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细草微风
最后放一张在共有性书中,塚本所列出的表格,其中大概的涉及到各个可能对于“共有性”的概念和形成产生启发的东西。我相信对于从事或者学习建筑专业的来说这些书的名字可能大都不陌生,但要是说都看过那也——挺不容易的,塚本在书中为每一本书都写了500字左右的书评或者说观点陈述,并且通过对于城市这条线索稍微串联了一下,不得不佩服有自己的一个认知构架的人(也佩服有时间看这么多书的人,笔者自己看书一般都是晦涩一点的和轻松一点的1:1的阅读量,不知道塚本是在什么环境下看完这些书的。)
其实顺着历史这条线索,在二十世纪7080年代,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心理学的进步(个人主义的两块基石),人们从思想方面开始有了一点转变,比如对于过去这些比较强调集体和奉献的价值观就不那么热忱了,或者说看到了更多地方正在发生的事情——不在愿意扮演自己过去的角色。这个时候就会有像是安兰德这样的作家写书,像是《源泉》之类的,去鼓吹个体价值,当然《源泉》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其他,额,非常激进的观点 大家见仁见智 这里就不展开了,(如果有兴趣建议直接跳到这本书的最后,洛克在法庭上的演讲)。
之后就是把个体推到一个非常高的地位的环境,而在话语权的另一边集体、合作和共存就被冷落了。但是在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里,诸如共同体和“共享”的设计又变得有热度起来,其实塚本所讨论的有点像是一个社会最底层的细胞群体,在大陆,过去可能是士绅和宗族,现在可能是各个社区团体和以菜市场为中心的补给区块,在美国就可能是各个基督教教区宗派和各种族裔的聚集区,但是塚本又强调一种非常随意的,或者说是自律的状态,他似乎不希望有一种约束,不管是来源于组织还是公共的压迫。
不久前群岛也组织了一次关于共有性的讲座讨论,邀请了国内许多老师,有兴趣也可以去b站的搜索一下,还是非常值得一听的。
附:
启发性言论 |
年份 |
出处 |
人民的艺术 |
1879 |
威廉·莫里斯《人民的艺术》 |
广场的形式 |
1889 |
卡米洛·西特《城市建设艺术》 |
历史的意识 |
1919 |
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 |
孩子与城市 |
1978 |
阿尔多·凡·艾克“游戏场” |
建筑深层的事物 |
1948 |
约翰·伍重《建筑深层的事物》 |
栖居 |
1951 |
马丁·海德格尔 演讲《筑·居·思》 |
显现空间 |
1958 |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 |
游戏的形式 |
1958 |
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 |
中间状态 |
1958 |
阿尔多·凡·艾克“儿童之家 |
空中城市 |
1959 |
尤纳·弗莱德曼“巴黎·空中城市” |
时间和时机 |
1960 |
塞德里克·普莱斯“游乐宫” |
大地 |
1960 |
川添登《建筑的灭亡》 |
城市的多样性 |
1961 |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类型 |
1966 |
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 |
复杂的总体 |
1966 |
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
连带性 |
1967 |
艾莉森与彼得·史密森《城市构建》 |
游戏的中心 |
1968 |
亨利·列斐伏尔《进入都市的权利》 |
门槛 |
1968 |
赫曼·赫兹伯格“阿珀尔多伦管理中心”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 |
人的街道 |
1969 |
伯纳德·鲁道夫斯基《人的街道》 |
编舞 |
1969 |
劳伦斯·哈普林《城市环境的演绎—装置与肌理》 |
实存空间 |
1971 |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实存·空间·建筑》 |
共同性 |
1971 |
路易斯·康《房间、街道、人的协议》 |
共同体 |
1973 |
神代雄一郎《共同体的崩塌—建筑师能做什么》 |
集体创造性 |
1978 |
劳伦斯·哈普林《过程:建筑(第4期)》 |
街道 |
1973 |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 |
风景 |
1979 |
吕西安·克罗尔《构件—建筑是否需要工业化?》 |
后卫主义 |
1983 |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抵抗建筑学的六要点》 |
室外空间的活动 |
1987 |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 |
整体性 |
1987 |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城市设计新理论》 |
城市的故事 |
1999 |
弗朗西斯·爱丽丝《宪法广场上时间的流逝》 |
滑板 |
2001 |
伊恩·博登《滑板、空间、城市—身体与建筑》 |
脆弱性 |
2007 |
篠原雅武《公共空间的政治理论》 |
共同化 |
2012 |
戴维,哈维《叛逆的城市:从城市权利到城市革命》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手记”(ID:DongXiXiaoYuanStudi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