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评论专栏』是 Du laboratory 推出的长期推送单元。不定期推送艺术领域评论文,展评,主题讨论,人物小传等。
----------------------------------------
文:林梓
评论任莉莉的作品《落日如灼伤》
观者置身一个完全黑暗的空间内,耳边响起细碎的流水声。这是个封闭的空间,窄小并且不规律,观者需要用双手在黑暗中摸索,寻得它的边缘,才能缓步前进,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甚至令人感到恐惧,幸而流水声产生了友好的氛围,才让这种未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怖感维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在这个过程中,视觉的功能被彻底地剥夺了,身体依靠双手伸展对墙面的碰触才获得了前进的依据——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触感活跃起来,意识与触感之间的通道e被激活了。
掀开黑暗通道的最后一块幕帘,一件铜黄色的作品在窗外的光线下散发出优雅的气质,如同一座小巧的纪念碑,矗立在空间中。在黑暗中被悬置的视觉马上被调动起来,作品表面闪耀的光芒柔和而坚定。金属表面的弯曲携带令人愉悦的节奏感,顺滑的曲面为光线打开了一个平台,极其细腻地展现出紫铜板柔韧的延展性所创造出了肌理对自然光的吸收与反射。在铜黄色柔暖的主色调之下,局部的金属因为弯曲反射出高光,在另外一些局部,紫红色的光斑不时闪现,让人感到友好而神秘。
走近后细致观察,这些紫红色的局部相对集中地出现在作品靠近自然光的一侧,它们非常美妙。根据工作人员讲解,这些紫红色的局部并非在材料之外额外附着的颜色,而是艺术家使用局部的高温烧制而成。这些局部可能承受了比作品表面更高的温度,所以发生了新的物理变化。紫红色本身并非附着金属之上,而是深入到金属的纹理之中,在光泽出现的那层表面之下——这便是作品题目中所提到的“灼伤”。但相比人皮肤上的灼伤,作品表面的印记非常美好。这钟“灼伤”中携带了些许的骄傲与温暖,似乎即便是伤痛,这伤痛中却饱含了一丝满足与甜蜜。
金属表面布满了敲打的痕迹,这些痕迹让原本光滑的铜板形成了坑坑洼洼的纹理,在一米左右的距离观看,这些纹理极好地模仿了人皮肤的质感。但观者的注意力会更多地被作品的造型吸引,因为这如蝉翼般轻薄弯曲的两片金属所展现出的形态上的特性,似乎暗合了之前观者在黑暗之中感受到的某种与触觉有关的知觉——当观者勉强将头深入到两片金属之间的空间时,会轻易地联想到自己的手轻轻触碰那些优雅曲面时的知觉。是的,金属在边缘处,在末梢处和某个黄金比例下的切线处被弯曲的状态呈现出来完美的优雅。这些曲面非常的自然并且自信——这种完美的特质似乎只有在平静的海水以及被夏日傍晚的微风吹动的丝巾或者发梢中才能找到。作为一个雕塑作品,这些边缘与末梢的曲面同时也兼顾了作品力学层面的考量。两片弯曲的紫铜板只在其中一个边缘处被两根螺栓链接在一起,其余接触地面的部分中,不再需要任何额外的结构来支撑它自身的站立。
在距离作品主体一米多远的地面上,摆放着一支大理石材质的足模型。“足”的大拇指有些滑稽地翘起,一跟细细的金属丝线缠绕着这跟翘起的大拇指,然后以一个曲度的线条插入了紫铜板之中,并出现在了两片金属中间的空间里。在这条金属丝线的另一端,一跟鸟类的翎羽如一柄匕首,插入了这个微妙的中间空间。翎羽的一层是与铜板颜色一致的黄铜色,而另一侧显示出从紫色到白色的渐变。这其中透露出的某种不易觉察的暴力姿态中却裹挟了一种精巧的克制与温柔,以及这种姿态同样贯穿于整个作品在生成和制作中所经历的锻造,敲打,以及弯曲之后所展现出的那种气息。一种对于完美之物的崇拜不可抑制地占据了我的脑海——它沉重而轻盈,神秘却通透,粗粝而柔滑,优雅却残忍。
就一个雕塑作品而言,任莉莉的作品《落日如灼伤》(2022)从雕塑最古典的路径入手,聚焦于材料本身所能提供的塑性特质,并巧妙地在塑性的同时解决了物质和结构中关于承重和站立的问题。这件作品没有使用任何来自文化符号体系之中的形象,也没有走到极简-观念的路径之上,而是尽可能地,以一种现代主义的趣味,挖掘材料本身对于调动感官和知觉的可能。如Stella Sideli所言,“……一种所有感官共有的感觉,在所有的感官之间形成一种联系、桥梁和通道;一种普遍、相互联系的、集体共享的平原”。一种语言无法囊括的来自私人层面的微妙感受在这件作品中被确定下来,并被转译为一种公共属性的感受。我们来自皮肤的,与触觉有关的那些快感与痛感不再变得可耻或者可爱——而是,它们在这件作品身上被“圣化”成了一种骄傲的东西,一种荣耀之物,一种自由之物。
艺术硕士 Master of Fine Arts: 艺术批评及写作 Art Writing (Art Criticism and Writing) (With Thesis) 阿卡迪亚大学 Acadia University, 沃夫威尔, 新苏格兰省, 加拿大 2004 年 9 月—2010 年 5 月 文学双学位学士,心理学及艺术史 Bachelor of Arts Double Majored Psychology and Art History
工作经历:
Metropolitan Art Gallery Association (MAGA)纽约;执行董事 2019 年—至今
• 创立并担任美国纽约州注册非营利组织的董事会成员,用以策展和社群的方式来促进中美艺术文 化交流项目的落地和实施。在 2019 年至 2020 年,我以 MAGA 为主体在纽约主办了 12 场展览活 动。
• MAGA 在 2020 年作为主办方在北京组织展览“疫情下的观看之道”,“羽毛的语言——线条与色 彩的语言学重塑:谭尚勤油画展”,“共创未来——UN75 联合国 75 周年艺术创意展”。
前波画廊 Chambers Fine Art, 纽约;执行助理 2016 年 5 月—2018 年 10 月
• 针对画廊的展览撰写媒体新闻稿和展评,并为制作图册撰写/翻译资料; 全面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现 状及艺术家情况;针对作品展开研究,支持经理的销售工作;帮助策展人布置展示空间;了解画 廊临时灯光的安装;了解如何拆装作品
否画廊 Fou Gallery, 纽约;评论-撰稿人 2016 年 9 月—2017 年 7 月
• 针对画廊的展览撰写媒体新闻稿和中短篇展评。(部分展评发表于《典藏》杂志)
常青画廊 Galleria Continua,北京;画廊助理 2017 年 7 月—2017 年 12 月
• 画廊日常运营需要撰写的文章,翻译,艺术家资料整理。
• 在“动物寓言集”项目中担任项目策划,协调,和布展,解说等诸多环节的工作。
艺术论坛 Artforum;艺术界 LEAP;典藏;艺术与设计;Degree Critical;北京/纽约; 批评写作者/自由撰
稿人2016年7月—至今
• 在《艺术论坛》500 字版块发表过若干篇中文展评
• 为《典藏》杂志撰写多篇北京及纽约的展览批评。可与其编辑部联系了解更多信息
• 《艺术与设计》杂志特约专栏撰稿人,一年来在《三边联谈.艺术》版块撰写多篇摄影批评文章。 可与其编辑部联系了解更多信息
• 为《Degree Critical》杂志撰写两篇英文展评 中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北京;策展人助理 2014 年 2 月—2015 年 9 月
• 协助策展人柳纯风联络相关事宜;为制作图录整理信息,并参与撰写,编辑,摄影等环节。撰写 新闻稿。可与郭女士联系了解更多信息
• 为柳女士参与的釜山双年展撰写前言并翻译 研究方向:
《一个崛起的图像语言媒介 - 关于 Emoji 的本质及其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图像语言》
2017年1月—2017年4月 《德勒兹理论体系在艺术批评语境中的应用》
2017年1月—2017年7月 相关技能及语言:
策展案例:
• “VPN——与边界的相对位置关系”,纽约,否画廊
• “Turbo Turbot”,纽约,7Labo
• “黑盒子中的光”,纽约,Novado Gallery
2018.3. 2018.5. 2018.7.
• “Vision Machine”,纽约,7Labo
• “Fancy Blue Stroke”,纽约,Crossing Art Gallery
• “Pink Rendezvous”,纽约,Pin Gallery
• “Good As Gold”,纽约,Novado Gallery
• “When Black Swallows Red”, 纽约,La Mama Galleria
• “疫情下的观看之道”,北京,Yonghegong One Center
2018.8. 2019.3. 2019.4. 2019.5.
2019.7. 2020.8.
• “羽毛的语言——线条与色彩的语言学重塑:谭尚勤油画展”,北京,繁星艺术中心 2020.12.
• “共创未来——UN75 联合国 75 周年艺术创意展”,北京,远策中心 2020.10.-12.
• “UN75 庆祝联合国成立 75 周年国际艺术创意展”,北京,UCCA 当代艺术中心 2020.12.
• “ICAE 国际儿童画展中国巡展,暨庆祝联合国成立 75 周年 UN75 国际创意展”,北京,国家会议中
心 2021.1.31-2.9.
• “万重山——中国水墨年鉴展”,北京,安美术馆 2022.3-5.30.
语言: 英语(在加拿大生活 7 年,美国 5 年),中文(母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u Laboratory”(ID:du_laboratory)。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