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 建筑事务所用简洁的干预手法,将废弃采石场改造成公共文化场所

DnA 建筑事务所用简洁的干预手法,将废弃采石场改造成公共文化场所


DnA 建筑事务所用简洁的干预手法,将废弃采石场改造成公共文化场所


“该项目旨在改善生态以及修复自然。对石宕进行再利用,可以把当地千年的历史遗产和民俗文化重新联结在一起。我们始终坚持‘少干预、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探索了因地制宜对形态各异的石宕进行空间改造的可能性。”

通过对石宕手工凿刻而成的宏伟内部施以简洁谨慎的干预后,DnA 建筑事务所(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把位于浙江的一系列废弃采石场改造成了文化场所。
这些废弃采石场只是缙云县数以千计的石宕的冰山一角,是缙云石宕生态再利用项目的一部分,目前其已成为了供当地居民和游客使用的文化场所。 

接受委托后,总部位于北京的 DnA 建筑事务所开始对缙云县的 9 个石宕进行改造,现已完工三处。
这三处石宕有的成为了“剧场”,有的成为了“书房”,还有的成为了聚会场所。

考虑到缙云县拥有丰富的石刻书法碑文,工作室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展现石宕的原有特色。
工作室表示,这也是对中国很多农村热门旅游地区的“过度设计”方式的质疑。

工作室告诉 Dezeen:“该项目旨在改善生态以及修复自然。对石宕进行再利用,可以把当地千年的历史遗产和民俗文化重新联结在一起。”
工作室继续说道:“我们始终坚持‘少干预、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探索了因地制宜对形态各异的石宕进行空间改造的可能性。”

由于人工采石方式不同,每个石宕都有一个随机的内部空间地形,这决定了其要化身而成的 “公共基础设施”的方向。
第一处采石场 8 号石宕被改造成了一个公共图书馆。在保留了原有的石头平台的基础上,工作室依势修建了混凝土台阶,用钢带和竹楠木围出休息区。

石头平台上放有书柜,其锥形形状则又自成一处天然的适宜阅读的遮蔽区域。
工作室表示:“每个平台都是一处多元的学习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看书,观摩石刻拓片练习书法,将来还可以读电子书。”

第二处采石场 9 号石宕为圆锥形洞穴,由于具有良好的声学效果,被改造为了表演场地。平整的石头舞台和台下观众区相映成趣。
第三处采石场 10 号石宕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采石展厅。它延续了其他石宕的造型风格,也是竹楠木与石头休息区的组合。

三处石宕中,形态各异的岩石上的人力痕迹和纹理构造,在灯光的烘衬下也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在项目的未来阶段,除了进一步开发该地的其他石宕外,工作室还将在由石宕连接而成的风景路线的道路边建造一个信息中心。

工作室反映说:“前三个石宕已经引发了人们对于废弃矿山和采石场再利用的关注和讨论。”
“该项目可以被视为是对我们当前困境的回应,也是对公共生活的一种新的思考。”
DnA 建筑事务所由徐甜甜于 2004 年在北京创立。该工作室近期还完成了另一个农村改造项目,即为附近的松阳县设计了一座木制豆腐工坊。
摄影|Wang Ziling
翻译|Claire

推荐阅读

槃达中国设计的隐北野奢酒店,呼应原始村庄形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ezeen”(ID:Dezeen_Chin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