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中国古佛教造像艺术解析
| 艺术留学 | 论文发表 | 收藏鉴定 | 印刷出版 |
收藏合作 VX:ddms888
佛像初到中土,人们很少理解它,因而把它视为神仙。现存最早的一些东汉时期石刻和陶塑佛像,或混杂于道教的画像之中,或塑刻在原来神仙的位置上。如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发现的汉末佛教摩崖造像,佛的基本形象与东汉画像石上的人物相似,而且杂置于道教造像之中。
咸阳成任墓地出土的东汉犍陀罗风格金铜释迦牟尼立像
实物资料表明,中国式的佛像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初见端倪。从目前所见的这一时期佛教造像来看,已不再是依附于其他物体上的浮雕或浅刻形象,而是人体结构完整、圆雕式的佛像。中国的佛像艺术也由此步入初创期。
十六国后赵石虎建武四年镀金青铜佛坐像
十六国铜鎏金菩萨立像 京都藤井友邻馆藏
响堂山北齐菩萨坐像
北魏太和八年镀金青铜造像
北魏太和廿三年郭武牺造铜鎏金观音像
北魏太和十七年铜鎏金释迦佛造像
龙门石窟北魏石雕弥勒佛倚坐像
东魏兴和二年邸广寿造石思惟像
忻州出土东魏立佛
麦积山西魏石雕佛坐像
西魏时期的佛像,是在沿袭北魏晚期“秀骨清像”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变化:既保持了原有的身材清俊,衣着飘逸,又融合更为生活化的艺术情趣。人物表情丰富,风度潇洒,这在麦积山石窟塑像中表现得最为充分。传世的一些单体佛像,虽然没有像麦积山塑像表现得如此强烈,但依然显露出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
北齐的佛像雕刻以内容丰富、人物众多、表现手法富于变化而著称。特别是一些佛像及其眷属的组合,犹如一幅佛国景象的繁丽图画。1965年安徽亳州咸平寺旧址出土的北齐河清二年(公元563年)上官僧度等造佛像石碑即为典型例子。碑之正中结跏趺坐主尊,面相方硕、体态健壮、表情端严,侧面有声闻、菩萨和天王形象,上端两侧各雕四大弟子,作两两对语状;拱形佛龛上部是维摩诘与文殊菩萨言辩对答图,中有众生旁听,场面生动,人物表情各异;碑之下端有双狮和二力士形象,夸张与写实相结合左右对称,颇具装饰效果。同类的佛像石碑,北齐一朝颇多,而且不乏精品。
东魏贴金彩绘石雕佛菩萨三尊像
北周的金铜佛像相比前朝,发展势头已趋减弱,但也不乏精美之作。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艺术资料馆就藏有一尊铜鎏金菩萨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头戴高冠,顶嵌宝珠,冠旁缯带垂肩,面相丰腴,嘴角略上翘,含有笑意,体躯俊健,胸前满饰串珠璎珞,制作十分精细。整个形象如贵妇气派,珠光宝气,极为动人。如此精湛的北周菩萨像,恐怕仅此一例!因此,有人怀疑它是入隋以后得作品。但它上承西魏之婉丽,毕竟不类入隋之润媚,而且形体丰腴亦与隋像的挺腹曲体不同,故应视之为北周作品。
总之,自佛法传入中土以来,至隋唐以前,在这漫长的500多年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但同时也是佛教造像艺术获得大融合、大发展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第一个巅峰!
喜欢 请点 在看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 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 The more we have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点击链接开始咨询 ↑
可选专业:东洋画,创作研讨会,书法,东方美学,西洋画,东西方美术比较,美术评论,韩国美术史,雕刻,展览企划,立体造型,工艺设计。
《当代美术》
植 根 传 统 立 足 当 代
推 介 当 代 最 具 收 藏 潜 力 的 艺 术 家
主 编 | 马占伟
艺术总监 | 徐雪天
执行主编 | 王秀林
副 主 编 | 王朝贵
E-mail:1103354930@qq.com
— 投稿咨询 —
1861409259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当代美术”(ID:dangdaimeish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