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专栏』廖廖写史金淞- 自画像与生命哲学

『DU.专栏』廖廖写史金淞- 自画像与生命哲学

自画像与生命哲学

史金淞2022年三个个展展评



廖廖





 

 
 

在空间的开放与人的情绪都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艺术家在一座城市里同期 举办三场个展是不无挑战的事情。对于史金淞而言,更大的挑战还在于,三个 个展如何在回归自身的同时面向时代。阿甘本在阐释“同时代人”理论时,说到人可能鄙视他的时代,但是他属于这个时代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他也无法逃离自己的时代。同时代性就意味着人与自己时代的关系,既依附于时代,又与它保持距离。当人完全脱离时代,就无法清晰地审视它,当人勉力去契合时代,就不能真实地剖析它。如何凝视与处理自身与时代的关系,可能是艺术家当下的重要命题。

在回应与时代的关系之外,史金淞还要解决的是作为个体的私人与故乡的关系。奥尔巴赫在《摹仿论》里引用12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雨果的话说:那位发现 他家乡甜美的人,还是一位稚嫩的新手;把所有土地当作故土的人,他已经是强大的;但是,把整个世界当作异乡的人,他是完美的——对于思考者来说, 整个世界都是异乡,也相当于把异乡与故乡的同一性与差异性都取消了。

透过时代观感(时间)与家乡情怀(空间),三个展览呈现了艺术家从个人 的历史叙事到主体性的塑造,从对时间概念的重构到对死亡的凝视,以及如何 摆脱无思状态(thoughtlessness),通过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讨未来的生活方式。三个展览试图通过德勒兹“块茎”式多元主题,折射出当下现实的差异、多样、动态、异质性。

武汉美术馆的“三个自画像”



^


在武汉美术馆的“2022武汉 史金淞个展”中,史金淞回望36年前十七岁的自己第一次在此地参加展览。此时的艺术家通过三个展厅的三组作品,向当初那个十七岁的少年讲述他之后36年的心路历程,这种回忆与对话并不仅仅是玫瑰色的。在弗洛伊德看来,时间有“回溯性”的意义,当一件事正在发生的时候,人们可能无法完全体会其意义,需要许多年之后,重新回溯才能确定其意义。艺术家隔着36年的路往回望,再次经历“二手时间”,不仅是对自身的反思。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来折射出他者,通过自身叙事折射出历史叙事。

 

武汉美术馆《武汉2022——史金淞个展》展览现场

武汉美术馆《武汉2022——史金淞个展》展览现场
 
 

武汉美术馆《武汉2022——史金淞个展》展览现场

一号厅不停舞动的铁丝人偶,所用的铁丝先是被艺术家在身体上缠绕,再挣脱,而后再用这些铁丝造就了人偶。史金淞以自身为模型做的那些人偶,不仅是对自身的刻画与追问,也是人类主题的镜像观照,也让我们寻求一种答案, 就是“什么是人”,“人在此刻可以做什么”。关于身体的伦理、人的主体性的追 问与反思在此刻是重要问题。密布的铁丝中陈列着一台钢琴,黑色、冰冷、坚硬的钢琴外形线条与弯曲、摇摆、混乱的铁丝、人偶有节奏的舞动与钢琴的无 声一一形成有趣的对比。

二号厅陈列着被分解成数块的木船,在巨大的迪斯科球的闪光下若隐若现。被分解与磨碎的木船延续了史金淞的“灰度”系列的语言。木船研磨下来的粉末遍布展厅的地面,粉末既是主体的丧失、整体的破碎,也是个体被碎片化、原子化之后依然存在的隐喻。种种粉末、尘埃构成的作品“灰度”,既是处处惹尘埃的人间执念,也是度人亦度己的彼岸向往。

武汉美术馆《武汉2022——史金淞个展》展览现场

“整体”意味着复杂、庞大和难以理解,把“整体”切割、消磨成无数的碎片, 乃至粉末,意味着对整体意义的消解,也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 “整体”。就像微积分中的微分学,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更简单的部分,当然,微分学不仅是把复杂问题切分为几个部分,而是不停地切分成无穷多个最微小且可以想象的部分。“整体”变成了“无穷”,问题被切割得更细化,更具有可解决的可能性,但是“无穷”也带来了悖论、困惑甚至哲学灾难。

我们不仅可以在“灰度”的粉尘中看到“无穷”,展厅中闪烁不停的“迪斯科球”上面的不计其数的晶片以及贴在其上的图像,以另一种让人目眩神迷的形式来展现着“无穷”。在克尔郭凯尔看来,人前行的每一步都被世界逼着做出各种的选择,而看似自由的选择会带来种种焦虑和恐惧,克尔凯郭尔把这种情绪说成是 “面对自由的眩晕”。距离第一次在武汉美术馆做展览已经36年,期间做过的所有选择,构成了今天的这个人,但他无法向十七岁的自己描述这些所有的关于 “自由的眩晕”,就像人们无法逼视现场让人眩晕的迪斯科球闪烁的光芒,只能感受其中关于生命、时间的无穷性。

武汉美术馆《武汉2022——史金淞个展》展览现场

武汉美术馆一号与二号厅的作品,从铁丝人偶到渡船、迪斯科球,某种意义上都是艺术家的自画像。三号厅则直接命名为:自画像。史金淞在大厅里悬挂两幅巨大的白纸,而后用长笔于其上描绘自身画像。

自画像就是要追问自我的本质,探索自我与世界、他者的关系。人们通常会认为人的观念就是人的本质,我的思维就代表着“我”,这种“向思维认同”往往忽略了认知思维之外,还有“体验”构成了人的重要部分。三号厅的巨幅白纸上影影绰绰、线条疏朗,艺术家画了什么不重要,画这个动作才重要。画这个动作是一种体验,而不仅仅是思维。

思维有逻辑,相对可控,因此在思维、身体与情绪之间,人们会倾向于“向思 维认同”,但是思维并不是自我。对于心理学家来说,身体的体验是更加重要的自我,体验才是人的根本,体验与内在需求相连,体验是活力、动力与生命力的构成。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在巨幅纸张上挥舞长柄画笔,试图勾勒出的“自我”,更接近一种体验,当艺术家专注在其中的时候,“心流”(Flow)所产生的兴奋与充实感,更加接近自我的本质。史金淞在通过肉身的运动来体验自我到底是什么,而不是通过思维与理性批判来“总结自我”。

有意思的是,在展览附带的公教活动中,不少观众也参与了小幅“自画像”的体验,并在其中获得了自愈、释放的感受。这种参与式的观展体验构成了更丰 富的吸收、融合,进而镶嵌入主体身份的过程。对于参与自画像的观众来说, 这个展览也是一种与主体发生了深刻联系的体验,而不仅仅是提供了浮光掠影 的观感的展览。

武汉美术馆《武汉2022——史金淞个展》展览现场

巨幅自画像之外,三号厅还设置了“日常生活场景”以及数面镜子,事实上, 镜子的意象贯穿史金淞此次的三个个展,在几个展场都可以看到镜面的各种设置。

佛教、道教都认为镜子有虚、空之意,也是无限之意。《楞严经》与《华严经》都提到佛教讲经之所,常在四面八方安放许多圆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交光互影,彼此摄入”,意为万物都是一理在镜像中的反映, 有如“月映万川”:作为“理”的月只有一枚,作为事像,映于“万川”的月影却可以 无限。

唐末的洞山良介禅师在《宝镜三昧》中谈到镜(心)、形(物)、影(镜像) 三者皆虚幻。《宋高僧传》记载法藏和尚为了点化弟子,曾取十面镜子,“八方安排,上下各一,面面相对,中安一佛,燃一炬以照之,互影交光,学者因晓刹海(瞬息万变的世界)摄入无尽之意。”

唐末道士谭肖也在《化书·道化第一》中说:“以一镜照形,以一镜照影,镜 镜相照,影影相传,是形也,与影无殊,是影也,与形无异。”

拉康的“镜像阶段”用镜子隐喻来说明客体对主体的映照,六个月到两岁半的儿童通过镜子中的投影来获得自我认知。最初他会把镜子的影像看做一个现实的事物(好比大多动物),后来把影像看作他人的影像,最后才与自己;联系起来,由此形成基本人格的同一性。

艺术家以身体力行的自画带来的体验感来探索与感知自我之后,自画像在镜像中的照映出的拉康的“镜像”理论的主体认知过程,以及道、佛中镜面所指向的虚空、无限、变换,则让自画像呈现出更多层次的意味。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死亡与时间”



^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幻灯00:00:29:99史金淞个展》展览现场

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举办的“幻灯00:00:29:59史金淞个展”,史金淞用36年来构成自身生活与工作的“图像背景”的幻灯片剪辑成一系列短片,观众半躺在观影沙发上,即可看到悬在空中的幻灯投影,一系列图片不停地掠过眼前。艺术家展示了图像如何构成自我的意识以及生命的背景。史金淞第一次知道“图式背景”的概念也在“文献中心”,此次的展览也有回望与记忆的意味。

现代观念认为“记忆”塑造了人作为主体的生命体验,不同的“记忆”就是主体生成的过程。但是按照柏拉图的观念,美早已存在于人的心里,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先天存在。在《斐多篇》中,柏拉图将灵魂不灭说与回忆说结合起来,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灵魂就已经存在了理念、美的概念,当灵魂和肉体结合出生之时由于肉体的玷污,导致人忘却了。只有通过某些刺激,例如美好的人体、美丽的花朵等具体事物,便可唤起不朽灵魂“回忆”起被掩盖的绝对而完全的关于美的理念。史金淞作品中那些幻灯片提出的一个问题是,艺术与美的感知是一种后天的习得,还是一次对先天记忆的唤起。

史金淞听说人在临终前,脑海会在30秒里重现一生重要的场景,因此这个作品也是艺术家对于时间与死亡的凝视。死亡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禅宗说凡人的死亡犹如“生龟脱壳”,因为未开悟因而感到死亡之痛苦可怖。晚年美第奇不知道是否也感知到死亡的恐惧,他经常闭目静坐,家人问其何故,美第奇说自己在“练习死亡”。不知道美第奇闭目时,眼前是否也闪现过一生的重要片段。海德格尔用了一个生动的词,死亡“悬临”(Bevorstand)在每个人的头上,随时可能降临。清楚地意识到死亡的悬临,就是看到死亡将会让人彻底坠入虚无。但是对死亡的直视,也可能表达另一种观念,既死亡并不是一切的终结与崩塌,可能是另一个形式的开始。“幻灯”中那些不断循环播放的图像,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在没有方向性的时间里,无所谓历史与现实。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幻灯00:00:29:99史金淞个展》展览现场

人们对时间结构的感知具有循环性与方向性,在传统语境中,时间更多被理解为春夏秋冬、播种收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为社会文化与生产方式的变迁缓慢,古人认为过去与未来在结构上是相同的。到了工业革命之后,现代高度分化的社会里,时间的体验逐渐被认知为单向线性向前的,过去与未来被清晰划分,单向的时间走向历史的终结,一去不复返。时间结构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支配力量,所有的团体活动、社会生产、市场行为都以安排好的时间规制为标准,当代社会中具有稳定性、有序性、控制性的“时间”成为一切齿轮高效运转的基础。

人类凭借记忆来感受时间的方向,我们能记起过去的事情而“记不起”未来发生的事情,所以在心理层面,我们的时间是有方向性的。人们把过去经历过的感受按先后顺序排列,以此构成感知的时间,这是心理学时间。这是感性、主观的时间尺度。奥古斯丁认为时间是人的心灵活动与知觉延绵的状态,人体验到的某一心理状态的持续过程就是人所能感知到的时间的量度。康德也认为时间是人的主观心理体验,时间是人的内在感性形式。一如“幻灯”中那些被史金淞重新编辑的图像,以不同的节奏、顺序来传达着艺术家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

对于物理学家来说,他们试图找到一个不以人类意志而转移的时间标准。这个时间尺度也是有方向性的,由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决定了方向,因为世界总是朝向熵增(混乱无序)的方向发展,这是热力学时间箭头——但是史金淞编辑的背景图像中没有时间的方向,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来编辑图片的顺序与时间长短,就像人的记忆其实都是被编辑过的一样,并不是真实的“历史再现”。在作品“幻灯”那些不停闪烁的图像中,时间被“浓缩”与“折叠”,时间不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的,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是思想活动的集结。

对许多当代人而言,死亡不再是一种关于彼岸幻想的文化动力,更为当代的文化动力在于此岸的无限性。罗萨将其归类为:永恒的应许。“我们不会再去期待死后会有个’极乐世界’,而是宁愿坚持在此世的诸多可能性当中,尽可能实现各种选择。去体验人生各种复杂的高低起伏,已是现代人的主要抱负了。”史金淞剪辑了一系列的“30秒”视频,每个视频中的图片顺序与时长都不一样,有限的图片有了无限的组合,对于期待此生的“幸福期许”的当代人来说,也许可以在其中感知到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芷美空间的“生命哲学”



^


作为“美食剧场”项目的开幕展,史金淞在艺术空间的7个厅内用湖北食物材料以及荆楚文化元素为底色,再融合舞蹈、讲座、研讨等相关文化元素,构建了一个关于食物与艺术的“剧场”。

展览线犹如传统“游园”,参与者移形换影,心随景动,从稻米文化到酒文化之升华,从氤氲烟雾中的荆楚渔家到腊肉实验室,从生物科学工程的展示再到舞台上的食物演义···在窥探食物历史与荆楚精神之外,艺术家也尝试在展览中探讨当健康生命成为时代关键词的此刻,如何通过食物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物学科技日渐与艺术产生关联的时候,如何融合两者的语言; 当文化与自然动态对峙时,如何通过重塑食物的生产与消费关系,酝酿一个艺术化的食物生态场域。

“食物现场”展览与武汉美术馆、美术文献中心的两个展览一起贯穿着艺术家对于生命哲学的探索与表达。

首先,整个“食物现场”的展览可以被视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物,展览有着众多的食物文化与荆楚文化的元素,以及包括舞蹈、讲座、研讨、农场机构的联动、网红活动等等,这些元素不停地增加,不停地吸收着来自观众、表演者、项目参与者的能量,不停地营造着各种角色在其间的关系,仿佛一个不停生长、具有生物性的有机体。

其次,艺术家把云集于展览空间内的各种动植物放在生命哲学下重新审视。

人通过吃来感知世界的味道,食物成为人的一部分,食物文化也塑造着人。在不久之前,消费主义、人类中心主义,都是人们面对食物的常见方式。当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后,如何通过食物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迫切的问题,人如何对待食物,就是如何对待自然,也意味着人如何存在于世界上。

公共卫生事件让每个人都付出了代价,以前是人向世界不停地索取,现在轮到世界向每个人索取莎翁《威尼斯商人》里的那“一磅肉”,这无法回避的“一磅肉”痛苦而坚决,这是失序的世界向每个人收取的违约金。阿伦特在谈到“恶的 平庸性”的时候,谈到一种超乎寻常的浅薄,不是愚蠢,而是匪夷所思地失去了思考能力,这种平庸性,实质上是一种无思状态(thoughtlessness),缺乏思考的状态。不是说对旧有食物文化的全盘接受就是平庸之恶,而是放弃思考,丧失思考能力的这种状态,在今天是值得警惕的,特别是在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摆脱无思状态。当我们去掉人类中心主义,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食物现场”的元素,会有不同的观感。


 

芷美空间 “美食剧场”——史金淞作品《食物现场》展览现场

芷美空间 “美食剧场”——史金淞作品《食物现场》展览现场






 

芷美空间 “美食剧场”——史金淞作品《食物现场》展览现场
 
 
 
 

芷美空间 “美食剧场”——史金淞作品《食物现场》展览现场
 
 
 
 

芷美空间 “美食剧场”——史金淞作品《食物现场》展览现场
   
   
   
   

芷美空间 “美食剧场”——史金淞作品《食物现场》展览现场
   
   
   
   

芷美空间 “美食剧场”——史金淞作品《食物现场》展览现场
     
     
     
     

芷美空间 “美食剧场”——史金淞作品《食物现场》展览现场
     
     
     
     

芷美空间 “美食剧场”——史金淞作品《食物现场》展览现场

芷美空间 “美食剧场”——史金淞作品《食物现场》展览现场

展厅门又由蜂箱堆垒起来的高塔仿佛巴别塔——食物作为一种语言可能搭建巴别塔的最好材料。蜂箱是自然的社会形态,也是天然的剧场。蜂塔下的羊是关于迷途的生命。展厅内被“规训”的稻米是东亚文明的底色,五谷酿造的酒水是酒神精神的升华。厅内的氤氲缭绕的渡船既是鱼米之乡的风光,也是自外于儒家文化的庄子逍遥游精神的外溢。“感官实验室”是科技对味蕾的量化,也是科学在食物进化史上的留痕。腊肉提醒人们,时间是另一种重要的烹饪方式。腌制的辣椒咸菜则是某种地方性格更浓烈、更具色彩的表达。美味真菌的漫长而盛大的生命力,以及神奇的记忆力与感知力则提示着未知世界的广袤。所有材料构成一个“与万物共情,与自然同频”的生命哲学现场。

最后一个厅在悬挂红色舞台帷幕的剧场空间里,湖北当地的夷陵牛作为主角登场。展厅里呈现了牛的三种状态:透明冰柜中雪藏着被屠宰肢解的一整头牛。稻草环绕的巨幅屏幕上展现的是一头悠闲淡定的牛在农场牛舍中安然信步。在可以容纳13名食客的长桌上,则是牛的另一种形态:牛排。

芷美空间 “美食剧场”——史金淞作品《食物现场》展览现场

牛在这里成为多重文化载体,牛作为耕地、运输的重要工具,是人类从部落式的原始文明进化到大规模农耕文明的核心要素,牛是决定人类文明进程的最重要生产工具。从野牛到耕牛是人类对牛的第一次改造,这种改造意味着文明的迭代、进阶。当代人对牛肉品质的改良,则意味着对牛的第二次改造,背后是全球化流通下的标准。肉质更加高标准的新型夷陵牛是人类对自然的“定制”,“雪花牛肉”也是全球化大生产下对生物的另一种规训、另一个标准。在福柯看来,这是一种生命政治,一种全新的、伴随现代性而到来的政治形态,其核心特征就是“生命权力”的使用。这种权力技术对生命及其一举一动进行监视、干预、扶植、优化、评估、调节、矫正。这种针对生命的全方位权力体系, 生命权力不再像以往那样只能“使你死”(死亡威胁),而是通过干预生活形式 来致力于如何“使你活”(扶植生命)。这种权力不但具有压迫性与否定性的力量,例如摧毁、剥夺、限制、阻碍等,而且具有生产性、肯定性的力量,行使着规范化和规则性的“生命管理”职能。福柯所追踪的对生命进行干预、扶植、 优化、监视、评估、调节、矫正的生命权力。以“更好”、“更合理”的借又,现代性的生命政治,有效地将整个社会“标准化”。而生命政治的主要产物,便是为数庞大的顺从的、富有生产力的、训练有素的“驯顺的身体”。


芷美空间 “美食剧场”——史金淞作品《食物现场》展览现场

某种意义上,剧场中的“夷陵牛”是被规训、改造的生命,而另一方面,作为被奉上祭祀台的牺牲品,牛也是被重新定义的生命。对于生命政治的解读,阿甘本强调权力对生命的定义、分群、隔离。阿甘本用祭祀作为例子,由于宗教性的祭祀具有一种特征性的“排除”功能(将某物从人的世界中排除出去),在阿甘本看来,它实际上表征了人类共同体得以创建的一个根本要素。祭祀通过将俗世与神圣分隔开来的方式,不仅确立了政治权威的神话,并且包含了确立政治权威所必需的暴力。这种被阿甘本称之为“祭祀性的神话因子(sacrificial mythogeme)”,并非只是宗教社会的特征,而是包括现代社会在内的所有人类共同体的建基性特征。生命的神圣性既表达了生命对于一个掌控死亡的权力的臣服,也表示着生命无法挽回地暴露在被放弃面前。

芷美空间 “美食剧场”——史金淞作品《食物现场》展览现场

阿甘本的“生命政治”——生命本身被捕获、被征用、被控制或被管理。生命的被政治化,其直接产物就是神圣生命,或者说,赤裸生命。所有“神圣化”的操作(如祭祀),都是最纯粹的生命政治实践。在阿甘本看来,人道主义,就是生命政治的一个典型操作。通过确立起植物、动物、人的生命的等级制,人道主义直接对生命进行分隔性操作,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征用。在阿甘本看来,现代国家里的“公民”(现代主体)结构性地随时会变成赤裸生命,因此,那远比驯顺的身体更悲摧的赤裸生命(如动物般随时可以被杀死与献祭),才是生命政治的典范性的主体。

左为芷美空间 “美食剧场”——史金淞作品《食物现场》项目策划、芷美空间副馆长:吴静,右为艺术家:史金淞

在史金淞的三个展览中,生命哲学至少以三种形态出现,我们既可以看到生命力的澎湃,如酒神精神的充沛表达,荆楚文化作为一个“具有生物性的生命 体”来呈现;也可以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看到各种动植物元素的意义;最后,铁丝人偶、自画像指向的福柯的被控制与驯化的身体,作为祭品与食物的牛被权力所命名、捕获、控制所对应的阿甘本的生命政治等等,则是艺术家对于生命哲学的更深层的探索。

史金淞

1969生于中国湖北当阳 

199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 

1994至今就职于中国湖北省美术院 

现工作生活于武汉和北京

史金淞的艺术实践涉及雕塑、装置、绘画、表演、建筑、影像、戏剧实验、观念设计及制造等多媒体系统,作品从意识的解剖、意识的自觉以及意识的公共性等三个方面,来探索名词意义上的“意识雕塑”和动词意义上的“雕塑意识”,因此他的每件作品均为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意识流断面,并互为关系共同构成一个独立个人的意识成因系统。

史金淞曾应邀在中国美术馆、廉姆布鲁克美术馆、柏林世界文化宫、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国内外众多知名艺术场馆举办展览,并多次参加上海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塞尔维亚双年展等 重要的国际展览。其作品被M+美术馆、格罗宁根美术馆、白兔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余氏美术馆、LVMH 基金会、瑞士银行(UBS)基金会、迪拜王储基金会、太古汇、奥迪、萨奇、 西克收藏等众多美术馆、机构及私人收藏。史金淞荣获国内国际多种奖项及提名。

个展:

2022

《等待一个永远得不到的回答—史金淞个展》 萨凡纳美术馆 美国 萨凡纳 

《美食剧场首演-食物现场》 芷美空间 中国 武汉 

《武汉2022-史金淞个展》武汉美术馆 中国 武汉 

《幻灯-史金淞个展》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中国 武汉 

《松风》33当代艺术中心 中国 广州
2021
《世盖/SKY》昊美术馆 中国 上海
2019
《灰度2012-2019》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 中国 武汉
《史金淞个展 ·安卓画廊 ·2019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中国 香港 2018
《万壑松风:史金淞个展——第三种复制》白盒子艺术馆 中国 北京 

《史金淞个展》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中国 武汉 

《说吧,灰色——史金淞个展》艺琅国际 中国 北京

《一切坚固的烟消云散了:史金淞台北个展》安卓画廊 台北 中国
2016
《史金淞——个人设计博》台北当代艺术馆 中国 台北
《史金淞——个人设计博》空间站 中国 北京
2015
《淞艺博第六站:免费下载》 凱尚画廊 美国 纽约
2014
《画材老板的花园 》凤凰艺都上海红坊空间 中国 上海
《说来你都不信-史金淞 / 项云双个展》 世界画廊 中国 香港
2013
《仪式结束,你们离开吧》菲籽画廊 比利时 布鲁塞尔 

《不可预知的戏剧现场-第二幕:再生产 & 第三幕:硬道理 & 结局:并非结局》忠泰生活 开发艺术基金会 中国 台北
《灰度.武汉灰》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 中国 香港
《内在花园》艺术迪拜 迪拜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012
《不可预知的戏剧现场-楔子:微考据 & 第一幕:零暴动》 忠泰生活开发艺术基金会 中国 台北
《游园》安卓艺术中心 中国 台北
2011
《过去》今日美术馆 中国 北京
2010
《蚕室》soma美术馆 韩国 首尔
2009
《卸甲山》空间站 中国 北京
《“华山”计划.设计课》上海四大空间 中国 上海
《戏剧·桃花散》史金淞工作室 中国 北京 

《拍碎王建国头骨的板砖》西班牙国际艺术博览会 西班牙 马德里
2008
《华山计划》梯空间 中国 北京
《琰:史金淞新作展》站台中国 中国 北京
《哪吒2008-婴幼儿用品》前波画廊 美国 纽约
《自定义》玛蕊勒画廊 意大利 米兰
2007
《史金淞“蓝图”-龙威英才国际学校一年级一班·春游》玛蕊勒画廊 中国 北京 

《设计2007-圣诞快乐》Avanthay Contemporary 瑞士 苏黎士
2006
《哈克龙-2007哈克龙产品新闻发布会》 站台中国 中国 北京
《哪吒婴儿用品》前波画廊 美国 纽约
策划:
2015 

《淞艺博第八站:“我的馆!”》威尼斯双年展原肯尼亚国家馆 意大利 威尼斯

2014 

《淞艺博 一个人的博览会》 纽约军械库艺博会中刘品毓的左胸胸牌 美国 纽约 2013 

《Why not!首届拍卖双年展》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中国 上海

Shi Jinsong

1969 Born in Dangyang County / Hubei Province / China
1994 Graduated from the sculpture department of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 China Since 1994 worked in Hubei Provincial Academy of Fine Arts / China
Currently working and living in Beijing and Wuhan / China

Shi Jinsong’s artistic practice involves sculpture, installation, painting, performance, architecture, image, drama experiment, conceptu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and other multimedia systems. His works explore "consciousness sculpture" in the noun sense and "sculpture consciousness" in the verb sens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anatomy of consciousness, the awakening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publicity of consciousness. Therefore, each of his works is a cross-section of consciousness flow from different angl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hich related to each other to form an independent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system.
Shi Jinsong has been invited to hold exhibitions in many domestic and foreign well-known art pavilions including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WilliamBrook Museum, HKW and Centre Pompidou, he has attended Shanghai Biennale, Venice Biennale Exhibition, Serbia biennale and many other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for many times. His works have been collected by M+ Museum, Groningen Museum, White Rabbit Gallery, Today Art Museum, Yuz Museum, LVMH Foundation, United Bank of Switzerland (UBS) Foundation, The Crown Prince of Dubai Foundation, Taikoo Hui Group, Audi, Saatchi, SICK and plenty of other museums, institutions and private collectors. Shi Jinsong has won numerous awards and nominations at home and aboard.

Solo Exhibitions
2022
“WAITING FOR A RESPONSE WHICH WE MIGHT NEVER GET-Shi Jinsong Solo Exhibition ” / SCAD Museum of Art / Savannah / USA
“Food Theater First Show : THE FOOD SCENE” / ZHI ART SPACE / Wuhan / China “Wuhan 2022” Shi Jinsong Solo Exhibition / Wuhan Art Museum / Wuhan / China
“Slide Show: Shi Jinsong Solo Exhibition” / Fine Arts Literature Art Center / Wuhan / China WIND OF PINES SHI JINSONG’S SOLO EXHIBITION / 33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 Guangzhou / China
2021SKY / HOW Art Museum / Shanghai / China
2019Shi Jinsong individual Exhibition - Shades of Gray 

2012-2019 / Art Museum of Hubei Provincial Academy of Fine Arts Art Museum / Wuhan / China
SHI JINSONG SOLO EXHIBITION-Mind Set Art Center -Art Basel HK 2019 / 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Hong Kong / China
2018 WIND IN PINES AMONG A MYRIAD VALLEYS: Shi Jinsong - THIRD REPRODUCTION / WHITEBOX ART CENTER / Beijing / China
SHI JINSONG SOLO EXHIBITION/ Fine Arts Literature Art Center / Wuhan / China Speak Up, Gray , Shi Jinsong’s Solo Exhibition / X Gallery / Beijing / China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 Mind Set Art Center / Taipei / China
2016 Shi Jinsong - A Personal Design Show / MOCA Taipei / Taipei / China Shi Jinsong - A Personal Design Show / Space Station / Beijing / China
2015 Shi Jinsong’s Art Fair sixth stop: Free Download / Klein Sun Gallery / New York / USA
2014 Art Materials Company Owner’s Garden / Phoenix Art Center Shanghai / Shanghai / China You won’t believe it / Galerie du Monde / Hong Kong / China
2013 Ite, Missa est / FEIZI Gallery / Brussels / Belgium
Scenes from an Unpredictable Theatre - Scene II: Re-Production & Scene III: Absolute Principle & Ending: Not the End / JUT Art Foundation / Taipei / China
Shades of Gray – Wuhan Gray / Fine Arts Literature Art Center - Art Basel HK / Hong Kong / China
Inner Garden / Art Dubai / Dubai /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2012 Scenes from an Unpredictable Theatre - Prologue: Archaeology of the Trivial & Scene I: Zero Insurrection / JUT Art Foundation / Taipei / China
Garden Wanderings / Mind Set Art Center / Taipei / China
2011 Penetrate / Today Art Museum / Beijing / China
2010 Jamsil / Soma Museum / Seoul / Korea
2009 Take Off the Armor's Mountain / Space Station / Beijing / China
Huashan Plan. Design Class / Shanghai / China
Drama·Peach Blossom Prose / Shi Jinsong Studio / Beijing / China
A Brick Which Crushed Wang Jianguo’s Head Bone / ARCO Madrid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Fair / Madrid / Spain
2008 Huashan Plan / T space / Beijing / China
Fire His Breath Jade His Bones: New Work by Shi Jinsong / Platform China / Beijing / China Ne Zha 2008: A Child’s Boutique / Chambers Fine Art / New York / USA
Customize / Marella Gallery / Milan / Italy
2007 Shi Jinsong “BLUE PRINT” - Long Wei International Elite School - First Grade First Class · Spring Picnic / Marella Gallery Beijing / Beijing / China
Design 2007-Merry Christmas / Avanthay Contemporary / Zurich / Swiss
2006 Halong-Kellong-2007 Halong-Kellong’s Product Launch Party / Platform China / Beijing / China Na Zha - Baby Boutique / Chambers Fine Art / New York / USA

Curated Exhibition
2015 Song Art Exposition “My Pavilion!” / Kenya in Venice Biennale Exhibition / Venice / Italy
2014 Song Art Exposition - a person's Exposition / Liu Pinyu’s left chest card at the Armory Show in New York / New York / America
2013 Auction Biennale Why not! / Shanghai World Expo Museum / Shanghai / Chin




左为艺术家:史金淞,右为艺术评论:廖廖

廖廖

 

策展人、艺术评论人、文化专栏作家、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博士班学术讲座讲师、新星星艺术奖评审、纪录片制片人。主要展览与作品:巴黎“中法情色艺术联展”、台北展览“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北京“第三种复制:史金淞个展”、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网易杯”全球数字与雕塑大赛。曾任《读者》、《凤凰文化频道》、《中国青年》等媒体的文化专栏作家。在《艺术品投资》、《艺术市场》、《雅昌艺术》、《艺术客》、《财富堂ART》···等媒体撰写艺术评论。出版书籍:文化评论《洞见》。纪录片:《书的继承者》(The Metamorphosis Of Book) 制片人。

Liao Liao

Curator, art critic, cultural columnist, lecturer of doctoral program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the arts, judge of New Star Art Award and documentary producer.  main exhibitions and works:  Paris "Sino French erotic art joint exhibition", taipei exhibition "everything solid has disappeared", Beijing "the third reproduction: Shi Jinsong solo exhibition", Longli International New Media Art Festival, "Netease Cup" global digital and sculpture competition.  once served as a cultural columnist for readers, Phoenix Culture Channel, China Youth and other media. Write art reviews in the media such as art investment, art market, Yachang art, art guest, fortune Hall art, etc.  published book: cultural review insight.  producer of documentary: the inheritance of book.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u Laboratory”(ID:du_laboratory)。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