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奥与艺术:以不息的艺术灵感诠释经典

迪奥与艺术:以不息的艺术灵感诠释经典



 


















DIOR LADY ART #7 王郁洋作品




同频


“迪奥与艺术”

ART'N DIOR














在展览“迪奥与艺术”的三个主题展区“LADY DIOR 我之所见”、“DIOR LADY ART#7——艺术家限量合作系列”、“经典重塑——迪奥椭圆背椅的焕然新生”中来自中国与世界各地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与各具风格的创作与迪奥的经典设计交替碰撞。





撰文 / 曹雅琦 

图片致谢DIOR迪奥




自1946年成立以来,DIOR迪奥一直以优雅华丽的风格不断谱写着时尚前卫的语言,其众多的高级时装及手袋设计已成为时尚界的经典。在时尚之外,迪奥则持续传达着迪奥从创立之初延续至今七十余年的艺术热忱与文化使命感,以多样时尚艺术展览、艺术合作项目和奖项为推动世界各地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迪奥的创立者克里斯汀·迪奥 (CHRISTIAN DIOR) 在成为时装设计师之前就早已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与萨尔瓦多·达利、让·科克多等众多画家、诗人、音乐家、电影制作人、编舞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所经营的画廊空间曾发掘过包括阿尔佩托·贾科梅蒂、莱昂纳·菲尼在内的艺术新星,并曾展出过马克斯·恩斯特、巴勃罗·毕加索和胡安·米罗等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在时装设计中,他常将多元化的风格自由融入,并以音乐、文学、建筑为时尚注入变换的灵感元素。迪奥则从未停歇艺术探索的脚步,将迪奥先生这一打破边界的跨界理念与精神传承至今。





“迪奥与艺术” (ART’N DIOR) 展览现场,上海西岸艺术中心,2022




在去年于深圳和上海先后举办的“迪奥与艺术” (ART’N DIOR) 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迪奥以全新的艺术灵感演绎着时尚与艺术之间的交融对话,并以丰富的内容板块设置致敬着迪奥先生不息的艺术追求,而在今年的11月10日至15日迪奥续写着与中国的深厚渊源,于上海西岸艺术中心再次登陆的“迪奥与艺术”通过三个主题展区“LADY DIOR 我之所见” (LADY DIOR AS SEEN BY) 、“DIOR LADY ART#7——艺术家限量合作系列”、“经典重塑——迪奥椭圆背椅的焕然新生”的交替呈现,邀请来自中国与世界各地艺术家以独特视角与各具风格的创作与迪奥的经典设计相互碰撞,并为观众奉上一场时尚潮流与当代艺术并存的视觉盛宴。





“迪奥与艺术” (ART’N DIOR) 展览现场,上海西岸艺术中心,2022







“LADY DIOR 我之所见”:非凡的艺术灵感






自2011年起先后在上海、东京、米兰、杜塞尔多夫、柏林、深圳的多地巡回展出的当代艺术展“LADY DIOR 我之所见”邀请世界各地的年轻与知名艺术家以LADY DIOR手袋为灵感创作的个性化雕塑与摄影作品,此次展览的序幕亦由“LADY DIOR我之所见”揭开,中国艺术家杨冕、张如怡、刘娃与华人艺术家鲍杨以及JACK LAVENDER, MARTIN & YOULE和YOU KYEONG OH等多位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在这一单元集中呈现,以融合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策展路径带领观众展开艺术探索。





“迪奥与艺术” (ART’N DIOR) - “LADY DIOR我之所见” (LADY DIOR AS SEEN BY) 展览现场,上海西岸艺术中心,2022




由杨冕创作的《RGB-视觉暂留那一刻光盒》基于针对全彩色屏幕的RGB加色系统模拟三原色光的复合效果,将其创作的系列绘画《作品十二号》对应再现于LADY DIOR手袋的正反两面。由红 (R) 、绿 (G) 、蓝 (B) 三色的亚克力细线组成的直线与曲线在手袋内部高强度频闪灯光的闪烁下放射出光谱色带般的绮丽虹彩。从亚克力条的镶嵌组装、照明灯板明度的选择、树脂面板的浇铸、精确切割与最后组装,杨冕以复杂的创作工艺试图复现光在视网膜上通过组合与流变制造的复杂记忆与衰变的过程。




杨冕,《RGB-视觉暂留那一刻光盒》,2022

综合媒介







左图:艺术家杨冕

右图:杨冕正在创作《RGB-视觉暂留那一刻光盒》装置作品




张如怡的《物化的容器》乍看之下似乎是一只具有时髦未来主义银色表皮的LADY DIOR经典Cannage藤格纹手袋,但特殊的材质却赋予其多重的语义。在高精度扫描3D打印得到的手袋上,张如怡将经过折叠后带有隐秘格纹折痕的单张10 x 10锡纸以古典贴金银箔的手法吸附在手袋表面,并饰以计算纸与仙人掌图案打碎后产生的小圆片,随着观者移动的视线,不停产生细微的空间层次变化。对张如怡而言,锡纸这一薄弱易撕却耐热的平凡日常材料兼具的脆弱与坚韧的双重性对应着生活中女性展露的特质,“包”作为一个物化的容器因此产生了与人相关的空间意义。




艺术家张如怡与作品《物化的容器》


张如怡,《物化的容器》,2022

树脂、锡纸、UV打印、工业计算纸

雕塑







张如怡正在创作《物化的容器》




刘娃与华人艺术家鲍杨共同创作的24K金声音装置《HANDLE ME》从LADY DIOR手袋的造型及2000年代初代表纽约街头文化的Boombox双卡录音机获得灵感,这件不断释放出低音频率的装置像心脏一样剧烈跳动,隔着密闭的音箱,观众只能隐约听到震动和旋律,轰鸣的音箱之上层层叠叠震颤的迷乱金环如同声波的具像化呈现。将宣示平等、张扬个性的街头文化与高级时装相融,它引领我们打开感官,用视觉与想象去聆听这首“看得见的音乐”,体验其中流露出的生命力。同时,鲍杨的同名电子乐单曲合集《Handle me——Lady Dior Mixtape》也于全球音乐平台同步上线,邀请观众在多重感官的维度中感受时代的华丽回音与幻想。




鲍杨、刘娃,中国,《HANDLE ME》,2022

24K镀金不锈钢、特质低音炮

声音装置及原创音乐《HANDLE ME》






上图:艺术家鲍杨与刘娃

下图:两位艺术家正在创作《HANDLE ME》




展厅之中亦涵盖着来自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韩国与巴西等世界多地的艺术家以意想不到的材料进行大胆的艺术探索,勾绘着国际艺术界兼收博采的创作风貌。包括ANASTASIA PRAHOVE, HELEN FEIFEL, NEVINE MAHMOUD, DANIIL ANTROPOV, 01001011 STUDIO, LAERTE RAMOS, GREGOR HILDEBRANDT, BRIGIDA BALTAR, TUNGA, JUNG PYO HONG, 0331C在内的多位艺术家运用了从石膏、大理石、卡带磁条到环氧树脂、红砖粉、磁粉的广泛材质赋予了手袋不同的质感;英国艺术家JACK LAVENDER的《特别视角下的英国伯青顿》 (Birchington Special,2013) 以钢筋、马克笔、卡带、钥匙扣等大规模生产的廉价现成品组合而成的雕塑框架解构着手袋的形态与价值;来自法国的艺术家组合MARTIN & YOULE以标志性釉陶创作的《奢华的手袋》 (Luxury Handbag,2013) 颇具“贫穷艺术”的质感,挑战着我们对于“奢华”或“贫穷”的认知;法国艺术家VICENT BEAURIN的《LSD》 (2010) 以聚苯乙烯及石英砂制成,强烈对撞的色彩与标题共同唤起对作品内在叙事的想象。


另一些艺术家如YOU KYEONG OH, NEIL AYLING, CHOI JEONG HWA, TOMISLAV TOPIC, MORGANE TSCHIEMBER, GIMHONGSOK则对手袋的空间结构和造型进行了实验,其中韩国艺术家YOU KYEONG OH以青铜和镀不锈钢打造的《灵动的手袋》 (Moving Bag,2015) 以镜面般的几何造型金属包裹手袋,不同角度下映现出的手袋侧面是对空间的延展。




JACK LAVENDER,英国,《特别视角下的英国伯青顿》,2013

综合媒介

雕塑





MARTIN & YOULE,法国,《奢华的手袋》,2013

釉陶

雕塑







“DIOR LADY ART#7”:一只手袋的多重可能性





步入本次展览的第二单元“DIOR LADY ART#7——艺术家限量合作系列”,来自埃及、美国、卡塔尔及中国等地的十位艺术家在革新精神与创造力的驱动下,以奇思妙想自由诠释了经典LADY DIOR手袋,带来了该艺术家限量合作系列的第七季。

这一主题展区由艺术家王郁洋的大型装置作品《人造月》展开,由金属骨架与10000盏节能灯组成的直径4米的巨大球体在独立的展厅中央放射出强烈而难以直视的明亮白光,炽热的温度与高温产生的气味让人不得不直面人造物带来的压迫,同时也重新唤起我们与遥远而古老的月亮业已失落的联结。




王郁洋,《人造月》

节能灯、金属骨架,直径400厘米

装置

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





DIOR LADY ART #7 王郁洋作品




《人造月》亦出现在王郁洋为“DIOR LADY ART#7”特别制作的黑色手袋之上,艺术家在其描绘月球多面视角的五幅作品的基础上,艺术化地演绎了本次系列的五个LADY DIOR手袋。在传统工艺与创新科技结合之下,将珍珠、闪片等饰物以刺绣和镶嵌手法在包的表面连缀成月球表面彩色的矿物与砂石,包的背面则采用3D打印赋予了皮质以环形山般的凹凸肌理与触感;同时在绘制图像的过程中王郁洋则带上了让所有色彩显现为黑白的数字眼镜,在这样的“盲视”中描绘出的色彩却呈现出超乎想象的斑斓,微妙丰富的渐变层次浪漫绽放着月色的绮丽变幻。五个不同尺寸的系列手袋交相辉映却又彼此相异,共同展示在王郁洋的大型绘画《月20190810》前,以艺术织造的光色展开着与科学和超自然之间的对话。





上图:艺术家王郁洋在工作室中

下图:DIOR LADY ART #7 王郁洋作品








滑动查看更多DIOR LADY ART #7 王郁洋作品



俄罗斯艺术家ZHENYA MACHNEVA以其意蕴深远的挂毯艺术作品而闻名,此次她以几何化的折叠线条赋予三款LADY DIOR手袋雕塑与建筑般的外观,试图让包袋摆脱实际功能所带来的沉重枷锁并以此表达女性对施予她们种种沉重苛求的反抗;对于女性力量的展示亦出现在首位参与“DIOR LADY ART-艺术家限量合作系列”的埃及裔艺术家GHADA AMER的设计之中,她结合刺绣及手工织锦在手袋上重新诠释了过往的两件雕塑作品,并将代表女性美好品质的词语点缀于手袋表面。







上图:艺术家ZHENYA MACHNEVA

下图:DIOR LADY ART #7 ZHENYA MACHNEVA作品





DIOR LADY ART #7 GHADA AMER作品




美国艺术家BRIAN CALVIN在迷你与中号两款手袋中以丝线、串珠、亮片刺绣和拉菲草织物焕新呈现了其标志性肖像画中的人物,漫画式的明眸、蓬乱的头发和明快的色彩让他笔下的女性人物总是游离于美丽与忧伤之间;飞鸟在法国艺术家FRANÇOISE PÉTROVITCH的作品中代表青春期不定性的自由,此次它们亦轻巧降落在艺术家设计的三款手袋中,营造出诗意、朦胧的梦幻氛围;美国画家ALEX GARDNER笔下标志性的无身份黑色形体此次也出现在了包袋的设计中,掌心与织物相触间呼之欲出的柔软感与手袋立体的轮廓浑然相融,充满优雅与张力。



DIOR LADY ART #7 BRIAN CALVIN作品







艺术家FRANÇOISE PÉTROVITCH (左) 与DIOR LADY ART #7 FRANÇOISE PÉTROVITCH作品(右)






上图:艺术家ALEX GARDNER

下图:DIOR LADY ART #7 ALEX GARDNER作品




来自卡塔尔的跨学科艺术家BOUTHAYNA AL MUFTAH将属于卡塔尔与阿拉伯作家笔下的诗意以精湛的刺绣工艺呈现于轻薄的雪纺之上,翕动的织物犹如被风吹动的书页礼赞着卡塔尔多元的文化遗产,讲述着关于身份认同的文化叙事;SHARA HUGHES以红色天鹅绒、薄纱刺绣的花朵等多样的面料结合手工裁切的技法于手袋之上呈现出宛如印象派画家笔下的花园,致敬克里斯汀·迪奥先生所钟爱的瑰丽自然;韩国艺术家MINJUNG KIM将她创作中追求宁静之美写入手袋的设计之中,精美的刺绣珠饰、轻盈的欧根纱花卉、多彩的皮草与浮雕般的脉络,多样的材料与工艺呈现出她作品中那些极简而抽象的自然景观与东方意蕴;SARA CWYNAR则将王权的象征、艺术史经典图像与现代社会的商品图如同陈列于多宝阁般于手袋之上排布,这些从互联网收集而来的图像横跨十九至二十一世纪,是艺术家对媒介化社会现象的展示与探讨。





上图:艺术家MINJUNG KIM

下图:DIOR LADY ART #7 MINJUNG KIM作品






上图:艺术家SARA CWYNAR

下图:DIOR LADY ART #7 SARA CWYNAR作品







“经典重塑——迪奥椭圆背椅的焕然新生”:以艺术之力演绎经典






2021年,迪奥曾经携手全球艺术家重释迪奥高级时装屋的象征之一——椭圆背椅。迪奥先生曾希望借由这把象征路易十六风格的椅子为宾客营造“素雅简洁、经典隽永且富于巴黎气息”的秀场氛围,其标志性的黑金或灰粉配色曾点缀于迪奥首款香水的瓶身及礼盒上,在迪奥先生于1947年开设的首家首饰店“COLIFICHETS”内摆放着的藤格纹或茹伊印花椭圆背椅也成为店内的经典元素。如今来自中国、意大利、黎巴嫩、法国等全球各地的十二位艺术家们正以他们全新的语言重塑这一经典载体,并呈现为此次展览的第三个主题展区:“经典重塑——迪奥椭圆背椅的焕然新生”。





“迪奥与艺术” (ART’N DIOR) - “经典重塑——迪奥椭圆背椅的焕然新生“展览现场,上海西岸艺术中心,2022




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的《流星》以未来视角重新诠释经典椭圆背椅。由3D打印聚氨酯制作的黑白两色椭圆背椅交错放置,椅背上仿佛自生出来的脊刺让静止的椅子产生了运动的质感,似乎由未知的时空刚刚穿越而来并尚未在空间中定型,它将我们对时间与空间的感受联结在一起,无缝一体的造型充满神秘的气息,极简的黑白配色则仿佛阴阳的相形相生。这件糅合自然灵韵与建筑般立体结构的作品唤起着人们的情感共鸣并致敬了始终“走在时代前沿”的高订精神。





上图:马岩松,《流星》,2021

单色3D打印聚氨酯


下图:建筑设计师马岩松







马岩松设计创作的椭圆背椅《流星》




法国建筑兼设计师INDIA MAHDAVI设计的五把椅子《杰尔巴,花朵,天鹅,鸢尾,蟒蛇》(Djerba,Flower,Swan,Iris,Boa,2021) 充满了大胆的色彩、条纹与斑点,采用羊毛及克什米尔地区称为“Ari”的独特印度刺绣技术制作的椅垫和椅背具备细密的纹理与温暖的触感,以现代性的色调与多元文化与经典的椭圆背椅形成对话;黎巴嫩建筑兼产品设计师KHALED EL MAYS以皮革、木和金属制作的三件套椭圆背椅在造型进行了改造和翻转,流苏装饰的木腿、转角处包裹的皮革、椅背上蓬乱的稻草与镜面让它们像三位戏剧演员般灵活生动而又密不可分。







上图:建筑兼设计师INDIA MAHDAVI

下图:INDIA MAHDAVI,法国,《杰尔巴,花朵,天鹅,鸢尾,蟒蛇》,2021

木、刺绣羊毛








上图:建筑兼产品设计师KHALED EL MAYS

下图:KHALED EL MAYS,黎巴嫩,《无标题》,2021

皮革、木、金属




法国室内设计师SAM BARON的《椅子组合》 (Ensemble (s) , 2021) 及《浪漫情调》 (Romance (s) , 2021) 让椅子通过缠结的椅背与相连的椅面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的形态对“坐”这一姿态与人的关系产生了限定,《浪漫情调》则更让人想起公园里的长椅,它也被安置在一块草坪上,致敬了迪奥先生对花园的钟爱;法国艺术家及设计师JOY de ROHAN CHABOT同样在设计中致敬了迪奥先生对鲜花的热情,美妙的花枝在椅子上蔓延,让椅子成为生机盎然的梦幻花园的一部分;由意大利与美国的室内设计师EMILIANO SALCI和BRITT MORAN组成的DIMORE工作室将椭圆背椅的元素进行拆分与重组,使用黄铜与金箔装饰的接头与缺口敏锐地捕捉与保留了经典椭圆背椅中的法式精神。


这一展区中的其他几位设计师CONSTANCE GUISSET, MARTINO GAMPER, PIERRE CHARPIN, JINYEONG YEON, ATANG TSHIKARE, LINDE FREYA TANGELDER (DESTROYERS/BUILDERS工作室) 亦分别以独特的材质和造型对椭圆背椅做出了颇具趣味性的全新诠释。







上图:室内设计师SAM BARON


左下图:SAM BARON,法国,《椅子组合》,2021

木、麦秆


右下图:SAM BARON,法国,《浪漫情调》,2021

漆面金属






上图:艺术家及设计师JOY de ROHAN CHABOT


下图:JOY de ROHAN CHABOT,法国,《梦幻花园》,2020

青铜,铜






上图:由意大利与美国的室内设计师EMILIANO SALCI和BRITT MORAN组成的DIMORE工作室


下图:DIMORE工作室,意大利&美国,《0071》,2021

涂漆木、黄铜、金箔、混纺条纹棉




从2011年开启全球之旅,足迹遍布世界十多个标志性城市的“LADY DIOR 我之所见”中异彩纷呈的艺术作品,到2016年开启的“DIOR LADY ART——艺术家限量合作系列”中艺术家们对迪奥经典手袋匠心独运的演绎与呈现,再到2018年关注并发掘年轻新秀力量的“迪奥摄影和视觉艺术新秀奖”的设立以及类似“经典重塑——迪奥椭圆背椅的焕然新生”的多样的艺术家合作项目,迪奥从创立之初始终秉持着对艺术的深刻品味及见解,以不息的艺术灵感与能量不断滋养、革新着自身的时尚步伐,并同时为年轻、杰出的艺术家们提供着帮助与支持。

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迪奥不仅是一个时尚品牌,而是在更宏大的视角下关注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并在艺术推进的进程中做出贡献。2022,迪奥与艺术的对话正在进行,并仍将在未来继续延续下去。






点击海报跳转展览预约



“迪奥与艺术” (ART’N DIOR

展 期:2022.11.10 - 11.15

入场时间:12:00-18:00(17:30为最终入场时间)

地 址:西岸艺术中心 B馆B3|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











⇲ 推荐







REVIEW ↓



> 收藏

the soil collection,一个流动的、可被讨论的收藏计划



Industrsy

三位创始人谈ART021的十年之力和未来



话题

被低估的ROCI,劳森伯格作品近40年后再回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rt Ba Ba”(ID:Art-Ba-B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