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时代,传统加油站将何去何从?

电动车时代,传统加油站将何去何从?

▲汽车革命 © SPARK


到 2030 年,大多数国家可能会从根本上减少或取消汽油和柴油汽车的制造及进出口。汽车制造业正在经历自内燃机首次发明以来最巨大的革命,电动汽车的销量在全球范围内也正突飞猛进。

▲汽油/柴油汽车与电动汽车的对比图 © SPARK


SPARK正在研究这一变革对传统加油站服务的影响,这些伴随着我们几十年的设施将会消失,或被彻底改造。


▲我们能为改变加油站做什么 © SPARK


加油站目前使用的小规模用地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容纳新的建筑类型,提供与当地社区互动的各种活动和项目,并为不断增长的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


▲加油站用途的设想 © SPARK


由于燃油汽车的使用,人类正在面临由此造成的空气污染从而导致的世界环境危机,尤其是在新加坡,燃油汽车在 10 年后会被报废或禁止销售。


▲新加坡到2030年将空置的加油站 © SPARK


据数据表明,日产汽车等制造商表示,到 2035 年,他们的电动汽车汽车使用量将在目前每年170,000 辆的基础上增加 100 倍。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260万,同比增长120%,新能源车销量的巨大增长是在汽车市场萎缩的大背景下取得的成绩, 这也意味着在中国市场,新能源车正加速替代传统燃油车。


那么这对传统的加油站和设施会有什么影响呢?


美国作家蒂莫西·利里在1960 年代提出的反文化口号“打开、调入、退出”,应该被改写为:电动汽车购买者“关闭、放油、插电”。


▲SPARK提出的25个方案如何重新利用加油站 © SPARK


陪伴我们几十年的加油站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油罐车将不再为巨大的地下油箱加油,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不再会给您的车加满一箱的壳牌V-Power能效燃油。加油站这类建筑设施的全面转型,以及对所有车主可能产生的影响,促动SPARK 利用这个时机提出一些适当且创新的变革方案。


▲25个加油站在新加坡的分布 © SPARK

▲加油站改造成游泳池 © SPARK



下面重点介绍5个概念方案


01.加油站变成了修理店和二手商场


我们生活在一个扔垃圾的社会,但一些有趣的初创公司已经成立了维修中心,客户可以在那里修理损坏的东西并支付少量费用。

▲加油站变成了修理站 © SPARK

▲修理站细节图 © SPARK


二手商城Scandinavia首店刚开张即大获成功,里面各种产品、衣服、图书等都被卖回社区,借此减少浪费。

▲加油站变成了二手商店 © SPARK

▲二手商店细节图 © SPARK



02.加油站变成了电动汽车自动售货机


当可以从社区随时租用一辆干净且充满电的电动汽车时,为什么还要买电动汽车呢?


福特和阿里巴巴已经在中国制作了电动汽车自动租用的服务终端,而且它们已经可以在新加坡的街头租用。


▲加油站变成了电动汽车自动售货机 © SPARK

▲自动售货机细节图 © SPARK

03.加油站将食物垃圾转化为能量工厂


我们浪费了这么多食物!这里的能量工厂,垃圾食品被简单地处理后会产生有机的能源。


以前的加油站将废弃的食物储存在地下的汽油储罐中,好氧消化后将废弃的食物转化为沼气,为社区新的电动汽车充电。

▲加油站转化成了能量工厂 © SPARK

▲能量工厂细节图 © SPARK


04.加油站变成了一个塑料回收中心


废弃塑料被切碎并模制成像乐高一样的积木,用于建筑行业,以替代不可再生的水泥。

▲加油站变成了塑料回收中心 © SPARK

▲塑料回收中心细节图 © SPARK


05.加油站变成无人机之家


达美乐已经在新西兰通过无人机提供披萨,未来无人驾驶的网约车和无人送货系统也将开始占据我们的生活。

▲加油站变成了无人机之家 © SPARK

▲无人机之家细节图 © SPARK


SPARK提出这一系列设计理念的目的是对城市行为及其所需的服务产生一些刺激和改变,这些有意义的干预措施显然有助于我们子孙后代获得更多的福祉。


这些设计创导了新一代地方社区和经济可持续性的方法,这些方法关乎“头脑和心灵”,而不仅仅是经济和利润。


▲突破现实世界的桎梏 © SPARK

设计信息

设计公司:SPARK

设计团队:Stephen Pimbley, Wenhui Lim, Yun Wai Wing, liliani Saputri, Jingren Tan

END
公众号文章仅供内部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部分权属不清导致的侵权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建筑设计招标 | 专业建筑师对接
联系:13012811198
80万建筑师在关注

公众号|视频号|B站| 抖音 | 小红书 

魏一鸣,Archlady,郑利江,雪亮,饭困,慧琪,周小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建筑”(ID:i80a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