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新天地设计节六大设计师团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下)

对话新天地设计节六大设计师团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下)



X PARK+微观自然


在上一期推送中,DESIGN SOCIAL与其中三位艺术领域的创作者和从业者(RooMoo Design的张睿、建筑师毛颖和花植艺术家羊头、非筑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颜景波和高舒淇)分别分享了他们作品背后的创意灵感和对数字艺术的看法。对话新天地设计节六大设计师团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上)


今天,DESIGN SOCIAL与参与本次新天地设计节的另外三大设计/艺术团队带着人、生物与植物智能的多元化角度继续与大家探讨和分享。





滑动查看设计团队介绍


在本期推送中,DESIGN SOCIAL邀请到的三个设计团队分别是宇合光年的张耀天、team+加合建筑X OF COURSE的大波与程鹏、PUZZLE LAB的姜斯淇,来与我们分享作品背后的创意灵感和对数字艺术的看法。






为什么选用十二生肖去传达治愈的力量?作品为什么会跟十二生肖有一个特殊的联系?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这个跟我当时创作这个作品的状态,或者可能也有一些刻意性在里面。因为我觉得“蛇神妖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有共识性的一个符号。然后本身12这个数字它本身也是代表一种大的轮回的状态,其中还有一个内核其实跟十二生肖有关系,我觉得它蛮有意思的,所以想把它结合在一起。


去年我也有在提一个叫做万物皆可豆豆眼”的概念。比如说我们把一个空调或者说一个沙发,你只要把它放两个豆豆的眼睛,他就可以“活”过来。还尝试着把十二生肖和这种关联性做一个连接。正好本次我们拿到主办方的微公园这样一个主题,想营造整体轻松的氛围,就想做一个治愈系——十二生肖的形象。





它有其他的可玩性吗?



十二生肖数字藏品

目前它是全部粘合在一起的状态,未来说不定可以把它给拆分开。其实装置的支撑底座因为工艺的原因没有把它表现清楚,其实我们希望它类似从地底像穿破一个次元之间,横穿到现实世界中的状态。未来说不定十二生肖的这几个形象可以把它给拆分开做单独的这种IP






您对人们在面对负面情绪时候,有没有您自己的建议?



KOL @小十六打卡十二生肖线下装置

呆呆萌萌的感觉,我比较喜欢还是回到万物皆可豆豆眼的概念。因为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接触到的都是眼见即所得,这次数字产品我也比较喜欢,其实我们原先这个装置也是想做一些动态的,就是人走过去之后,他能够眨眼睛或者干嘛的,但确实没有办法实现出来。最后不管怎么样,都是希望以最温柔的方式来来对待看待这个世界的






刚才您一直在提到,其实你们创立初期就“万物皆可豆豆眼”,您创立豆豆眼这个符号有什么故事吗?


KOL @崔璨Cecilia打卡十二生肖线下装置


我觉得它背后的逻辑还是想去传达温暖、有趣、对生活充满想象、创意的这种底层逻辑。就像比如说一个茶几。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但在适当地方给他加两个眼睛,他可能就生动起来了,大概是这个含义。








最初是如何想到METAVERSE+NATURE这样的创意理念?


MENA 数字藏品


自然其实就是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既然是微自然,到底什么才是自然?因为传统意义上,我们是把人类之外的山川河流称为大自然,这是狭义的,而广义的角度,世间万物都是大自然。我们不禁在想虚拟世界的自然之物是自然,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与生活的社会环境,它是不是自然?还有我们跟自然的关系是什么?然后大家有时会说人类是万物之主,有时候也会讲,我们是万物一系,如果是万物一系,我们人、大自然与世界要走向何方,这个是我们在思考主题的时候想到的。


既然是一个艺术装置,其实艺术装置背后更重要的我觉得还是激发人的一个思考。所以我们最重要的目的其实就是通过一个这个装置能让人去思考我们和自然的一个关系,包括我们对自然的一个定义。当然我们这个装置因为它是在我们新天地他是在上海的一个特别公共的一个商业空间里面,我们不希望这个东西它非常单调无聊的放在那里,我们还是希望它跟人有非常好的互动,所以说我们给这个装置起名为MENA,它就是METAVERSE+NATURE,虚拟和自然这两个英文单词的前面两个字母。


我们当时就给他设定了三个原则,它要是虚拟、自然且互动,基于这三个原则,我们才开始了后续的设计。首先我们是要虚拟的,所以说我们就不想做一个实际的东西摆在那里,我们就是想呈现一个用全息投影的原理,把虚拟的东西呈现在空间中。主角肯定是自然之物,我们当时其实考虑过很多,比如说像宇宙鱼群鸟等等,后来我们觉得还是选蝴蝶会比较好,因为大家都会非常熟悉,另外他的姿态活动轨迹各方面也看比较自然,另外我们希望我们人跟自然的主角关系互动起来比较好,所以通过人活动的方式进行互动,包括还有特别的一些好玩的方式,呼唤出一些背后的一个大boss,所谓的蝶王和蝶后。






舞动的蝴蝶是如何与人类产生交互的?咱们在设计互动机制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或者阻碍?



KOL @小十六打卡MENA线下装置


其实全息投影它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原理,但是具体操作下去其实我们还是经历了很多次,甚至到现场中间我们才发现了一些之前没有预料过的困难,全息投影其实是最好的方式,地面上它是四面平面影像,然后相对的是用镜像的方式,并且这个主角最好不要有大幅度的移动,它就是很简单的在这个空间中间,这样的话它的三维的效果会特别的真实,然后我们任何一个角度看会更加的真实。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希望蝴蝶是互动的,所以用这种比较静态的方式去做的话也可以。刚才说到的是最佳的一种虚拟三维呈现方式,但是因为跟这种比较想创造的那种蝶群,就是一个蝶群非常好的互动,另外从上往下看也是比较好看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静态的东西,所以说我们放弃了特别真实三维的方式,退了一步它还是三维的,但是它就看上去不是完全的一个三维影像


第二个困难是其实跟投影的原理有关,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我们的斜面是45度投影,这样的话投影起来的话,它的显示效果各方面都会比较好,但是我们从现实测测试来看,那样的一个形体就会非常的不好看,所以我们目前还是定了3.6× 3.6×3.米的这么一个形体。但这样的话我们的倾斜的角度只有63度,现实装上去以后,我们发现的下边的影像有点短,它只是在投影的下边的1/2以下甚至1/3左右的位置才有成像。这样我们人站在那里就会很难受,所以我们第一天装上去以后,测试了以后赶紧临时就加了那个屏幕,让它延伸出来,这样的话可以把影像给抬高,在观众的角度去看就比较自然,但是这增加了成本,对场地有很多的限制,但好处就是它的成像会比较自然。还有一个额外的收获,就是从我们一楼往下看,平面的面积会更大了,其实对人的交互行为更有利。



在代码开发这一块,其实是一个三维蝴蝶的飞舞情况,同时我们在开发时候用到的是体感识别,用体感识别的方式让影像跟人在三维全息的空间里面叠加在一起,然后蝴蝶会吸附在人的手上和身体上,同时它挥舞的时候蝴蝶也会产生一些互动,还有可以召唤蝶王,这些实际上都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此外在设计方面是镂空的,人可以进去,我们当时是空间对话的感觉融入在这个画面,然后可以拍照,拍出来照片和展出期间拍摄的一些短视频可以看到,好像那些观众跟蝴蝶在一起的,完全是沉浸在里面,形成这样的一种亦真亦幻的一种沉浸,这也是一个非常原创的 idea,别的全息投影都没有说可以让观众进去跟里面的这些全息投影物体产生互动的这种方式。






设计这个作品的最初是,是希望能够触发观众什么样的思考?



KOL @崔璨Cecilia打卡MENA线下装置


其实我觉得作为一个装置能触发思考就是非常好的一步,其实如果思考的足够深,那就是更好的一个事情。我们在这个中间,如果观众能想一想什么是自然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那是最好的。



把城市里面丢失的这种自然环境,能够用一种数字化的方式在城市里面把它进行一个复原。那么一开始实际上我们在探讨的时候想过很多不同的方式去呈现,蝴蝶是我们认为现在最让大家能够很容易直白的去感受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展现形式。


在元宇宙的场景下,人跟自然需要重新去整合之间的关系,重新去体验数字时代的城市里面自然环境的一种新设想。






METAVERS元宇宙的诞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你们认为自然与人类之间最好的状态是什么?

首先我是觉得我可以谈一下我自己目前相信的东西,我目前相信的第一点东西其实是一个非常深层的更大的一个规律,其实对整个宇宙来说就是新增的必然和存在的无意义,这其实是一个确实存在的一个东西。因为绝对存在的东西,它其实我们不需要赋予它任何意义,它不需要被考虑。


当然这个是底层的,对日常的我们来说,我们还是要面对日常生活情怀,如何去给我们日常生活富于意义的思考,我们对整个更深层的生活态度,其实是我们跟自然的关系,我希望我们带给人去思考我们跟自然的关系是什么,但是我个人的理解上,我们其实跟自然就是一起的,其实已经无关乎我们看到的绿叶,它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


未来我们将活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现在其实已经有所呈现了,未来更是如此,它不是矛盾的,未来我们就是如此,虚拟世界就是我们未来人类就是生存下去的代偿的必然属性之一,我们要坦然去接纳。



METAVERS只是时代进步产生的一种新的技术呈现的方式,这就跟我们电影出现的时候,大家看到一个火车向你过来的时候会吓一跳,但到现在像电影大家都能够接受这种艺术形式,METAVERSE现在也一样,有人就说这东西很恐惧,它会代替我们现实,我觉得现在是一个问号,也许它永远只是一个时代过程中的一种技术,以后可能会有更好的技术。


那么在现阶段来讲,我们去创建这样的一个数字景观,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好的去接受,我们在未来数字化的时代下,人跟自然之间可能会存在一种中间件。我们还是需要用数字化去模拟,因为人实际上上是一种由各种传感器组成的一种生物算法,只要能够给我们相应的这种刺激,我们实际上就能够感受到自然。希望在技术还没有到那种成熟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去模拟出这种可能性,让大家不要恐惧METAVERSE这种技术的更新迭代,而是有更好的跟它的一种交互与融合








这次植物智能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植觉数字藏品

这个其实是上海疫情期间我们自己的一种思考和觉察,我们都经历了一个长达两个月足不出户的隔离,期间时不时也会感觉到惶恐和无助,因为人类和大多数的动物通常是通过移动奔跑来趋利避害的,而植物正相反,植物无法移动,但他们却在25亿年的历史中存活下来,并且不断进化。植物它拥有一系列的在地性的生存智能,这其中就包括了植物的语言、运动、呼吸,所以植物它没有大脑,但是他们有智能,这就是我们团队做设计的一个灵感来源。






可以简单描述一下机械互动装置的原理吗?最初设计这样的互动形式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


KOL @SelenaWym打卡植觉线下装置


刚刚也提到植物有它的运动,它们虽然没有肌肉,但它也确实在运动的。花朵的开合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但实际上人类很难捕捉到,或者是说能够观察到这样一些非常美好的瞬间并且理解它背后的一个运动的机理和原理,所以我们其实是创造了一种昙花频现的感觉也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目的,才把它做成了一个机械运动的花头。


我们希望当有人从装置身边经过的时候,它变成了一种触发机制,让花头开始开合,在最短的相遇时间里去完成它一天或者是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运动。





有参考这种现实自然中的植物原型吗?


KOL@小十六打卡植觉线下装置

其实有的。因为我们的装置是分上下两个部分的,那么下面的这种卷曲状其实是参考了弹簧草,它是一个线性卷曲的植物。然后花头部分是参考了雪花莲,然后通过这两种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生物形态语言解构,再去重塑了一个赛博植物形态。





您认为植物智能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它实际上是基于非中枢神经系统下的一种机能协同,也是一种环境的适应力。植物其实是更接近区块链这种结构形式的现代化生物,这也是它的底层逻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人砍掉一条胳膊或者是丧失了一条腿,很大的一部分生理机能就丧失掉了。但是植物它掉了很多的叶子,我们砍掉了它的树枝,它在第二年还是会生长,还是会发芽的,对它整个的生理机能是没有太大损害的。





植觉外观的颜色跟材质都很特别,在选用这种颜色跟材质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设计方面的考量吗?


KOL @river min打卡植觉线下装置


其实在设计稿里边大家能够看到,我们虚构了一个比较荒诞的场景,在这个很末日感的荒漠岩石和月球压顶的空间里只有一株植物、一些人、几只鸟,希望创造一种极端的生境,在这一种生境下,人才会愿意去更好的观看、体会、了解植物为什么如此有生命力,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能够生长,依然能够开花结果,同时给其他的物种提供庇护。




以上便是宇合光年的张耀天、team+加合建筑X OF COURSE的大波与程鹏、PUZZLE LAB的姜斯淇关于作品设计灵感与数字领域的讨论。

大千世界,万物共生。「X PARK+微观自然」系列数字藏品塑造着自然与科技的交融氛围,令创新理念生生不息。




主办方

XINTIANDI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 DESIGNSOCIAL


创作者

毛颖X羊头、颜景波X高舒淇、张耀天、Puzzle Lab、RooMoo、team+加合建筑 X OF COURSE、MING [MY-X工作室]


联合发起

tea’stone


特别支持

设计上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ESIGN SOCIAL”(ID:designsocialofficial)。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