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学说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洞天福地是道教的理想修行地,也是人居环境的理想模型。起初是一个宗教概念,但并非仅存在于想象之中,而是有真正的实物载体、有明确的历史传承,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范例,其对后世中国乃至东亚的诗歌、山水画、建筑、园林、盆景与雕刻艺术都产生了深刻并深远的影响。
前言
“洞天福地”为人们描绘出理想人居环境的画面,这一理念对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洞天福地”思想中所描述的仙人胜境被缩移模拟到园林当中,无论是造园选址还是立意构思都受到了这一思想的影响,甚至演化成“别有洞天”这一特定的园林主题。由此衍生出了框景、对比、收放的造景手法。“洞天福地”学说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古典园林中“洞天福地”的设计手法也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先导。
崂山
“洞天福地”的概念
“洞天福地”是道家所言的神仙居所,即风景优美、草木茂盛、祥和太平的名山胜地。“洞”即通,“洞天”即通天。福地意为得福之地,寓意居住此处能使人事兴旺、免祸得福。
“洞天福地”是追求仙人长生的产物,这种追求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末期。战国末年处于新旧制度的转轨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现实的苦闷激发了人们对于自由的想象,这时大批道士入山隐居修炼,逐渐发展出道教的地上仙境体系,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道教三十六洞天之首——霍桐山洞
“洞天福地”的思想来源
(1)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早在西周就已经出现。原始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一直被动地匍匐于自然的威力之下,由于人们的认知水平不足以解释大自然风雨雷电等诸多现象,于是将其看作一种神秘的力量,对于自然万物充满敬畏,由此衍生出人与自然协调的自然观和自然崇拜。
统一的国家产生后,这种自然崇拜思想被赋予政治意义,于是君主逐渐成为天地相通的关键和天地沟通的媒介。后经百家争鸣的洗礼,又伴随着气化宇宙论的发展,走向了“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象和自然界的变异能够预示社会人事的变异,两者之间存在相互感应的关系”。这一点对于古代居址选择产生了很大影响,最理想的居址自然是神仙的居所,道教以此为基础创造性地建立了人间的仙境系统——洞天福地。
晨曦龙虎山
(2)神仙思想
中国的神仙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宗教中的鬼神崇拜,这是与山岳崇拜和老庄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洞天福地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仙境思想不断发展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中国特有的对仙境的认识”。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逃避现实和向往自由的思想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由此滋生出了神仙思想;百家争鸣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助长了追求长生不老的社会风气。高山拔地通天具有天然的震慑力,被人们视为神灵的居所,这种原始的幻想使名山成为横跨现实世界与神仙仙境的桥梁。到秦汉时期神仙境界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其中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成为中国两大神话体系的渊源。神仙思想是“洞天福地”形成的基础,也为园林中模拟神仙境界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道教名山三清山
“洞天福地”学说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1)选址
道教认为“洞天福地”之外蕴含着一个不同于尘世的宇宙,有着独特的时空系统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环境的优劣会影响到人的身心状态,想要达到更好的状态,人应当寻求适宜的自然环境以促进生命活力,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气候、充足的光照、充沛的水源以及安全方面的需求等等都会列入考虑范围之内。
“洞天福地”学说为古人描述出一幅幅理想人居环境的画面,客观上促进了人们自然审美意识的发展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开发,青城山、武当山、齐云山和龙虎山既是道教的四大名山也是四个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这种对于美好环境的追求深深影响着古人的居址选择观念,同时也对古典园林的基址选择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青城山
武当山
齐云山
中国古典园林在基址选择方面非常注重自然环境,按照基址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就有人工山水园和自然山水园之分。《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利用天然山水作为建园基址,根据不同地形的特点因势利导做适当的改造加工,再配以花木培植和建筑营建,就能花费少量人力获得天然风景的真趣,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避暑山庄就是绝佳的一例,它建在真山真水的自然环境中,平原、湖泊和山川多种地形一如帝国版图,乾隆巧因地势对其进行规划,并将江南园林的精粹仿建到园中,使山庄兼具湖山的旷奥之美和江南的人文情怀,同时达到了一定的政治目的。乾隆在《再题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序》中写道“几政之余,登临揽结,乃知(康熙)三十六景之外,佳胜尚多,萃而录之,复得三十六景,各题二十八字。其中有皇祖当年题额者,亦有新署名者,统前后计之,得列仙福地之数,匪谓造物无尽之藏,盖即由旧之中寓新知之旨云尔”,表明续题景点又是“三十六”之数,是为了附会道家所言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仙境。
避暑山庄烟雨楼
(2)立意构思——神仙境界模拟
神仙境界是“洞天福地”的基础,“洞天福地”是现实世界的神仙境界,园林则是世俗化的“洞天福地”。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和东海仙山是流传最广的神仙境界,神话传说给人们的幻想提供了更多驰骋的余地,神仙境界也为园林的建设提供了范本。
《楚辞》天问篇“昆仑悬圃,其凥安在”言昆仑山之上是玉帝悬圃。悬圃又名玄圃、园圃,悬圃所在之地尽是琼楼玉宇、珠树芝田,俨然仙境。“圃”本是菜园、果园之意,悬圃是悬于天上的园林,“圃”便成了人间的天堂,“圃”字则成了园林的肇始之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子们钟爱“玄圃”,西晋时期,首座以“玄圃”命名的皇家园林出现在洛阳太子司马遹的东宫内。宋文帝元嘉时期,玄圃之名再次出现在建康的太子东宫内。由宋入齐,玄圃园仍旧,南齐武帝长子文惠太子开拓玄圃园,“其中楼观塔宇,多聚奇石,妙极山水。”至梁代,萧氏昭明太子又据之,并在南齐的基础之上踵事增华。
南京玄武湖玄圃
人们亦为西王母在昆仑山虚构了一个美妙的园林,名瑶池,于是瑶池也成为园林效仿的蓝本。历代以“瑶”为园为景者不在少数,不仅滥觞于皇家也流行于民间。夏帝之瑶台、北魏华林园之瑶华宫、唐代洛阳之瑶光殿和华清宫之瑶肖楼、南唐宫苑之瑶光殿、北宋东京后苑之瑶津、延福宫之姚碧阁、辽太宗北京皇苑之瑶屿和瑶池殿、金完颜亮同乐园之瑶池和宁德宫之瑶光台、瑶光殿等等,无不满怀对西王母瑶池的情有独钟。
唐代洛阳之瑶光殿
东海仙山漂浮于海上,随波逐流,动荡不定。秦始皇多次遣徐福率队入东海求长生不老药,却无功而返,于是退而求其次,在园林中挖池筑岛模拟海岛仙境,开启了宫苑中求仙活动的先河。
汉武帝效仿秦始皇,在建章宫北部开凿水池名“太液”,池中堆筑三个岛屿,象征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自此“一池三山”成为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隋炀帝筑西苑,人工开凿水池“北海”,海中筑三岛山象征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并将洛水和瀔水引入园中,凿渠建院,曲折萦绕,穷极人间华丽。唐代继承隋西苑,将之改名为“东都苑”,园林有所增损易名却不改一池三山模式。直至清代,静明园、颐和园还一如旧制。
颐和园
(3)造景手法
道教的兴盛促进名山大川的开发,吸引了大批文人名士写诗作文,各种逸闻轶事提高了洞天福地的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洞天福地景观的建设。统治者阶级追求长生不老,为满足接近神仙的愿望将“洞天福地”缩移模拟到咫尺之间的园林当中。
李白《山中问答》诗云,“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自此“别有洞天”一词成为俗语,亦成为园林中常见的主题。“别有洞天”一语双关,既是形容风景独特引人入胜,亦是形容艺术创作独具匠心,既点出了造园者的山水情怀和求仙欲望,亦标榜自己雅人韵士、匠心独运。想要在高墙内尽享山林之乐,必然要借助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即造景手法。
拙政园“别有洞天”
中国古典园林“别有洞天”意境的营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直接以“别有洞天”作为景题,运用各种园林要素进行组景以扣主题。北京圆明园的别有洞天景点,苏州拙政园的别有洞天半亭,留园中部和西部衔接的“别有天”洞门,江苏镇江古仙人洞亭都属此类。
别有洞天之“洞”如何营建?最好的方式自然是叠石堆山模仿天然石壁溶洞,使曲径迂回于洞壑峰峦之间,隐约于林木之中,藏尾于山石洞穴。如此营建固然能达到精妙绝伦的效果,但必费时费钱耗力,为实现天然之趣而又“不烦人事之功”,山石洞穴简化成了洞门,用石“洞”或似“洞”石梁等天然的洞门比喻过了此洞便“别有一番风景”。
广西武鸣县明秀园的别有洞天亭就是如此:亭居于高处,阶梯前两巨石相依成门,门外难见亭子全貌,穿门而入后拾阶而上进入亭中则豁然开朗,远借江河玉练、林木苍郁。发展到后来连石头这种天然材料也被舍弃,简化成了墙上凿洞作门的形式。苏州拙政园就以洞门作为中西两园的接口:拙政园中西两园本以墙相隔、复廊相连,一半亭一洞门巧妙地完成了空间的转换,且将洞门加厚使人更有穿洞而入的感觉。墙是两个空间的界限,洞门则是两个空间转换的窗口,空间对比强烈才能产生“别有一番风景”的效果,拙政园的中部和西部就风格迥异:中部水面有聚有散,着重与空间的开合变幻;西部水面则是以散为主,以聚为辅,水面狭长曲折,点景建筑增多。
广西武鸣县明秀园别有洞天亭
其二是不用“别有洞天”点题,而有“别有洞天”的意境,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洞门。洞门形状变化多端,其中葫芦门就是道家“壶天”“洞天”的象征,葫芦上下中空,在道教神话中是天地宇宙的象征,这种寓意也被赋予到葫芦门上。门外只见零星山石树木窥不见墙外之景,穿门而入发现景色迥异、引人入胜,门呈葫芦状象征宇宙乾坤,穿门而过即是另一个宇宙,如江苏镇江古仙人洞亭:古仙人洞位于金山北侧的金鳌岭下,依山而筑,洞前半亭一座且洞口设月洞门,使亭中空间与洞内空间产生空间明暗、空间大小的对比,形成神仙洞府的意境,亭紧贴于古仙人洞前,亭后与洞相接处设开有月洞门的白粉墙,利用代表“别有洞天”的月洞门来暗示洞为仙人所居,并提示地宜条件从洞外的开敞空间转向洞内的封闭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葫芦门洞
结语
“洞天福地”学说实际上反映的是对于美好环境的追求,这客观上促进了人们自然审美意识的发展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并且制定了法令来监督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洞天福地”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最早的自然生态保护区。这一理念向中国人展示了自然宜居的生存模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园居模式,由帝王肇始并影响及民间。
“洞天福地”在被缩移模拟的过程中加入了人文情怀,造园选址注重自然环境,立意构思模拟神仙境界以祈福长寿,甚至以“别有洞天”作为景题匾额,加上空间的起、承、转、合,“洞天福地”这一神仙胜境转化成了人间的天堂——园林。“洞天福地”学说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别有洞天”的造景手法为现代园林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资料: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5.
[2]刘金龙.道教“洞天福地”研究[D].南京大学,2017:21.
[3](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园冶图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47.
[4]王承略,李笑岩译注.楚辞[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62.
[5]胡运宏,王浩.南朝玄圃园考[J].中国园林,2016(03):103-106.
[6]刘庭风.园中帝子今安在[J].中华文化画报,2008(04):42-47.
[7]李飞.中国古典园林中借“别有洞天”营造“转”空间的造景手法[J].华中建筑,2010(04):136-13.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张柯楠
编辑/版 丨蓝多多
责任编辑 | 刘可乐
免责声明: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加入小镇乌托邦
联系电话:0571-85066824
业务咨询电话:18600022980
关联微信公众号: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镇乌托邦”(ID:gh_2a5dd2dd824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