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空间设计案例分享:用体感建立对地形的认知,美感空间创造多元环境感知力

儿童空间设计案例分享:用体感建立对地形的认知,美感空间创造多元环境感知力

由成人设计的空间到底能有多懂孩子?给孩子带去多少正向的影响?田中央联合建筑师事务所担纲打造的关埔国小校园是一次非常好的实践。


 

 

在校园筹备期间,为了了解学生的使用需求,设计团队只做了各种尺寸的建筑模型,与校长和筹备处的老师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和讨论。


 

田中央创办人建筑师黄声远初次造访此地,看着高耸的大楼们,他兴起的念头是“想让学生在学校里面,还能看到与自己很不一样的人,看到社会的另一面。”而关埔国小的校长和老师们提出的是“以促进学习为核心,应该充满爱,在这里学会爱人,爱土地。”这与设计师的想法不谋而合:“思考一座学校的需求,必须涵盖人与空间的关系。


 

因此,在设计上落实了这样的价值观,许多空间设计都能展现出拉近距离、尊重差异,以及泯除一致性的用心。


 

比如尽量不整平场地,而是保留该场地原有的起伏与植被,再放上建筑群,让学生能拥有不同于在家中的身体感,也认识新竹特有的丘陵地形。建筑群彼此之间没有清楚的轴线、位阶与主次关系,而是有如丛林或溪谷般地分布;错落的建筑体也巧妙转化了新竹赫赫有名的风势,在这个校园里,风的流动特别温柔。


 

儿童成长阶段的心理特质,也影响了空间的样态,因此在这个校园中,室外空间融合了走廊、广场、观景等多种功能,一下课就能奔跑玩耍,不必非要跑下楼。


 

例如低年级的小孩喜欢游戏,也需要适应从家中到学校的生活转变,因此教室门外配置缓冲空间;再往外一点,则是半户外空间,能作为户外上课或团体游戏使用,从教室内到外,尽量降低分别。教室两两一组,共享公共空间,象是小家庭共享客厅与厕所,整体看来有如小村落。中年级的教室,则如一座大山,楼梯有如蜿蜒的山路。这阶段的学童需要方向感,路径的连接端点,会有较明显的设计空间,例如楼梯尽头会有小广场或延伸平台,可以是表演与聚会场所,也方便学生观察校外街区环境。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点是,在过去的经验中,人们常常会把教室设置的一模一样,班级牌的高度也是孩子们视线不可触及的,许多低龄的孩子都容易跑错教室,因此在关埔国小,每一间教室由内到外教室造型都不相同。


 

当校园陆续完工,面对与众不同的校园空间,老师们也需要适应,例如每间教室都装设了可折叠的落地窗,令人能感觉到光线与风的流动,窗一拉开,教室内外就能融为一体。但是,也有老师认为光线是种干扰,过于突兀;太通透的空间亦无法有隐私感,令不少老师想装上窗帘稍作遮蔽。而有些老师们还在适应这些“怪”教室,但也有老师带领学生展现了绝佳的创意。校长陈思玎分享,有的老师在窗户上贴了彩色玻璃纸,带着学生一起玩光线;也有班级利用落地窗,将教室妆点成机舱空间;还有班级将落地窗当成对外的展示窗,秀出剪纸作品。


 

空间不仅是种容器,也能成为一种介质,让师生发挥创造力,展开一个彼此对话与互相认识的过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大正设计”(ID:gh_a804af8d9b8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