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建筑氛围》——建筑中的知觉整体性

读《建筑氛围》——建筑中的知觉整体性

书籍推荐 | 案例分析 | 拆书稿 | 杂谈 | 网课


东西小院工作室:探讨有温度的建筑学


前言

《建筑氛围》是卒姆托2003年6月1日在德国“经由大地之路”文艺音乐节上发表的演说。原定的演说题目为《氛围·建筑环境·周围的物品》,当时的演说作为是“诗意景观”活动的一部分在温德令豪森城堡举行,正好探究了场所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图源:网络
在了解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大致了解下作者。
彼得·卒姆托
(德語:Peter Zumthor,1943年4月26日-)
瑞士建筑师,2009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在当下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建筑师当中,卒姆托是另辟蹊径的一位,他40年来一直在瑞士的一个偏远村庄中工作,远离国际建筑界的喧嚣。他作品尺度都不大,但是每一栋建筑物都对于基地和整体的计划有很周详考量,去反应出不同的感受,每一个作品都反应出人对于建筑物基本元素:位置、材料、空间和光线的感觉。
普利兹克奖陪审团称他的建筑谦逊而有力量,用诗意的方式,回应着环境中层叠的文化印记。
关于《建筑氛围》
本书的内容其实源自卒姆托向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
当一个空间打动我们时,到底是什么打动了我们?
我们有没有可能在自己的设计中复刻这份感动?
卒姆托给出的一个答案是:氛围
那么什么是氛围呢?
“是一切。是事物本身、人群、空气、喧嚣、声响、颜色、材质、纹理,还有形式。” 


“是我的心情,我的感受,还有当我坐在那里时使我满足的期待感。”
下面,我们就根据书中所述,进一步来看看他向我们展示的关于他对于如何制造“氛围”的一些方法和注意要点,这部分一共有十二个方面。
01 
建筑本体
The Body of Architecture
“一件建筑作品中的实质所在,它的框架。”
“本体!不是关于本体的想法,而是本体自身,可以触动我的本体。”
卒姆托认为建筑的本体是能给人留下一种感官印象,他觉得这是建筑中最先最大的奥秘,这是汇集了世间各种东西、各种材质、并把他们结合起来创造的一个空间。

矿区咖啡厅——极简风博物馆 图源:网络
02 
材料兼容性
Material Compatibility
“依照材料的不同种类和重量,各种材料间有一种相近性临界点。在一座建筑中可以作不同材料的组合,而可以肯定的是,你会发现有些材料相差太远,以至于不能起反应;另一方面,有些材料放在一起太接近,因而会毁掉这些材料。这意味着,在一座建筑里把东西组合为一体,是需要做很多工作的.....”
在卒姆托眼里,作为建筑师,作为一个营造大匠,必须要在材料的外观和重量方面有非凡的感觉。材料的相互作用,是会让材料展示出各自的光芒,因此材料的组合就会带来一些独特的东西,并且材料是无穷无尽的。



克劳斯兄弟教堂——把木头烧掉 图源:网络
03 
空间的声音 
The Sound of a Space
“我认为每一座建筑都会发出某种音调。.....但只有当你进入一个隔声的空间时,你才是真正地感受到那里确实有些什么东西。它很可爱。........由其比例关系和材料而发出的声音。”
我曾经也尝试过,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场景收集不同的声音,然后会发现,每个空间都有不一样的特点,我想这算是一个空间容易被忽略的一些感官体验,作者在书中也提到,当我们在一个安静的房间中,并想象它们处在自身的沉静中,可以去感受由其比例和材料而发出的声音。

图源:书中插图
04 
空间的温度 
The Temperature of a Space
“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对于创造氛围至关重要。例如温度。我相信每座建筑都有特定的温度。”
“温度在这里的意思是物理上的,但也可认为是心理上的。它存在于我所看见、所感受、所触及(哪怕是用我的脚)的东西中。”
关于空间的温度,我认为这段的描述有点抽象,作者在书中以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瑞士馆为例,以木头作为空间的主要材料,以至于空间会产生不一样的空间感受。


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瑞士馆 图源:网络
05 
周围的物品 
Surrounding Objects
“家的感觉”(a sense of home)
每个空间都少不了人的参与,作者的在书中的观点是,建筑的所定职责,也许就是一个容器,不同的人在这个空间中的使用,摆放,也是这个空间的一部分。

图源:网络
06 
镇静与诱导之间 
Between Composureand Seduction
“人们常说,建筑是一门空间的艺术。但是建筑也是一门时间的艺术。我对此的经验并非局限于一刹那一瞬间。”
“这些是你们会进入的空间,并且你们开始感觉到能呆得住——你们不仅是路过。我会驻足那里,或许还会逗留片刻,但接下来,拐角处有什么东西会吸引我——是光线洒落下来的方式,落在这儿,落在哪儿,而我就这样漫步——而我要说,我发现了欢乐的一种重要源泉。觉得我没有被指来引去,而是可以任意漫步——“漂泊不定”,对吧?这就是一种发现之旅。”
作者在书中以温泉浴场微粒子,他认为对于这个设计最最重要的是引发一种自由移动的感觉,一个漫步的环境,一种心境——更多的是诱导人们,而不是把人们指来指去,但也有诱导的优雅艺术,使人敞开、闲逛、而这正是建筑师有权来决定的。



瓦尔斯温泉浴室 图源:网络
07 
室内外的张力  
Tension between Interior and Exterior
“这是个人和公众、私人圈子和公共圈子竞相展示的场所......那是我居住的地方,那是我给外界展现的建筑门面。”
这个我的理解是,类似在国内我们经常看到政府大楼或者市图书馆,都有很大的楼梯,上去才到里面的空间,这就是一个给人看的门面。

田园礼拜堂 图源:网络
08 
密切程度  
Levels of Intimacy
“它整个是跟亲切度和距离有关。古典建筑师会称其为“尺度(scale)””
“大就是不好,它缺少人的尺度。......还有一样东西跟距离和亲近度有关,跟与我的距离有关,我和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我喜欢这样的想法:为我自己做什么,只为我,为一个人。”
这是卒姆托一直感兴趣的东西,具体来说是一件物品的尺寸,体积,重量感,不同的尺度都会让人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瓦尔斯温泉浴室 图源:网络
09 
光 
Light of Things
“光是什么样子呢?.....光晒落在哪里,怎样洒落。”
“好,那我们把照明放在哪儿——我们怎样照亮这样东西?不,我们从一开始就把它计算在内。所以我钟爱的想法之一是:把建筑物作为一个纯粹的阴暗体块来设计,之后,把光放进来,就像在凿空黑暗一样,仿佛光是渗入的一种新体块。”
光,是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老生常谈的元素,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两个方式,一个是让光渗入,另一个是反射光的方式——从而选择材料。

克劳斯兄弟教堂——光照进教堂里 图源:网络
10 
充当周围环境的建筑
Architecture as Surroundings
“这真的很吸引我:想到建造一座建筑,或一大片建筑综合体,也或许是一小片,而它就变成了它周围环境的一部分。”
打动人,能给人安抚感的,可能往往不是某一个建筑,而是某个角落,某条街道,某个广场,这可能不是单单一个建筑师所作,这是作者所考虑的人性环境(human surroundings)——以及建筑物怎样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The Unterhus Leis Ob Vals  图源:网络
11
结合一致 
Tension between Interior and Exterior
“事物达到自我,发现自我,因为它们实际展现出来什么样,就已经是什么样的东西了。”
“我认为建筑是作为实用艺术(applied art)而达到其最优品质的。而当它达到自我,彼此结合一致时,它就处于最美的状态。这时候一切都相互照应着,并且除非全部破坏,否则不可能去除单独哪个东西。场所、使用、形式、形式反映场所、场所就是场所,而实用反映所有。”
作者认为建筑是一种使用艺术(applied art),而不是自由艺术(free art),是讲求实用的。当元素都达到彼此一致时,才是处于最美的状态,就好比在某一个食物中找到了另一种食物的掺杂存在,但它整体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The Secular Retreat 图源:网络
12
形式美
The beautiful form
“如果形式不能打动我,那我就会回到起点,从头再来。”
作者在书中的最后还提到了形式,他表示相比形式,他更关注的是其他的各种事物,例如:声响,噪声,材质,构造,结构等,通过模型去感受这个一切的结合所呈现出来的形式。


Kolumba Museum  图源:网络
看完这本书,可以感受出,卒姆托是一个讲求实际的建筑师,他大多设计都会从人的感受出发,试图创造出一种统一的氛围。在材料方面,他会尝试寻找各种材料之间兼容的临界点。还包括各种材料在这个场所之间,在光下,所呈现的最终形式,同时,光线,温度,物品,人群的引导等方面在空间中的效果,以及各种空间关系之间的联系。
最后,想引用文章一句我喜欢的话作为结束
“我必须承认:做出别人喜爱的东西,会使我感到非常快乐。”

参考文献

1.维克托·布克利(victor Buchli)【美】.建筑人类学【M】潘曦、李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法】.结构人类学【M】,1958
3.皮埃尔·布迪厄【法】.区分【M】刘晖:商务印书馆,2015





作者:Noemi

招 聘

拆书员(N名)

案例分析((N名)
要求
1.阅读指定书籍以及相关论文、资料撰写拆书稿,主编一对一教你读书写文章
2.无学历要求,上学或工作均可
收获
1.监督自己读书并思考,拒绝无效学习
2.提高自己专业水平
3.看书不愁没资源
要求
1.分析指定案例,根据个人擅长的方面分配任务,多人线上合作
2.在校研究生,学习欲望强
收获
1.学习经典案例,拒绝无效学习
2.提高自己专业水平
3.看书不愁没资源
主编微信
ZRY517517 
 (请备注应聘职位)
想赚钱的勿扰,想借此机会提升自己可以撩我。
欢迎加入QQ学习交流群
群号:984785552

书籍推荐 | 案例分析 | 拆书稿 | 杂谈 | 网课
转载及合作:ZRY51751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手记”(ID:DongXiXiaoYuanStudi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