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城市更新 | EOD | 产城融合
低碳发展 | 产业升级 | 生态保护
本文聚焦于
城市开发建设相关领域的EOD
EOD*,无疑是近些年升温最快、政策密集、政企关注度高的开发模式之一。
*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包含7大类生态环境分类——水环境综合治理、流域综合治理、矿山修复、环境综合治理、荒漠化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固体废物防治(本文聚焦于城市开发建设相关领域的EOD)。
▼ 成都生态导向的公园城市建设 | 摄影@白桂祥
▼ 松山湖的生态环境建设
今年3月,《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试行)》将EOD项目纳入到入库项目范畴,并提供金融支持。同时,文件还规定「EOD不得以土地出让收益、税收、预期新增财政收入等返还补助作为项目收益」。
▼ 按照我国对EOD的不断深化定义,曾被认为是EOD代表的哈默比湖城,只能算生态住区
那么,当今时代发展背景下,EOD如何获得成功呢?
一体化,从统筹到运维一体化实施;
反哺,收益平衡,减少政府投入。
▼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EOD核心要义及关联产业识别
纵观全球成功的EOD,无一不是满足以上3个标准,下面我们将通过3个案例,分别对EOD在城市中心、城乡结合部、新城区的不同战略与实施了解一番。
▼ 本文选取三种不同城市区位的EOD
在此之前,我们先搞清楚EOD的来龙去脉,才能真正的理解其发展的要点。
01
EOD是生态与经济的
一体化产物
说到EOD模式的来历,很多文章说它脱胎于「×」OD模式,如TOD(交通导向)、SOD模式(体育运动设施导向)、COD(文化设施导向)、HOD(综合医疗设施导向)等等,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使斯德哥尔摩成为积极发展低碳生态的城市之一
次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于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的能源安全考虑,欧洲国家开始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技术,众多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迁向具有成本优势、市场更广的亚洲等地区。
▼ 欧洲产业转移后,剩余的重工业进行了持续的无化石节能减排升级制造(来源:Wikipedia)
产业外移后,这些城市出现众多棕地(受污染的废弃土地),在退二进三、能源转型的双重作用下,通过生态修复、生态规划等方式,将这些区域「变绿」,成为这些国家发展的「主旋律」。
▼ 德国鲁尔区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多元化的开发尝试
1997年,联合国通过《京都议定书》,旨在促进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通过市场机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权(减排量)交易的条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碳交易,让环境治理不再是只投入不产出的「公益」。
▼ 提出EOD概念的《基于生态的市政土地利用规划》一书中(来源:Wikipedia)
概括一句话,EOD是生态与经济动态平衡、一体化发展的产物。下面我们进入正文。
02
市中心EOD
算好城市发展「大账」
城市中心的EOD,流域治理类最为常见。此类开发普遍受到开发边界、用地性质的限制,通常以政府主导的城市绿色基建为主。
▼ 治理后的首尔清溪川
其实,这类「公益」型的EOD,价值兑现并不来自项目本身,而是体现在对城市中心提升的贡献。换句话说,公益型EOD是要算城市发展的「大帐」,而不是计算一亩三分地的「小账」。
1. EOD解决市中心割裂问题
距离纽约60公里的斯坦福市,是康涅狄格州第二大城市,同时还是美国大公司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 斯坦福市(来源:Flickr)
▼ 城市中心的弥尔河EOD(来源:Flickr)
斯坦福同样经历了「脱实向虚」的转型:城市经济曾以化学、仪表、造船业为主,1950年代开始衰落,城市中心出现大量废弃厂区。
▼ 城市老城区已变身CBD
与此同时,城市分割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以市中心弥尔河为界,东边的是城市CBD,这里的上班族下班后会沿着洲际公路四散而去,CBD成为「鬼城」;
▼ 治理前的弥尔河,将城市中心一分为二
①. 城市中央公园
为什弥尔河会成为城市的分割线?
▼ 治理前的弥尔河环境(来源:millriverpark)
于是,也就有了定位为「城市绿色拉链」(市中心至入海口长约2.6公里,2013年开放)的弥尔河EOD开发。开发分为三个阶段:
▼ 恢复野生状态的弥尔河(来源:Flickr)
第二阶段:收购公园沿线的土地,以保障河岸空间的开放性,强化生态的「可视化」设计。通过石块、微地形、本土植物等等元素的组合,形成潮湿区、半潮湿区、城市高地三个不同的区域,适合鱼类、水禽、水獭等生物栖息,弥尔河成为了城市内的自然生态区。
▼ 精心设计的「自然环境」
除了重塑河道的生态,沿河还融入各类休息区、活动广场、儿童活动场等等空间,弥尔河升级为城市的中央公园。
▼ 沿岸公共活动空间(来源:millriverpark)
第三阶段:增加桥梁、道路密度,通往河道的道路进行步行友好改造,增加CBD、居住区到达弥尔河的便利性,增强两侧的联系。
▼ 岸线设置的儿童活动空间
②. 做好生态运营
与大多数城市公益型EOD不同,弥尔河从立项之初,便成立非盈利组织Mill River Park Collaborative负责河道的管理运营。目的是将城市生态中心转化为活力中心,避免弥尔河成为一个「好看不能用」的形象工程。
▼ 参与弥尔河治理的市民(来源:millriverpark)
开放之后,Mill River Park Collaborative通过三个方面运营,让弥尔河成为城市真正的活力中心,进一步缝合城市。
▼ 依托公园组织健身活动的弥尔河健身俱乐部(来源:millriverpark)
▼ 河岸举办的大型户外活动(来源:millriverpark)
其二是与教育融合:公园与城市教育系统合作,针对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展开生态教育。
▼ 带薪实习的大学生(来源:millriverpark)
其三是平衡收入:弥尔河前期6000万美元建设费用,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税收增量融资,而Mill River Park Collaborative的管理运营,政府每年只能提供30%的运营资助,机构需要自筹资金运行。
▼ 弥尔河EOD大大提升沿线各类物业的价值,吸引到更多公司入驻
城市中心魅力重塑,提升了城市中心首位度,促进了城市总部经济的增长,也为城市「创造」了新机遇。
2. EOD+TOD推进中心城市建设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总部搬到斯坦福,以及越来越多来自纽约、布里奇波特(康涅狄格州第一大城市)等城市的年轻人,选择在斯坦福居住,这让很多开发企业看到商机。
▼ 弥尔河入海口的「海港角」EOD+TOD重建项目区位示意
2018年,海港角TOD一期完工,除了零售和办公空间,还包括2750住宅,吸引了大量年轻居民,并市新增1千多个服务业工作岗位,成为城市税收增长最迅猛的地区。
▼ 「海港角」重建项目俯瞰(来源:Wikipedia)
总结来说,斯坦福市中心EOD站位城市发展需求,通过建设运营,提升城市凝聚力和品牌,实现了对人口、企业的吸引,是算城市发展「大帐」的逻辑。
03
城乡结合部EOD
区域协同枢纽
城乡结合部EOD,通常与文旅、商业、康养等主题结合,承担着城市旅游休闲配套需求。
▼ 旅游主导的伯明翰郊黑乡
▼ 奥伯豪森市在矿址上改造的购物中心
但是如今已进入拼都市圈时代,特别是大城市都市圈,郊区成为区域协同的「前哨」,仅靠旅游休闲已远远不够,区域协同成为这些区域发展的新命题、新挑战。
▼ 下利亚山谷俯瞰
1. 城市生态名片
利亚山谷(Lea Valley),是伦敦东部与周边卫星城们间的过渡带,也是伦敦大绿环的一部分,还是伦敦饮用水水源地。
▼ 利亚山谷中的13个水库组成伦敦水源地(来源:Wikipedia)
工业革命时期,利亚山谷南端的下利亚山谷,由于地处利河与泰晤士河交汇处,紧邻道克兰港区的水利优势+航运优势,成为工业聚集区,是化学、金属加工领域的重镇。
▼ 下利亚山谷位于利亚山谷中最南端
▼ 工业时代的下利亚山谷(来源:DEME官网)
制造业衰退后,下利亚山谷成为高失业率、犯罪率地区,成为城市发展的「边界」。
①. 借势城市大事件
2004年,《伦敦规划》立足于城市复兴的目标,提出优先发展「机遇性增长区域」,强化「开发地区」,后者指的是已建成地区的提升,前者则主要是指城市的「棕地」,下利亚山谷就是机遇性增长区域之一。规划中还提出建设6条城市绿楔,下利亚山谷也位列其中。
▼ EOD开发前的下利亚山谷
环境治理的投入,下利亚山谷可谓是下了血本:通过换土工程(土壤淋洗法、生物降解、土壤稳定等),浇入「牛奶、植物油」促进细菌生长繁殖,提升土壤降解能力等治理工程,将毒地「清白」。
▼ 下利亚山谷的土壤治理(来源:DEME官网)
然后借助各类生态工法(以人为干预,协助生态恢复)恢复生态,如种植6200棵乔木、9500棵灌木、6300株球根植物、25万株湿地植物、77万颗草本及蕨类植物、650个鸟巢……治理后的下利亚山谷区域,吸引超过1000万游客,是城市热门的生态旅游区。
▼ 治理后的下利亚山谷成为城市生态旅游区
2. 区域新中心
如果只有生态,下利亚山谷别说区域协同,连「奥运低谷效应」(主办城市赛后出现场馆荒废、经济衰退现象)都很难摆脱。为防止这一现象出现,伦敦政府早在2010年就制定了「2012伦敦奥运会遗产计划」,探索后奥运时代,下利亚山谷如何从生态中心转型到活力中心。
▼ 下利亚山谷是伦敦→斯坦斯特德→剑桥产业走廊起点
①. EOD,要生态也要人气
利亚山谷公园管理局、伦敦遗产发展公司等分别负责区域的运营、开发,「后奥运时代」的下利亚山谷建设方向,由生态保护转向生态「好玩」。例如,生态环境植入儿童活动空间,结合地形设置攀爬冒险场所等方式,吸引亲子家庭。
▼ 各类儿童活动空间
为了打破生态只能看不能用,缺乏人气的现状,公园管理局还推出各色节庆活动:
▼ 作为运动地标的安赛乐米塔尔轨道塔
②. EOD,要生态更要生活
下利亚山谷14个奥运场馆中的8个是临建,这些临建不仅可回收再利用,还能通过「二手出售」回本。例如篮球馆Basketball Arena,在伦敦奥运会结束后,出售给里约热内卢,在2016年奥运会继续登场。
▼ 下利亚山谷内的企业开发项目
▼ 运河沿线的休闲配套
不断增加的居民,也给周边小城镇的转型带来机遇。
▼ 下利亚山谷居民的增加,为斯特拉特福大规模更新的商业区提供了消费支撑(来源:Wikipedia)
说了这么多,下利亚山谷绕了半天似乎还是依靠「土地财政」的EOD,区域协同只是体现在带动周边消费上吗?
3. 产业协同枢纽
前面说过,下利亚山谷是伦敦→斯坦斯特德→剑桥产业走廊(M11科创走廊)的起点。只是这条产业走廊状态还是「头重脚轻」——从剑桥「科技创新核」开始,沿着M11向伦敦方向一路衰减。
▼ M11科创走廊示意
①. 科技创新协同
下利亚山谷地区优质的环境、特色的生活、方便的配套,吸引到科技企业纷纷来此聚集。
▼ Here East数字产业园,由奥运期间的媒体中心改建而成
新冠病毒爆发以来,伦敦市区的硅环岛区域受冲击严重,很多初创科技企业倒闭。而Here East数字产业园,凭借在3D打印、VR/AR、清洁能源等从技术到硬件的全方位支持,成为都市型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入住企业比疫情前翻了一倍。
▼ 下利亚山谷的科技创新,提升了M11走廊创新力,推动沿线的哈罗新城转型
②. 区域发展协同中心
下利亚山谷完成从新市区向区域新中心的升级,这里现在被称为The SHIFT landscape包容性创新区——面积约2.3平方公里,有5个研发中心,5所大学,3个集聚区,约3万个家庭和4万个岗位。
▼ 斯特拉特福建设中的伦敦国际区
可以说,作为城乡结合部的下利亚山谷EOD,通过环境引人,以人促产,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成为区域中心,推动伦敦都市圈的城市们从点状发展,转向带状的城市群协同发展。
04
EOD新城
城市产业转型助推器
先说结论:EOD新城先要具备「自我造血」能力,活下来,再占据城市产业生态位「不可替代」的一环,才能有持续的「钱途」。
▼ 多特蒙德凤凰新城俯瞰
1. 不被看好的凤凰新城
凤凰新城距离市中心5公里,占地约2平方公里,前身是Hoesch AG(钢铁、采矿公司)的生产区凤凰城。
▼ 1980年代末的凤凰城(来源:ruhrgebiet-industriekultur)
1992年,Hoesch AG被克虏伯公司收购,业绩一路下滑,1990年代末,凤凰城陆续关闭生产。之后多特蒙德市政府收购该土地,准备通过EOD开发,竖立鲁尔区结构变革的典范,不过,外界普遍不看好凤凰新城。
▼ 2000年初,停产后的凤凰城卫星图
市政府联合DSW21(交通公司)、Emschergenossenschaft(水务公司)以及开发企业,通过公私合营方式,也就是我们熟悉的PPP投融资模式开发新城。
▼ 凤凰新城两个区域示意
2. 凤凰湖的「自我造血」
凤凰湖采用传统新城开发策略,名称中的「湖」,之前并不存在,是在移除炼钢厂建筑(2001年关闭)后,挖出来的景观。
▼ 凤凰湖区域EOD开发前后对比(来源:Wikipedia)
①. 「卖」生态环境
2005年,环境治理工程开始(包括湖区、水系),除了土壤修复,还结合植物群落设计,配套湖水磷处理厂等等方式,打造出一套市民「看得见」的生态系统。
▼ 治理后的凤凰湖(来源:Flickr)
2011年,湖区对外开放,水鸟超过40种鸟类,除了苍鹭、鸊鷉、海鸥、白鹭……还有濒临灭绝的小环斑鸻,凤凰湖先后获得DWA水发展奖、德国城市发展奖等奖项。
▼ 栖息在凤凰湖的鸟类,以及配套湖水磷处理厂(来源:Wikipedia)
次年,凤凰湖引入小型帆船、无动力运动艇等水上运动,成为城市的水上运动场,通过把「场子」做热,打响了生态湖区的「牌子」。
▼ 凤凰湖的商务区(来源:Flickr)
②. 抓住转型机遇,注入产业
当然,企业来到这里除了环境、配套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城市转型带来的机遇。以IT业的聚集为例,2000年,市政府联合蒂森克虏伯公司及当地80家企业联合发起「多特蒙德计划」,目的是借助旧工业区综合改造,推动城市产业转型。
▼ 多特蒙德计划的实施路径
电子物流集群、IT产业集群、微纳米产业集群,是城市三大产业发展新方向。
▼ 凤凰湖IT企业聚集区(来源:Wikipedia)
3. 凤凰西区,城市产业新引擎
与凤凰湖不同,凤凰西区早在多特蒙德计划中,就被定义为都市型制造业区。凤凰西区并且希望借助高炉厂的工业遗迹(2005年)环境改造,打造一个多特蒙德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成为城市地标。
▼ 凤凰西区工业遗迹公园(来源:Flickr)
2007年,多特蒙德被国际微纳米技术联盟IVAM,评为欧洲三大微纳米技术(MST)集群之一,这是多特蒙德20多年深耕的结果。凤凰西区调整战略,瞄准微纳米技术集中发力,这也就有了之后的「凤凰科技园」。
①. 城市活力创新区
凤凰科技园并不是传统封闭的单调园区,而是有生活、有工作、有娱乐的活力区。这里的活力来自于,以高炉厂遗迹为核心的文化消费区构建。
▼ 高炉厂遗迹举办的Rock in den Ruinen音乐节(来源:Wikipedia)
▼ 旧厂房举办的文化活动(来源:Flickr)
▼ 旧厂房改造的商业空间(来源:开放地图平台)
此外,凤凰西区引入本土品牌伯格曼啤酒厂(唯一生产厂区),并提供酒吧和餐饮服务,丰富科技园的休闲功能。
▼ 伯格曼啤酒厂(来源:开放地图平台)
②. 技术转化应用中心
凤凰科技园并不是做微纳米技术的「全产业链」,而是聚焦该技术在制造领域的「技术转化」环节,重点发力。先后建设微纳米技术能力中心(提供原型制作及共享设备)和生产技术中心(培育相关制造应用技术公司)。
▼ 园区内的多特蒙德生产技术中心
结合区域拥有研发与都市型制造业功能的优势,吸引了治理氮氧化物排放的Albonair,泵系统领域的隐形冠军Wilo等「专精特新」类制造业公司。这些制造业为区域提供了多元的岗位,解决制造业工人就业问题,作为「回报」,凤凰科技园在城市产业中的「不可替代性」也越来越强。
▼ 与研发紧密结合的制造业聚集区
通过凤凰新城的案例,我们看到凤凰湖通过生态驱动的新城打法,有了自我造血能力;而凤凰西区则是,瞄准城市文化地标和产业转型的需求准确出击,成为城市产业的组成部分。
05
EOD是环境驱动的城市发展
透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看到EOD无论是在城市中心,还是在城乡结合部,亦是在新城区,产城融合、建设与运维一体化、产业反哺都是缺一不可的「标准动作」。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推荐阅读
商务合作 | 转载开白
请添加微信:Moli198891
【版权声明】本平台及其中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丈量城市”(ID:Measure-the-Worl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