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十八届设博会嘉宾专访 | 冉旭:做环境空间艺术的建构者和传播者

2022第十八届设博会嘉宾专访 | 冉旭:做环境空间艺术的建构者和传播者

中国国际建筑装饰及设计艺术博览会简称设博会(CIDF),诞生于2005年,每年举办一届,现己发展成为在设计师选材、时尚生活方式、空间艺术设计展览、国际环艺创新设计大赛、行业品牌推荐等领域最权威,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年度设计盛会。

目前,2022第十八届设博会正在火热进行中,组委会将充分利用设博会、中装协环艺分会、新家网等官方网站和环球装饰设计、设博会等三个公众号及短视频新媒体矩阵,同时联合新浪家居、中装新网、腾讯家居、网易家居、凤凰家居等权威行业媒体,对历届部分优秀华鼎奖获奖设计师、获奖机构及设博会嘉宾进行专访并推广,共同探讨设计行业的经营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期我们分享2022设博会华鼎奖获奖设计师冉旭的设计作品。


冉旭




三亚学院国际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授、学校教学督导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
海南省质量监督局技术质量评审专家
海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评审专家
海南科学技术厅评审专家
三亚市文旅局规划设计评审专家
三亚市旅游商品与装备协会顾问
海南省文物专家库专家
海南省高层次人才
获国家部委“全国建筑装饰工程金奖”3项
获国家部委“鲁班奖” 3项
获国家部委“全国装饰科技创新奖”1项
2017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装饰及设计艺术博览会,2016-2017年度中国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华鼎奖”优秀指导教师奖
2022年获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建筑装饰及设计艺术博览会2021-2022年度国际环艺创新设计作品大赛(华鼎奖)空间方案类 金奖
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篇
出版学术专著《建筑环境视觉空间设计》等5部
参与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基金、省市科研项目6项
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


01专访内容







记者:请问您踏入设计领域多少年了,能不能请您谈谈初入这行时的初衷?
冉旭:确切的说我86年就读于吉林艺术学院的美术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90年毕业后,一直从事设计工作23年。2013年底又被高校以双师型人才引进,成为高校环境设计的一名专业教师。把我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传授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成长的更快。要说初衷,就是因为从小喜欢美术、喜欢艺术。想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我自己对环境空间的理解,给需要设计的单位和个人,设计出符合功能要求,审美要求的,经济、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


记者:是什么启蒙了您的设计之路?您的设计哲学是什么?
冉旭:我从小就喜欢美术特别是绘画,欣赏一些具有文化品位的建筑、美丽的自然风光。可能这是启蒙我步入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最重要的原因。我的设计理念,一直在追求和优化过程中逐步形成。我的设计哲学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融入了浓厚而广博的中国文化底蕴。我特别崇尚的是“天人合一”。一个设计作品,我认为“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就是把人作为我设计作品的核心,他的需求,他的感受,他的文化背景,更好地呈现在我的设计作品当中。最重要、最突出的是让使用者(客户)能够在这个环境里面充分的享受他应该享受的物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这就是我的设计哲学。


记者:这么多年来,您在提高自身修养、专业素养做了哪些努力?
冉旭:其实在我没有上大学之前就做了努力。比如我要考上这个专业,就付出了很多。在我高考前的那几年,几乎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还在练一些必要的基本功,绘画。和学习一些基本的东西,当然不一定专业。那么第二个阶段就是进入大学。一进入大学,我非常兴奋,教我们的老师当然有的应该叫大师了,跟他们零距离的接触,感到好多好多东西我都非常有兴趣,对知识的渴望,使我如饥似渴地跑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次作业。还要阅读大量的理论书籍和参阅大量的优秀的作品。我的第三阶段就是大学毕业以后,走进了职业生涯,我当时没有选择去行政机关,也没有选择其他事业单位,我选择了为产业服务的设计师这个工作岗位。在这个岗位上,让我明白了一个设计师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要完成好的设计作品,他必须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是轻松的职业。我在实践中完成了许多项目,在这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因此,我做过的项目获得了三次鲁班奖和装饰创新科技进步奖等。在我从事设计工作二十多年以后,高校向我伸出橄榄枝,邀请我到高校当一名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思考后,我毅然的放弃了在我事业巅峰阶段的设计师工作。所以,我人生经历的第四阶段就是进入高校后。这个阶段,我付出的努力就更多了。学习了更多的国内外大师们创建的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传授给年轻人,在产、学、研、用的这个教学科研为产业服务的模式当中努力,不断地更新。我和我的学生们一道努力了已经有九年多了,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未来的设计师。我也在感兴趣的职业和工作当中倍感荣耀和自豪。


记者:如果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您认为您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您的教学理念是什么呢?
冉旭:高校把我称之为双师型的教师,我觉得这个定位还是准确的。就是具有企业设计师的经验,又具有教学科研的经历,所以这叫双师型的教师。但是,我认为我是一个既有设计师和高校教师双重身份的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的一位教师。我的教学理念,就是紧紧的扣住产业来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紧紧的抓住教学的培养模式这条主线来进行教学和实践,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和学生一道进行实践,同时我的科研也是围绕产业的发展,尽量的吸收前沿的东西来完成我的科研,同时也贯穿于我的教学和工作当中,这就是我的产、学、研、用一条龙的这样的一个教学理念。


记者:我们都知道,您在2022年设博会国际环艺创新设计大赛/亚太华人设计邀请赛中斩获行业权威奖大奖,对此,您有什么感想呢?
冉旭:我获得设博会的奖项,当然在我得知这些消息的一刹那,我肯定还是很兴奋,但是很快就冷静下来了。我觉得这是我这几十年的积累,厚积薄发的一个结果而已,但是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这仅仅是又一个里程碑而已,我在这个基础上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还有目标没有实现,很多前沿的东西我还要吸收消化,还要把它融入到今后的教学、科研和设计作品中,特别是要融入到指导学生的全过程中去,这就是我的真真实实的感想。


记者:目前,国内的新冠疫情呈现出常态化发展趋势,对设计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那么新冠疫情下您对康养设计 / 景观设计 .....有哪些新思考呢?
冉旭:疫情确实给人类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无论是对生活、生产、设计行业等等。都全方位的提出了新的考验,那么你刚才提到的这几类,我都把它统统归结为叫空间设计。那么我总体上来考虑还是我讲到的“以人为本”。疫情为我们人类提出了挑战,那么就是说我们怎么更多的在设计理念里面考虑到健康这个元素,把健康这个元素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围绕这个一切为了人的健康的这样一个理念,从这个理念展开我们的设计方案。形成一个能够为人类今后遇到一些类似的对健康有重大影响和妨碍的一些因素的时候,我们的设计空间能够更加完美,更加适应。使用户感受到这个设计师的作品超前的魅力。把未来,把可能发生的需求都融入到作品当中,我认为这才是这次疫情为我们设计师们提出的,今后要努力实践的一个新的理念。


记者:今后很长的时间内,我们都将处在“后疫情时代”中,在您看来,生活在“后疫情时代”的我们,将会面对什么样的改变,作为设计师,我们的设计,又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冉旭:疫情为我们的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考验。那么在我今后的教学和设计当中,首要的是要围绕突发的一些威胁人类健康的,像这次疫情类似的这样的情况。在我的空间设计里面必须考虑这个因素。比如说住宅设计,过去我们是没有重视这个因素,今后的设计作品当中,会考虑到在一旦遇到类似疫情这样的情况,和这样的条件下,我的空间设计会增加新的内容。比如说对于储藏这个功能,我会充分考虑在特殊情况下我的储藏的空间,会更加科学合理,会使用灵活可变的设计手法,更有利于在特殊情况下,储藏食品、生活必需品、药品等多种类型的物品。同时,在休闲空间,我会考虑怎么样在居家时间延长了的前提下,休闲空间更加实用,更加完善。对于客厅这样的公共空间我也会考虑,能够让全家人在长时间居家的情况下,这个空间可以进行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等等,我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记者:无论是业主还是设计师都希望有一个“好的设计”,您是如何评判作品是一个“好设计”的呢?
冉旭: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往往都是我的设计作品,让别人来评判。你叫我来评判一个“好的设计”,我肯定有标准,我的设计常常会让专家和客户评判,每评判一次,我自己的设计标准就会有所提高和丰富。评判作品是一个“好设计”,第一,要充分满足项目委托方或者用户对功能的完美需求;第二,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用美学的理论,社会学的理论,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设计,形成鲜明的设计风格。一个“好的设计”他会让所有人欣赏和感到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好设计”不仅仅是为功能而功能,它承载着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就像我们的设计大师们,像贝聿铭先生,他的设计是传世之作,是经典。永远你都不会感到他的作品会出现审美疲劳,每一次你欣赏他的作品都非常愉悦,都有新的感受,这就是我对于“好的设计”作品的一个评判,当然不能用大师的作品水准来评判所有“好的设计”。但是,大师的设计理念及其作品永远是我们设计者追求的目标。


记者:我们都曾听过无数种有关“生活之美”的解释和示范,很多设计师都会从选择东方哲学和审美中寻求答案,那么您有什么看法呢?您心中好的东方美学建筑,应该是什么样的?
冉旭:这个问题比较专业了,建筑之美他是文化的体现,西方文化,西方的建筑。比如说哥德式建筑等,这些代表作它体现的西方文化。那么中国的建筑,比如我们的故宫、颐和园;我们苏州的园林、徽派建筑;岭南建筑和各民族几千年形成的适合他们环境艺术的不同风格的建筑。它体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所以,最美的设计,他往往就是最完美的文化元素的凝练,所以我们有一句行话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我们暂时排除刚才说的功能或者委托方这个因素,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那么东方美学,是我衡量我自己的一个作品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就是说我的设计作品一定要给人浓浓的东方美学的视觉冲击,让人家脱口而出:这才是东方民族文化的产物。我也在思考,怎么才能达到这样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那么首先,我个人的东方美学的文化积淀要足够,所以,我这些年不断地采集多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尤其是近年来,在热带风情、环境艺术设计方面,我更加注意黎、苗文化符号的搜集整理,把它融入到热带风情设计作品当中去。所以,我把一个优秀的作品概括为,就是能够让人感觉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是越欣赏越美的这样一个作品。那么这是表象,那么内涵是什么?就是它一定有丰富的东方美学东方文化的底蕴凝练出来的东方文化符号。巧夺天工自然地融入在这个作品当中,这就是我心中的东方美学建筑应该是这样的,当然,还要完美地融入到作品归属地的自然环境,应有的功能一个也不能少。


记者:您是如何培养新加入的设计师呢?
冉旭:我原来在设计师行业的时候,我也带领着我的团队培养出了一批一批的年轻设计师,现在我主要是培养我的学生。首先,一定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的需求、产业的发展,贯穿于我的教学当中。同时,还要把设计行业的未来,把握的非常准确,要让学生能够把握住现在和未来的产业和行业发展趋势、需求及动态。第二,我要让学生学会不断的吸取大师们的作品中的设计理念来指导和优化自己的设计作品。就是说让学生不仅要掌握我教给他们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会怎么样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把新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作品当中去,我认为这是更重要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就是一定要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大学四年的知识积累,而是四年以后他们会用我教给他们的学习方法,启发他们能不断的获得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更加优秀的设计作品,我就是这样培养我的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


记者:关于设计与施工,目前业内有两种观点,一是主张设计与施工分离,二是主张设计和施工不可分离。您赞同哪种观点,您如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冉旭:设计和施工,它应该说是工程当中的两个具体的分工,或者两个阶段。但是设计和施工是决不能分离的。因为设计和施工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共同完成好一个优秀的作品。无论是设计一个体育场馆还是设计一个展馆,还是设计一个住宅,建筑设计和施工的目标目的都是一致的,再好的设计,没有优秀的施工,也不能够达到你设计者的预定目的和目标。施工也能够在你设计的基础上,去做一些局部的优化,或者以更高的施工质量和品质来完善你的设计内容。这二者应该是这样一个紧密而不可或缺的关系。所以我的观点就是设计与施工不仅不能分离,而且还要互相为对方着想。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站在施工的角度来考虑,我的每一项设计能否完美地在施工中体现,施工者要考虑,让设计的每一个内容、每一个环节更加优质的、更加完美的体现。所以,这两者是密不可分,互相配合、互相优化的。比如北京奥运最经典的代表作是鸟巢,这个作品的最初设计不是我们国家的原创,这个作品问世以后,不少国家都非常赞赏,但是由于施工中将有一个一个难关,他们都放弃了,而我们在自己的设计师和施工方共同努力下把这个优秀的作品在北京完美地呈现于世界。


记者:作为一名资深的设计师,您会牺牲一些自己生活时间做设计吗?因为设计师经常会有几个项目同时进行的情况。
冉旭:这个情况是非常平常地,在我选择设计师这个行业我就知道,会面临着这个问题,但是我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当然,简约的生活方式,简约并不简单,在保证我必要的生活质量的同时,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我设计过程当中去。当然有时候肯定会有矛盾,减少一些休闲的时间,但是我觉得这种牺牲值。因为我在设计过程中享受到了其他职业或者其他选择所不能享受的东西。我觉得我有所舍,有所得,我得到的更多。因此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我的设计生涯,和现在教书育人,培养未来的设计大师。当几个项目同时进行的时候,我肯定会尽可能多的应用数字化的设计手段。而更重要的是我的设计方案的构思过程是非常细致而完整的,甚至每一个细节都有着充分的考虑。这样即使是多个项目同时进行,还得赶工期,我也能非常流畅地、几乎是一气呵成完成所有的设计项目。不仅能够保证设计作品的质量,而且会更加完美。


记者:对于室内设计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塑造空间的灵魂,与空间对话,寻求最完美的切合点。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设计工作后,您又是如何看待“设计”二字的?
冉旭:这个问题提的很有哲学意境,设计者,从他一接到项目开始,他就是在给他设计的空间在对话,就是他在塑造作品空间的灵魂,他塑造的空间,如果说要完美,那么必须是功能性和精神层面的美的享受的完美结合,所有的设计师都在寻求这样的完美结合。在我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设计工作后,我对“设计”两个字的理解非常丰富:告诉你一个场地,你要让这场地上生长出一个非常美丽的、新的空间。而且,还有丰富的使用功能。还要完美的契合于已有的自然环境中去,那么,这个设计既要完美的设计构思,也要有与之匹配的施工、材料等精准的计划,这就是比较通俗的解释。那么这个设计构思过程是复杂的,内容也是丰富的。有时会在上百或者更多的构想中徘徊。用大师的作品,来探讨吧,你看贝聿铭先生,在凡尔赛宫设计的那个作品一问世受到很大的非议,贝先生的构思肯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后来大家明白了,认可了,它是经典之经典。就是说你的设计,你的思想,你的灵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许比一般人的认识要有更高的层次,计划就更复杂了,包括设计的元素,包括设计的材料应用,包括设计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小到某一盏灯、某一片玻璃等等。都要经过慎重的思考和比较,设计两个字说起来很时尚、很轻松,实际上它的含量、分量是非常凝重的,因为一个作品完成以后,不尽完美,还可以勉强接受,如果失败了,那造成的损失是不可能弥补的。


02设计作品







茶啊冲
“茶啊冲”饭店是依据长春电影制片厂为文化背景,体现长春老电影基地的历史文化,设计者用电影的一些设计元素,从材料的选用,色彩的运用,照明灯具的使用上,都赋予了地域文化,用设计者的语言,使“茶啊冲”饭店在空间表现上,有别于其他餐饮空间的设计风格,质朴的空间,弱化了空间的商业属性,突出体现历史文化,从视觉上给人以怀旧的体验,设计独具匠心。






木结构的天花吊顶和红砖墙面的肌理效果,电影胶片盘的壁灯,以及一些明星画报装饰元素,给人以亲切质朴、清晰自然回归的感觉,座椅的颜色与窗帘和照明灯具的颜色相互呼应,光影交错,活色生香,神韵和一,将东方的设计元素和简约的座椅相揉合,进一步为整体空间创造出地域文化的风格特色。






墙面上挂的老电影的宣传画,具有时代感,体现出强烈的风格特色。灯具的设计也给人一种独特的意境,为空间赋予丰富的设计元素。













 关于设博会 







中国国际建筑装饰及设计艺术博览会简称设博会(CIDF),诞生于2005年,历经十余年沉淀,现已发展成为在设计师选材、时尚生活方式、空间艺术设计展览等领域最权威,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年度设计盛会。


作为领先的室内设计服务平台,设博会是国际国内知名设计师交流竞技的国际舞台,是中国千万业主首选的设计服务预约对接平台,也是全国十万+设计师信赖的选材合作平台。


设博会官方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0165188
设博会助理电话:15601277176(微信同号)
商务合作邮箱:office@idchina360.com
设计师投稿邮箱:info@idchina360.com


点击下方小程序,预约心仪设计师 






感觉文章不错,点个“在看”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装饰设计”(ID:shebohuinew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