光蔓延
6月18日起启幕的“回响·无限——2022无界儿童艺术共创展”,让我们看到孩子们没有被标准答案统一,个性想法得到自然表达的创作。
艺术独特而纯粹的力量,予以了孩子们自由奔跑、施展想象的一方天地,亦带领我们走进小小创作者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再创的新世界。
今年无界邀请艺术家、教育家、策展人作为儿童展览评委,并以访谈形式记录他们对于展览的印象与感受。
<点击视频观看专访片段>
非常有幸此次能邀请到您作为“回响·无限”无界儿童艺术共创展的评委。请问您对与这次展览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呢?
这趟观展之旅,带给我震撼惊喜的感觉,也受益匪浅。85家参展单位、近万名儿童,共同共创了这么一个展览,呈现的内容丰富,让人目不暇接,深受触动。
今年展览的主题是“回响·无限”,其中呈现了很多孩子们对传统想象的再想象和再创造,以儿童的视角呈现了传统与未来的对话。在您看来,传统文化与艺术创作和儿童美育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传统文化对孩子的美育教育是特别重要的环节,因为当今的儿童教育更多地注重材料、形式和多样性。当我们应用了足够多的材料、多样性,回归中国最传统的文化,回归到我们根的源头上,这对于儿童教育来说是必然的回归。
无界儿童艺术共创展一直以来都试图通过共创展的形式,呈现城市儿童艺术教育和城市文化教育的探索与成果。在您看来,什么样的美术教育活动和艺术展览,才是符合儿童天性、能够陪伴儿童成长的呢?
对于儿童共创展而言,它不是美术展,而是美育展。美育不仅仅是美术教育,而是对一个人整体的培养,其涵盖面更广。展览特别值得赞赏的地方在于,带孩子回归到传统当中,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老师和孩子一起探索从传统当中走出来的富有创造力的文化,带着孩子展望未来。
总结起来,
这个展览给我比较深的印象是:
穿越古代,凝视当下,展望未来。
在城市文化培育与社会美育推广中,您认为美术馆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美术馆是亲子教育非常重要的场所,营造亲子场景。当家长带孩子来到美术馆,接受的就是一场教育。我们做儿童教育,更注重教育是否带给家庭足够的滋养。当家庭来到美术馆,能够通过一场儿童展览汲取到养分,这是我们策划展览的源头。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片非常干净的土地,老师像是农夫,撒到土地上的每颗种子,有适合的阳光水分,就会发芽成长。
如果可以和珠海的小朋友们说一句话,您想对他们说什么?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是成人的老师,也是哲学家。孩子和老师相互滋养,是彼此学习和成就的关系。看了这个展览后,我被珠海的孩子们的眼界、思维和呈现出来的生命力所折服。
从第一届无界儿童艺术共创展“新生˙力量”,第二届“时代的种子”到今年的“回响˙无限”,您作为展览嘉宾和评审,和我们共同走过了三年。请问您对这三届的的展览有着怎样的印象?今年的展览和孩子们的作品有没有令您感到惊喜的地方呢?
儿童共创展走过三年,正好是疫情的三年,所以它是处于特殊时期中的三年。往往前前面两届展览的台阶提高后,第三届的难度加大。和前面两届不一样,这一届的主题是“回响·无限“,展览现场再次让我吃惊。作品跨越审美、文化的边界,在社会学的角度、美术之外的角度来判断、执行,更具备社会意义。儿童画的边界原来有点模糊,但此次展览的内容和形式却能唤起更大的能量,这一点非常让人欣喜。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共有85间参展单位、5835为孩子参与创作。但对于不同的孩子而言,参加这次共创的意义可能是不一样的。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而言,这可能是一次大型的“玩耍”,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而言,他们可能在创作的过程中加入了对文化和美的思考;也有来自珠海特校和来自广州社工机构的一群孩子,他们在创作中与艺术相互治愈着。在您看来,对儿童而言,艺术创作应该是怎样一种存在?美术馆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在这个特殊时期,无论对美术馆还是对孩子而言,都是双重考验。我们应该以哪种角度感受孩子的世界,或者说孩子应该如何走近艺术。在今天看来,这必然成为一个文化话题,我更愿意将其当作是一个社会话题。如果我们的社会没有被这个空间所唤醒,那是不幸和危险的。而对孩子而言,这个范围非常宽阔,我们往往没有看到他们的世界。
比如说在特殊教育学校,孩子已经到了高中的年龄,你所看到他的表达,就能想象艺术的作用,这可谓是无用之用。它的治愈状态是成人经验世界想象和抵达不到,这是艺术教育特殊状态下的特殊性。光是这个是不够的,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不完全是一个学校为单位的作品,而是整体构成下的版块。不管是哪种方式,我们所感受到的不光是孩子的个体,而是从个体的视界看到新的社会状态。
我不禁想向社会区域的个体发问,向所有的社会区域、个体,发问:“艺术究竟是什么?”“无用究竟有多大之用?”“在这个特殊的状态下真的能治愈吗?如何治愈?”
我相信,
所有来到这里的大人和孩子
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
——未来充满了希望。
如果可以和珠海的小朋友们说一句话,您想对他们说什么?
珠海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我不太想把它理解成一个行政城市。来到海边,我们会遇到诸如台风等突如其来的状况,它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城市介于安全与不安全之间,艺术、成长也正是在这之间。我想,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因为有这样一个美术馆的存在,有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在存在,还有生命成长的无限滋养。我希望,艺术永远和孩子们在一起。
这是古元美术馆第二年与美术馆联合主办儿童艺术共创展,可以简单说说您对去年展览的印象和对今年的展览的感受吗?
这两年的跨度从时间来讲并不大,作品的质量或形式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立体的作品,以及立体和平面结合的作品,比去年的水准提高了很多。我想是因为展览的影响力更大,发动的覆盖面更广,酝酿的时间更长。从各个参展的单位机构和主题来看,很吻合展览的主题。从过去到未来,并在这基础上有所拓展,无论从视觉效果上还是从文化内涵上来说,都是十分契合主题的。应该说,展览一年比一年好,达到了效果。
孩子从生理年龄来说,他们很难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那么成人如何引导他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方面进行一些努力呢?一是将适合经济生活实用的文化元素,即能够指引未来的精华,融入现实生活里,甚至将一些艺术元素加入它的实用价值,这样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方式就不会是教科书式的刻板。
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在他们内心播下种子,比如动手完成一个艺术作品,这是一种传播方式;二是选择,鉴别筛选对于今日未来还有指导意义的文化灌输给他们,而不是全部一股脑扔给他们让他们去分辨吸纳。
借助传统文化符号,
引导他们去想象,回到过去展望未来。
他们的想象力很值得我们期待,
会突破成人的想法。
在城市文化培育与社会美育推广中,您认为美术馆应该扮怎样的角色?对于珠海这座城市而言,举办面向儿童的艺术展览和美育活动,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我对教育的理解分为三大部分,其中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美术馆在美育这一块承担的是社会教育。如何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找到不同,并找到连接点,起到贯通的桥梁作用,这是美术馆人需要思考的课题。
国家有规定,一级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份额需占全年展览的30%以上,这意味着从国家层面而言儿童美育的重要性。当下不少私营美术馆的办馆形式更多样化更灵活,值得我们学习。我相信,未来国家美术馆会加大和社会美术馆、社会机构的合作,共同打造艺术教育公共平台。
无界儿童艺术共创展一直以来都试图通过共创展的形式,呈现城市儿童艺术教育和城市文化教育的探索与成果。在您看来,什么样的美术教育活动和艺术展览,才是符合儿童天性、能够陪伴儿童成长的呢?
美育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很重要,珠海的孩子相比较其他内陆城市的孩子,生活环境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面朝大海,四季如画。从心理感受来说,显得更开阔、更自由、更博大,从这个角度而言,在珠海生活的孩子幸福感更强。
不管是古元美术馆坐落在风景优美且是香山文化发源地这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还是无界美术馆设立在大海边上的地方,自然和人文环境都是最好的,珠海的孩子们更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在现场,我也看到了这样的展览盛况,一进门现场都是三三两两结伴而来,大人小孩一家人一起来观展,无形中会带动社会对此次艺术展和作品的关注。美育表面上是熏陶了孩子,实际上潜移默化打动了千千万万的家庭。
如果可以和珠海的小朋友们说一句话,您想对他们说什么?
珠海孩子能够直面大海,我希望他们内心变得更广博。“心里怎么想,就可以怎么说;嘴里怎么说,就可以怎么做”,我指的是在艺术的领域里,自由翱翔。
非常有幸此次能邀请到您作为“回响·无限”无界儿童艺术共创展的评委。请问您对与这次展览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呢?
看了四次展览,给我挺震撼的感受。对目前珠海的学前教育、艺术教育,我看到了真正的希望,从这个展览作品的呈现、主题本身的拟定,很有思考。“过去和未来“,每个学校或机构对“过去“这个符号的理解、诠释,以及对未来的思考,都是非常用心。同时,我也看到了孩子日常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艺术行为也是有趣的呈现。
观展本身就是艺术。展览让人感受到与艺术的零距离,真正把观者看展的行为作为艺术来看待。
今年展览的主题是“回响·无限”,其中呈现了很多孩子们对传统想象的再想象和再创造,以儿童的视角呈现了传统与未来的对话。在您看来,传统文化与艺术创作和儿童美育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我们谈论的传统文化,是指过去沉淀下来的值得我们记住、留住传承的文化符号,比如一些故事、物质或者非物质,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去了解。其作为好的教育载体,无论是美育还是其他教育形式,传统文化符号都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这次展览的参展单位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很丰富的材料,有绘画作品,有环创作品中经常使用的纸材料和二次利用的废旧品,也有新的创作材料,像是3D打印笔和滴胶,甚至有的作品融合了科技元素,让展品可以互动和“说话”。请问您怎么看待这次展览作品中对不同材料的运用?在您看来,越来越多元的材料运用,对于儿童艺术教育意味着什么?
材料多元性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新的技术,意味着一种现代人类文明进化的见证。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孩子去了解材料新的特性,通过材料进行表现、表达,感知材料的视觉、心理冲击,都是教育需要关注的。比如说我们谈论材料的时候,以前是非常传统常见熟知的材料,存在技术的问题。我们通过全新的材料让孩子们去参与、感知、探索,可以对未知的世界有全新的认知,材料本身可以让孩子们的思维完全打开。而这种创造性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才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力,借助传统符号,去引导他们想象。
无界儿童艺术共创展一直以来都试图通过共创展的形式,呈现城市儿童艺术教育和城市文化教育的探索与成果。在您看来,什么样的美术教育活动和艺术展览,才是符合儿童天性、能够陪伴儿童成长的呢?
艺术不是博物馆、美术馆,也不是陈列室里陈列的艺术品,它是我们生活本身。孩子们参与活动本身就是行为艺术,是很“当代“的艺术行为,我们可以称之为”行为艺术“。只不过这种行为是零散的、碎片式的。美术馆把这些碎片组合一起,起到整合作用。
美术馆提供集中展示的平台,这个展示不是单一的陈列,而是把所有的思想、想法、艺术行为汇集到一起作一个综合的呈现。当走到这个展厅,我们看到所有的孩子和家长十分好奇走到每一个展品面前,我觉得展览就属于成功了。
美术馆和博物馆有功能重叠的地方,但也有很大差异。美术馆是一个能让每个观展的人与艺术零距离的地方,除了有展览功能,还应有教育感化功能。美术馆和我们学校的艺术教育的关系,学校的教育是开启孩子们对艺术的认知,而美术馆是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无限的延伸,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由于美术馆没有年龄界限,
不光把学校的艺术教育作无限延伸,
还能将美育教化无限扩大。
如果可以和珠海的小朋友们说一句话,您想对他们说什么?
当我们抬头仰望的时候,除了漫天星斗和美丽星辰,还有伟大的艺术。
此次的展览为什么命名为“回响·无限”?
我们的展览走到今年是第三年,无界的共创艺术展在第一年的时候,只有21家单位参加,到了今年,有119家单位报名,我们从中筛选出85家。所以,“回响”是对我们这三年走过每一步的回顾。我们在回顾当中,看到了参展单位对于展览的认同,以及我们在其中付出的努力所得到的回应。
“无限”是我们对于未来更好的预期,希望在无界美术馆的努力之下,在各个参展单位的支持之下,在社会各界的认同以及温暖的鼓励之下,我们会有更美好的预期。这个展览共分为两个篇章,传统与未来,我们立足于传统,我们展望未来,所以在展览现场,许多孩子的作品中,有不少具体的传统文化元素,你也可以看到,在融合了孩子想象的传统元素,散发出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这是第三年举办无界儿童艺术共创展,您觉得这一年的展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在前两年的基础上,第三年无论是参展作品的品质还是参展单位的重视程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许多学校围绕展览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将作品的创作工作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创作工作中。
在本届展览中,儿童性和艺术性愈发彰显,如何呵护孩子的创作灵感,并将其转换成为可实现的艺术形态,成为每一个参展单位的首要目标。所以,在展览现场,将会看到材质丰富、形态各异、创意无限的参展作品,也会深深感受到各参展单位指导老师的用心。
儿童如何参与到展览中,如何进行共创?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无界儿童共创展有个关键点在于“共创”。何为“共创“?首先,我们和传统展览的招募形式不太一样,是一个学校或者一个机构的孩子们一起来做一组作品,当中更强调的是集体的协作能力,孩子们在其中会有所成长;其次,老师领到这个命题,把相关的知识引导给孩子后,家长会带着孩子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相关的活动,这是亲子陪伴的“共创”;其次,在整个过程中,策展团队会到学校和孩子们、老师们进行创作内容全程的沟通和交流,这是社会机构和院校之间的“共创”;最后,作品来到了现场,我们会根据所有作品的主题内容,进行调整和组合。最终,呈现的展览就是一整个“共创”作品。
无界儿童艺术共创展是怎样的展览?办展的初衷是怎样的呢?
无界文化希望借助儿童艺术共创展这个项目,与城市一起去探寻城市儿童美育的发展之路,在多元的尝试和不断的探索中,我们也希望搭建起一座实践和沟通的桥梁,一个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充满无限可能的平台。
每年一届的儿童艺术共创展,更加注重公共性、公益性与参与感,它是以儿童为主题的艺术共创、美育活动与社会实践的集合。对孩子来说,这更像是一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游戏。
希望通过儿童展能让儿童和成人看到什么呢?
我们希望,无论是观展的孩子,还是来看展的孩子,都能成为展览的主人,在创作和观展的过程中尽情地想象、创造、探索和互动,而成人也能透过孩子纯粹、直观、美好的天马行空里,看到他们多姿多彩的成长愿景,同时找回在自己内心从未消失的童心与对美的热爱。
在这如斑斓多元万花筒般的艺术国度里,我们在展览中一步一景,徜徉其间。艺术带给教育的是完全崭新的世界,这些符号、色彩、线条成为了一种内在生命的丰富体验,融入和滋养孩子的生命历程,让他们参与其中后能得到成长指引。
如果说,美术之于公众,是其烦嚣生活中一抹明亮的亮色,那么,美术馆尤其是美术馆中的公共教育,就如五彩斑斓的调色盘,满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承担着公共教育的职能,与社会各界共筑儿童美育、城市美育生态。“艺术在滋养人性的完整上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第三届儿童共创展新变化,促使无界文化对美术馆公共教育进行新思考,不断创新形式和丰盈内容,把遨游艺术领域、探索未来世界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拓宽艺术的无限可能。
无界展览
“回响·无限”2022无界儿童艺术共创展
时 间
2022.06.18-2022.09.04
10:00-17:30
(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地 点
珠海格力海岸COAST PARK滨海商业1栋2F
无界美术馆
交通提示
“格力海岸无界美术馆”进行导航,格力海岸商业街地下停车库,关注格力海岸公众号领取优惠券,免费停车5小时。
公交路线/乘坐B20、Z75、Z76号公交在“格力海岸”站下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oast无界文化”(ID:CoastParkWJ)。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