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丁真凭一己之力把四川甘孜理塘带火之后,与甘孜接壤的凉山也频频出现在短视频平台。
如果说丁真的走红让更多人关注到理塘的壮丽风景和丰饶资源,那么这些年来,大凉山在互联网留下的印象,大概只有并不发达的经济,以及还需要改善的物质条件。
成长于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或许很难想象,当自己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或办公室里emo时,还有一批同龄人正在大山里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最近,小新同学上网冲浪时,先是有一位正在直播卖核桃的凉山博主被推荐到首页,然后我怀着好奇搜索“凉山”二字,发现还有一众粉丝数量从几万到几百万不等的同类博主。
浏览这些博主的视频内容,仿佛观看一部当代凉山青年生活纪实作品。
他们有何独特之处,能在互联网江湖里圈粉无数?
大山深处的青年人
某短视频平台上的凉山博主,多为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彝族年轻人。他们的视频内容以家庭日常劳作场景、展示风景和民俗为主。
常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点开他们的视频,会被一种迎面而来的原始和质朴感冲击视野。
可能是一望无际的深山野林、成群结队的羊群或零星分布的家畜构成背景,前面是一位妙龄少女正在埋头干农活。
或者是遇到当地的特殊节日、亲戚朋友的人生大事时,一群人齐心协力地宰杀家畜。人们蹲在地上,簇拥着一个个装满肉类、糍粑的彩色塑料盆,其乐融融地大快朵颐。
年轻姑娘们有时还会穿上民族服饰,认真打扮一番,伴随着音乐节奏在群山里起舞,或面对镜头热情推销大山深处的农产品。
图源:@凉山阿依木
你能从他们的视频里看到不止一种“荒野求生”技能。
年纪轻轻的小姑娘、小伙子,他们把割猪草、生火烤肉、掰包谷棒子等事情干得行云流水,信手拈来。即便背着半人高的背篓,他们也能在崎岖的山路里稳当地行走。
图源:@凉山小李子
如果说,李子柒的农村集诗意与浪漫于一体,张同学的农村是比李子柒更粗砺真实的存在,那么这些凉山年轻人在民族、语言、习俗方面的差异,则让互联网吃瓜群众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多了一层想象空间。
观摩过几场凉山博主的直播,你会发现弹幕里汇聚了网友来自天南地北的好奇心,比如彝族的婚礼习俗是什么样的?博主是怎么学习汉语普通话的?
虽然要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但这些凉山年轻人从不在镜头前流露苦闷。
他们承认大山里的条件与城市存在天壤之别,但内卷、996、同辈压力这些词也距离他们很遥远。
当一个19岁的彝族女孩看到弹幕里的网友鼓励她走出大山时,她淡淡地回应:“我只想好好干活,让弟弟妹妹好好读书。”
他们当下最朴素的快乐,或许就是目睹装修一新的安置房、这场直播又卖出多少斤农产品、今天能吃上新鲜滚烫的烤肉。
凉山博主背后,正是这样数不胜数的平凡百姓,他们脚踏实地,坚韧又乐观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这些最先学会借助短视频、互联网的年轻人,可能代表着凉山的未来。
活在短视频里的农村
随着手机等电子设备和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农村居民像凉山人一样,学会了通过自媒体和视频来表达自己,甚至借助互联网创业。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97亿,占网民整体的29.4%。
当农村逐步提高的互联网普及率迎面遇上各类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近年来以拍摄农村生活为主的视频博主数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
图源:@张同学
毕竟,当农村视频博主的门槛并不高,许多博主都在这条赛道上“自学成才”,从拿起手机记录自己及身边人的生活开始,然后慢慢琢磨运镜、剪辑、运营,一个人就是一整个团队。
乡村生活类视频的受欢迎程度,是过去不敢想象的事。从华农兄弟、李子柒、张同学到遍地开花的凉山博主,农村景观和生活方式已遍布各大网络平台。
捧场这些视频的,并非只有生活在农村的人。许多年轻人在围观这些农村视频的过程中,短暂地释放都市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
而各大平台也在争相吸引农村短视频创作者入驻,不但通过推荐算法在流量上予以扶持,还设立特定的激励奖金,为农村视频的出圈推波助澜。
是的,三农博主火了。互联网语境下的农村从默默无闻到炙手可热,意味着城乡隔阂正在减少,沟通交流越来越便捷。
相信不管是凉山还是任何其他地方的村民,都很乐意看到这一幕。
从“走出农村”到“回到农村”
因为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的差异,年轻人纷纷到城市工作,农村面临着空心化和老龄化的问题。农村短视频创业的风口,或许给农村年轻人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苗族小伙曹欢从广州某商场保安变身年入50万元的农村短视频网红,仅用了一年时间;凉山孟阳接受“四川观察”采访时称,一场直播最多能赚1万元;李子柒、张同学的商业价值已无需多言。
凉山孟阳。图源:@四川观察
每天都有海量乡村生活短视频在手机屏幕上被划走,年轻人回乡拍视频创业的例子屡屡见诸报端。
变化在于,在这些年轻人眼里,“回到农村”不再意味着重新投入落后、贫穷的怀抱,也不再是无法扎根城市后的无奈之举,而是主动的选择。
他们带着在城市积累的知识经验,试图在改造、宣传农村的同时,实现个人财富的增长。
当那些少年时代曾立志要离开农村的人,在接受高等教育和城市文明的洗礼之后,仍然能在农村找到实现个人理想的途径,而不必忍受背井离乡和城市的高昂房价,他们才可能重新接纳农村。
当然,短视频里的并非真实农村的全貌,乡村短视频创作者也会遭遇起步的困难和维持更新的艰辛。
农村短视频的流量风口还卷入了许多鱼龙混杂的人,他们乔装打扮地生产伪农村生活视频,利用观众同情心售卖“自家农产品”,实则是为了赚差价。更有甚者,借农村背景炮制各种辣眼睛的低俗内容,博眼球、冲流量。他们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农村。
在大量农村短视频涌入互联网之后,内容的同质化倾向已经有所显露。张同学爆火后,模仿者一拥而上,正如凉山孟阳出圈后,一众凉山博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回到农村创作短视频的年轻人,下一步要考虑的事情也许就是,在互联网短视频的风口上,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否能够给乡村和社会带来价值,这才是不会过时的东西。
你刷到过凉山的短视频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