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闭幕用科技惊艳世界!迢迢冬奥路,殷殷体育情

冬奥闭幕用科技惊艳世界!迢迢冬奥路,殷殷体育情


正文字数:1694字
图片总数:共15张


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由张艺谋担任总导演,沙晓岚担任导演,运用“一片雪花的故事”讲述“世界一家”的主题,用欢乐为冬奥会画上完美的句号,让我们来看看昨天闭幕式中隐藏的那些科技应用吧!




昨晚20点,冬奥会闭幕式以约100分钟的流光溢彩在鸟巢收官,它与开幕式形成一脉相承的上下篇叙事模式,通过一片雪花开启一场简约唯美的舞台大秀。主创团队大胆使用了“中国红”碰撞“冰雪蓝”同时融入灯笼中国结等传统文化作为元素。

同开幕式一样,闭幕式同样拥有人工智能、5G、裸眼3D云计算等多种科技成果为冬奥闭幕保驾护航。

闭幕式的视效与虚拟制作在一块一万多平方米简单干净的地屏上,设计团队以“冰”为基调,制作出以假乱真的冰。演员在冰上表演过程里,冰层下折射出温暖有机的互动,实现人与屏的交互。






01


雪花灯笼微火传承

闭幕式第一个开场节目是《点亮》,延续开幕式“一朵雪花的故事”,讲述“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

一朵大雪花从鸟巢上空缓缓降下,一群孩子们提着暖黄色灯光的雪花灯笼在冰天雪地中嬉戏。



灯笼中微火相照,一片片雪花代表着每一位运动员,雪花灯笼中的微火一闪一闪,温暖世界照亮前程。




届冬奥会开闭幕式整个地面舞台系统施工面积约21000平方米,由4万多块屏幕组成了10522平米的超大地面显示屏。

其中地面显示系统作为开幕式演出显示系统和表演舞台,承载了开幕式60%以上的演出创意,是目前世界最大的LED三维立体舞台。其实际分辨率达到14880x7248,接近4个8K,可以完美呈现裸眼3D效果。


升国旗、奏国歌仪式过后,12辆晶莹剔透的冰车驶入,这些冰车采用了十二生肖的造型。



无数条红丝带从四面八方飞入鸟巢,将雪花火炬台装点成巨大的红色中国结。
巨型中国结由数字AR技术生成,以超高精细度形成逼真的视觉效果,一个巨大的实体中国结悬于上空。
中国结的设计汲取了多个中国元素,有景泰蓝、青花瓷、丝绸、红丝带以及雪凇和雾凇。
场内冰车滑动的痕迹也逐渐变化,形成一个更大的、象征吉祥团结的中国结。


在中国结连接的世界中,91个代表团旗帜与运动员入场,大家伴随着现场音乐的节奏,在场地中央挥手、跳跃,拉着手转圈跳舞。





02


激光技术为东方“折柳”韵味添光

在颁奖仪式、向志愿者致谢仪式之后,北京冬奥会以“折柳”这独具东方文化韵味的送别方式,来与从世界各地汇聚而来的朋友们告别。

开幕式上客松相迎,闭幕式上折柳相送,这就是中国给全世界的浪漫!在场地中央,无数绿色的光束穿过雪花火炬台,直达天空,形成由光束组成的大树。




这场光影盛宴,采用了由杭州中科极光研发的“真激光”显示技术。该技术以三基色激光为光源,是目前唯一能够全面实现BT.2020国际最新标准的显示技术,这也体现由中国自研的激光显示技术已经跃居国际“第一梯队”。


意大利的表演里一个地球仪被推入场内,在冰面上滚动。冰面不断发出裂开的声音,在雪花火炬台照耀之下,冰面呈现出中英文“双城璧合·聚力联辉”,这就是意大利的表演主题。


音乐开始变换,鼓点加强,两位年轻舞者带动身边的碎片旋转起来,形成了一个个冬季运动的人物造型,现场地面变成一片雪原,积雪吹散,2026年冬奥会的会徽显现出来。





03


五环烟火照亮绽放“世界一家”

当梦幻五环与雪花火炬台交汇,这一刻,时空交错,从2008年到2022年,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


冬奥会主火炬亦悄悄蕴藏了科技元素,由航天科技集团总体负责,其外飘带、内飘带及燃烧系统是哈特三维利用3D技术打印出来,再经过后期抛光后组装而成。



航天科技集团、哈尔滨工业大学、哈特三维联合攻关,测试多种3D打印材料,优化火炬内部结构,验证和改进打印工艺系统,最后成功制备出完全满足要求的氢火炬及其燃烧系统,保障主火炬燃烧的可靠性。主火炬采用绿色环保、燃烧性好的氢气作为燃料,实现了冬奥会历史上火炬的零碳排放。


烟火组成的奥运五环绽放于天空,随后,烟火腾空,在鸟巢上方形成“天下一家”、“ONE WORLD ONE FAMILY”的中英文字样!




素材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RHZQtpWWNg6bvMhvDnKCtw

https://mp.weixin.qq.com/s/u0ygwvlJ-xSOpihRYuVQjw

版权说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


          

编辑EDITOR李智

审核REVIEWER董琳琳


          

电话PHONE13871056452

邮箱E-MAIL2028621@qq.com




Join us|扫描二维码关注



In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Desig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所”(ID:gh_c1cd7847b23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