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打开,生长的木第176篇文章
今天的我
是严肃的我
——刘昆昆胡说八道语录
大家好,
我是刘昆昆,独立插画师
今天一则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B站视频刷爆朋友圈。不到两天的时间,视频在B站的播放量已超1600万,微博热搜热搜第一。
视频用简单的旁白与画面,记录下二舅苦难而饱满的一生:
二舅学习成绩优异,却因打针造成终身残疾。自学木匠养活自己,66岁还在无微不至地照顾88岁的母亲。终生未娶,抱养女儿收获孝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村民维修农具电器,是农村离不开的能人。
许多看完视频的网友,都表示“后劲很大”,“哭了三次”。
片尾最后的满屏的”敬二舅“也不难看出,二舅的故事真的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视频本身是一个作者记录自己二舅平凡生活的作品,是对老人过往的总结和沉思。
可看完视频的我,对这个故事充满了疑问?
“他想去天安门广场的纪念堂说要去看看他,他就说改革开放很好,他也好。为什么呢?二舅说他公平。”
在二舅的故事里我没有看到一个积极乐观面对困难的人,我看到的是一个老实巴交忍气吞声的农民老汉,偶尔抱怨“命运的不公”。
不论是跟村里的有夫之妇的“爱情故事”,残疾证怎么都办不下来,笑骂着使自己残疾的医生,还是放弃学业转而成为木匠。二舅的每一段故事,都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无奈屈服的故事。
一个仅看几天就学会全套木匠,学习成绩优异的“天才”,面对苦难和不公,低下了头,放弃了挣扎,成为任凭生活蹂躏的老实人,所以二舅会跑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喃喃道:”他好,他公平。”
有人说,他只是一个农民,他生长的环境还能让他怎么办呢?
是吗?
“他是我的老板,我也没办法啊”
“我就是没赶上好时候”
“我就只是一个打工的”
这些话熟悉吗?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能听到话。所谓被社会抹平了棱角,真的是对社会最大的误解,总有人坚持本心,将社会磨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贝多芬告诉你,即使音乐家没有了听觉,依然可以写出史诗般壮丽的交响乐曲。
罗斯福告诉你,一个瘸子龅牙,也能受人尊敬,成为人类历史上伟大领袖之一。
海伦凯勒告诉你即使我的世界无光无声,我也能书写自己的传奇。
社会从来都不会磨掉你的棱角,是你自己的“没办法”。
“所以你看,这个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第二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
苦难就是苦难,不会因为你一笑置之而变得不一样。
视频里,“从不回头”的二舅,只有过去。
余华老师《活着》里有一段话:“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苦难无法躲开。”
面对苦难,就是要踏平它,跨过它,然后插上一面旗,在未来的某一天,回头看到那面旗,啐一口唾沫,老子真TM牛X。
这才是面对苦难正确的做法,所谓的“不回头”,只是逃避痛苦回忆的自洽罢了。
“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今天二舅还在走在自己的人生路,这条长长的路最终会通往何处呢?”
微博@Lottie:赞美二舅面对苦难和不公的坚韧,赞美二舅可以接受不公,凡是不回头也不后悔,只会默默付出而不懂索求,这种拔高苦难的人根本不会亲历苦难,或者说,仅是一种居高临下毫无价值的悲悯。
二舅的故事不过是一个过的不如大多数人的小人物,在努力生活的样子。这并不是在治愈我们焦虑或精神内耗,更像是一颗小时候打针家长哄骗你吃了不疼的“糖丸”。
通过“比烂”,与苦难和解,真是愚蠢的不能在愚蠢。
如果你对二舅的故事深信不疑,那么你试着带入一下你自己:
你画画不算太好,工资不算太高,生活并不幸福,你很焦虑,想要成长进步。但你看到了身边画的不好的人,依然在生活。你开始躺平,开始摆烂,就这样吧,他都不焦虑,我还有什么焦虑的必要呢?
这
是你要的生活吗?
我不理解,为什么追求更好的生活而焦虑,变成了“精神内耗“;我不理解,为什么为了自己更好的成长而努力,变成了”内卷“;我不理解,为什么别人遭受苦难,变成了你我治愈心灵的良方。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并不是去抨击原作者的内容有问题,通过视频能够很清楚的看出来,作者的原意只是想记录下二舅传奇的平凡一生,但随着视频热度的不断升高,我看到了一些过于”正能量“的价值观,结合当下并不美好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摆烂,躺平,这不该是我们这一带年轻人该做的事情。
对于我们来说,只要不是过度焦虑,这是完全正常的状态,就像考试前你会紧张,会焦虑,而恰恰因为有了这些焦虑,才会让你考试前,更努力的去看看书,尽可能的在考场上多考那么一两分。
”焦虑“只是一种情绪,“过度焦虑”才是一种疾病。
不要将希望依托于别人,内心强大永远是战胜苦难最好的武器。
互动话题
你怎么看待二舅的故事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生长的木”(ID:gh_db7d30e2459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