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dom Granary
智慧粮仓
集镇复兴的核心不在于建筑和空间的更替,而在于能否形成激发人的活力的那些要素:就业机会、驻留场所、烟火气息。在丁栅,我们希望构建一种基于产业导入并在地循环的新型“城乡协同”模式,运营前置结合空间重塑,在老集镇营造回得去的新家园。
——朱培栋
在探索城乡双向平衡的路径中,以文旅为抓手的振兴路径已经由乌镇东栅、西栅的陆续开发,而得到了学术界、市场和公众的广泛认同。但另一方面,广大的国土上散布的却是那些在人文脉络、自然景观、历史积淀等方面都缺乏特征和辨识度的寻常城镇。面对这些资质平平的城镇,我们尝试寻找一条新的路径,集研究、策划、设计为一体,对城镇历史生产遗存进行价值认知、空间改造与内容置入,希望以产业的更新为触点,促使生产要素向乡镇流动,渐进式实现生活与生态场景的重建。
作为浙北平原区重要的粮食产地,丁栅于上世纪60年代始建粮仓群落,是新中国建造最早、数量最多的“房式仓”代表之一,其中保留的“素混凝土拱型粮仓”是当时全国首推的新型粮仓类型。
△ 丁栅老粮仓
△ 一期“五创核”规划总图 © line+
△ 改造前场地现状
△ 概念规划模型 © line+
△ 改造前后对比
△ 筒仓改造前后对比
同时增建紧临稻田的农创空间“田歌阳台”,以原有厂房的拱形元素为母题,建筑通过尺度过渡与绿植屋面融入周边生态稻田。
△ 改造后的筒仓内部,“入境”概念:延伸空间精神维度
△ 改造后的书吧,“破境”概念:内外景象对望的冲击感
在此,设计以融入当代元素,创造多元情境内容的方式,将老建筑重新打造成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多元空间。
△ 改造后粮仓分解分析图©line+
△首批企业入驻水乡SOHO
技术图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建筑”(ID:i80a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