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建筑人文媒体,创办以来打造了一系列音视频作品,受到建筑与人文爱好者的喜爱。
在这个“知识浪潮”和“碎片信息”的时代,【一言一吾 i-Talk】旨在为受众带来小而美的、具有启迪性的人文新知。更多视频新栏目和综艺即将陆续上线,敬请期待。
2014年,“一筑一事”发布了第一条公众号推文,七年间这个立足于成都的新媒体平台用“一个建筑,一个故事”的主旨持续探访与报道城市和建筑。不追热点、精耕细作,“一筑一事”带着成都人不急不慢的性格,也积攒了几个高口碑的深度探访专栏,出版了一系列城市指南书籍。
一筑一事部分出版物,摄影:ICY©ICYWORKS
生于新媒体时代,创始人王牧之是不相信“权力榜”的,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高度细分和精准传播时代,他认为大家更关注的是具体的某一次策动和计划,不再迷信所谓的权威。既然如此,那为何在品牌成立7周年之时,面向全国开启“第一届筑事奖”,再砌起一个新的榜单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采访了“一筑一事”创始人王牧之。
立足成都
2014年,王牧之与高中同学老冯创始了“一筑一事”,老冯本科在清华建筑系,硕士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当时正在北京的张永和非常建筑事务所任职。王牧之当时在一个新兴的生活地产品牌“Octave音昱”参与项目策划和开发。两人萌生了想要创业的想法,于是在业余创办了一筑一事文化传播公司,注册在成都。一筑一事最早想叫“筑事”,但不能注册,于是加了两个“一”,最后竟成了这个新媒体平台的主旨,通过探访每一个建筑的每一个故事,逐步成为“建筑与生活方式”领域的综合创意机构。
一筑一事办公空间Z/S STUDIO,摄影:Simon©一筑一事
王牧之毕业于成都的四川大学,从上海回成都创业也主要是因为作为四川人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比如爱吃火锅、周末郊游、自驾去川西大草原大雪山等等。上海很充实,却让他有点紧绷,特别是接触了很多国际化背景、简历闪闪发光的职业经理人之后,不想再走一遍反复验证的“成功道路”,想回到成都在放松的状态下琢磨能否做点不一样的事。
回成都前并没有意识到这座城市要开始如此强劲的起步,从2014年开始,成都成为国内文化创意与生活方式领域的耀眼新星,随着太古里、IFS等标志性项目落地,麓湖、镋钯街等在地项目走红,成都在亚文化、时尚潮流、当代艺术、城市更新、书店、民宿、夜经济等领域都崭露头角甚至呈现引领之势,迅速成为国内新一线城市的代表,每年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流入(据统计年均50余万人成为新成都人)。
成都远洋太古里,摄影:ICY©ICYWORKS
桂溪生态公园,毗邻环球中心。摄影:邹邹©一筑一事
夜晚的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湖边有零零散散的人们正悠闲地散步。摄影:Simon©一筑一事
人民公园鹤鸣茶社,成都茶馆文化。摄影:邹邹©一筑一事
根据王牧之透露,一筑一事团队中有超过一半的同事来自四川以外的省市,其中不乏很多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移居成都的90后。成都人酷爱尝鲜,也擅长制造另类和惊喜。或许正是因为成都既能松弛又可较真的生活态度,以及在一线城市焦点之外的生存状态,让生活于此的一筑一事团队的观察视角,总是带着“另一种可能”的潜意识,不愿意跟风和沿袭。
一筑一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通过持续探访成都以及国内的建筑空间与生活方式而成长起来,如今在成都区域的细分市场可以说吸引了一批忠实的受众群体。
一筑一事探访空间:知物癖,一家藏在成都老社区楼上的花店,左边是麻将室右边是工作室。摄影:雨婷
一筑一事探访空间:祠堂街,一条百年历史古街,老成都的城市记忆。摄影:ICY©ICYWORKS
第一届筑事奖的诞生
——不夸大设计的力量
王牧之认为,任何一个媒体品牌或内容品牌,都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这是立身之本,因此“一筑一事”很早就有了想要举办全国性奖项的计划,通过自身的评奖角度,聚集探讨、传递思考、呈现案例,更为清晰直接地输出立场。这个计划直到今年七周年之际才以面向全国的“第一届筑事奖”最终落地开启。另一方面,团队观察到众多建筑大奖都更多是从设计、行业的角度去评选,但“一筑一事”一直认为建筑的故事不仅仅是设计,而是包含了策划、运营、再生等诸多话题。另一方面,团队观察到众多建筑大奖都更多是从设计、行业的角度去评选,对设计力的过于夸大,也造成了建筑的畸形认知,让公众对建筑的读解产生困惑。但“一筑一事”一直认为建筑的故事不仅仅是设计,而是包含了策划、运营、再生等诸多话题。
在筑事奖评选的前言中这样写道:
筑事奖基于“筑”与“事”建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同等关注建筑的空间性与时间性。所重视的不只是空间的营造成就,也强调它作为一个可被使用的场所,随着时间的叙事,“养”成一个可容纳生活方式的有机体,并在社区发展中,变成一种可持续性的人文“养料”。
“筑事奖的不同之处,简言之就是观察建筑的视角更为综合。其实对建筑更全的生命周期的观察,反过来让我们对设计的认知更立体。”牧之说道,“过去可能更多从设计手法和美学的角度去看,可能忽视了很多来自内容和人的影响因素,出现很多看上去很美但并不好用的尴尬局面。同时我们也借此呼吁业主、运营方、使用者都投入到建筑的事业中来,而不是甩锅给设计师。因此,筑事奖是希望推动建筑的健康发展。”
筑事奖“复合空间奖”入围空间之一:OōEli天目里,是有着强烈策展与选品思维的精品式mini综合体。摄影:朱海
筑事奖“聚落村镇奖”入围空间之一:阿那亚,用社区刷新地产乃至城市发展逻辑。图片由在野工作室提供
“前不久发生的‘132万盖红砖房’的新闻几乎是第一次将建筑师、业主、使用者的关系放大曝光在公众视野内,从一定程度上这类改造真人秀节目和‘一筑一事’的视角有共通之处,在于‘共创’。”
王牧之认为建筑师对空间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功能使用,像一个导演一样,通过设计去“预览”将来的故事。因此一个不好用的建筑空间,被迫很快被改造的建筑空间,很大程度上也暴露了建筑师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见过太多自嗨的设计,也见过太多未能充分考虑使用的反人类设计。当然,这里面也很可能有业主的因素,很多业主认为这一切都是设计师的工作,自己支付了设计费,坐享其成就好,这些观念也是导致‘不良空间’出现的巨大的负面因素。”
筑事奖“公共构筑奖”入围空间之一:巷子里/Yulin Alley,附近居民与游人在此处休闲娱乐。摄影:小枝©ICYWORKS
筑事奖“工作空间奖”入围空间之一:WeWork威海路696号,这栋建于20世纪初的伦敦风格别墅被改造为拥有独特空间风格的创造者社区。图片由WeWork威海路696号提供
“定妆照”拍完后,
建筑才刚刚开始它的下半场
在我们翻看第一届筑事奖入选名单的时候,发现不少入选项目建成年份可能超过5年了,和绝大多数建筑大奖投报所要求的“新”背道而驰。
筑事奖“街区空间奖”入围空间之一:黎黄陂路,道路两侧保留着17处租界时代遗存的欧式建筑。摄影:ICY©ICYWORKS
筑事奖“商业空间奖”入围空间之一:音昱水中天,打造出强化体验的近郊度假村和深度沉思憩所。图片由音昱水中天提供
牧之告诉我们:正因为“事”的维度的设定,让我们需要借由一定时间所产生的一定“距离”,去更真实地观察和考验一个建筑的好坏。因此我们甚至提出了“七年之养”的概念,意在指出从策划、设计、施工、运营到再设计的建筑生长的生命周期。因此第一届筑事奖中很多入选建筑落成后都有一些年份了,这个奖项并不是致力于挖掘全新面世的建筑作品,而是寻找那些历久弥新的建筑作品与建筑故事。
当下一个建筑能不能火,以“定妆照”为界——这是新媒体时代图片传播红利所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建筑摄影和建筑本身的重要性似乎呈倒挂之势,现在很多建筑奖项的评选都是评委看图草率决定的,并不实地探访。有些项目甚至拍完用来评奖的定妆照后,很快就因为不好用而面临被改造的尴尬局面,这是“筑事奖”所不能认同的。只有当更多人更加积极和善于观察和体验建筑空间,更加体会到建筑在空间与时间上(也就是在“筑”与“事”)的双重魅力,才会逐渐对看起来很美的建筑摄影采取更审慎的态度。一筑一事也一直在推动这样的认知和共识。
筑事奖“艺文空间奖”入围空间之一:连州摄影博物馆,由新旧两幢建筑结合而成,将回收的老木窗镶嵌在立面上。摄影:张超
筑事奖“工作空间奖”入围空间之一:明堂创意工作区,位于成都老皇城区域,改造自上世纪80年代成都社会大学的旧楼,现致力营造文创社区。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建筑空间一定需要实地体验,由于我们对‘事’的强调,就意味着去一次看看空间还不够,还得观察其过去的历程,预测其未来的发展。”牧之说道,当然他也向我们坦言:第一届筑事奖离理想状态还有距离,但所筛选的评审,也侧重了那些建筑空间观察和体验领域的活跃分子。这次的评审也并不局限于建筑行业的大咖,而是跨越文化创意领域的众多分支,围绕建筑空间的策划、经营和使用,涵盖策展人、媒体人、策划人、评论人、编辑、博主、主理人、艺术家、摄影师、作家、设计师、建筑师、出版人、制片人、城市开发者、投资人等。一言一吾的创始人也位列此次大奖的评审席。(第一届「筑事奖」100位评审阵容公布,有哪些活跃的创意人助力?)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筑事奖评审大部分是80、90后等新锐力量,也正是因为目前一筑一事观察到这一代文化创意人,某种程度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者与体验者,他们不少具有国际背景和视野,与新兴的文化创意形态和生活方式场景密切互动,具有相当的发言权。他们对提名清单中的很多建筑空间都相对熟悉,也能接受筑事奖更为综合的评选准则,有助于未来筑事奖对机制的完善。
权力榜的瓦解和重建
在采访的最后,我们问牧之,如果要拟定一个中国建筑传播界的权力榜单,你觉得名列前茅的会是哪些名字?
“如果在传统媒体时代,这样的‘权力榜’会更有价值,也更固化,但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高度细分和精准传播时代,我认为大家更关注的具体的某一次策动和计划。也就是说,不知名的团队可能短时间内创造传播奇迹,而大家也并不迷信所谓大牌就一定能保证下一次出品。所以如果有权力榜单,那应该每天都在变,就连财富榜都正在上演过山车!”牧之这样回答道,“当然,我们对那些昙花一现的东西也应该保持审慎态度,避免掉入另外一个陷阱。”
一筑一事办公空间Z/S STUDIO,摄影:贺川©形在空间摄影
与其说一筑一事不相信以传统媒体时代为标志的权力榜,不如说,他们想要挑战传统的游戏规则,呈现给大家更丰富的价值体系,与新兴人群一起建立新的话语权。但不管主办方的初衷立意是要如何“打破”,在大奖以榜单形式宣告的瞬间,它就客观建立了自己的权力榜,“破”与“立”总是相伴而行。
一筑一事代表的是完全不含“舶来”基因的纯本土品牌,不依靠任何“母版”版权和固有玩法,而是伴随着国内新生代创意人的生长历程独立发展。在年末铺天盖地的建筑大奖揭晓和香槟派对中,我们对它寄予新鲜的希望。有趣的是这个时代,中国在文化创意领域,那些带有创生基因的品牌才刚刚开始。
END.
监制:朱丽康
主编 :李昕
撰文:Christa Yang
排版:东开开
图片:一筑一事提供
本文为《一言一吾》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
近期精彩内容回顾
摩西·萨夫迪 Moshe Safdie | 居之自然
张永和 | 时间漫游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 | 在建筑的边界之外
张永和 | 建筑可亲
Álvaro Siza | 我的建筑中没有我
马岩松 | “坏孩子”的反成功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言一吾ITALK”(ID:I-TALK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