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zeen精选|首届 Design Miami/Podium 亮相上海,Dezeen 挑选了七大看点
首届 Design Miami/Podium 已于11月4日亮相上海。本次展出围绕主题“物感:设计的艺术”展开探讨,总共吸引了5 家艺廊和25 家Podium参展单位参与。
作为专注于收藏级设计的艺术设计展,Design Miami 每年冬季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涌向美国迈阿密海滩。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展会概念,相当于是 Design Miami 的“轻量化”版本,于2020年12月首次在迈阿密的摩尔大楼里亮相。Podium的策展形式更灵活、模块化。
主题“物感”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南朝时期(420年-589年)的文艺理论著作《文心雕龙》,该著作强调了人类与周围物体及环境之间的感官、情感和精神关系。首届 Design Miami/Podium x Shanghai 通过 20 世纪和当代的设计作品来审视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理念;同时,结合中国文化与精美物件的渊源历史,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对设计提出新的阐释。
众多国内新秀是首届展会最大的亮点之一,他们中不少有留学背景,但也有对中国传统审美的延续,作品不拘体系,在东西文化中碰撞出新的灵感。
Design Miami/ 策展总监 Aric Chen 陈伯康在中国生活了快15年,他也是此次Design Miami/Podium落地上海的核心人物。陈伯康认为,艺术和设计在中国正在以令人兴奋的方式发展、成熟。“不仅市场的强大让人期待、当代文化艺术的出现也让人兴奋。在中国,我们已经看到了艺术和设计的发展,我们还没有看到艺术和设计融合的发展,这就是收藏级设计的领域。”
“其实所谓艺术和设计的区别也是伴随着工业工业革命刚刚被提上议题的,在这之前西方世界对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并没有探讨,东方世界里就更没有了。如果你看我们的中国古人观赏一个花瓶、一展屏风,他们从来没有要给这些物件定性:到底这是设计还是艺术?这也是我们想要表达的。所以我们希望用一个令中国观众更能产生共鸣的主题去阐述此次展会的主题。 ”陈伯康说。
Design Miami/Podium x Shanghai 及其参展画廊将展示一系列精选作品,展现现代主义的多样性。现代主义是20世纪设计风格的典型代表,本次展会不仅呈现著名的欧洲经典设计,如让·普鲁维( Jean Prouvé )和皮埃尔·让纳雷(Pierre Jeanneret) 的作品,也包括全世界各地所涌现的现代主义设计案例,如凹凸庫( Art & Deco Gallery Shanghai)呈现的艺术家丁乙收藏的重要上海装饰艺术家具以及 Nilufar 画廊(Nilufar Gallery) 带来的珍贵的1950年代 Zig Zag椅,由巴西 d'Arte Palma 工作室的 Lina Bo Bardi 和 Giancarlo Palanti 设计。
艺术家丁乙收藏的重要上海装饰艺术家具
总部位于纽约的 R & Company 展示了 Wendell Castle和 Gerrit Rietveld 等设计师的作品以及 Katie Stout 的全新陶瓷作品;老牌艺廊 Galerie Patrick Seguin 自 1989 年创立以来,汇集了法国设计史上众多才华横溢的大师作品,此次带来了设计大师 Jean Prouvé 的一系列珍贵作品。包括Jean Prouvé 于 1944 年设计的这种可旋转办公椅CD 11、“半金属”椅 Métropole no. 305以及为巴黎附近安东尼地区的大学城设计的Antony chair。
老牌艺廊 Galerie Patrick Seguin带来了设计大师 Jean Prouvé 的一系列珍贵作品
艺廊主 Patrick Seguin 对 Dezeen 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建立和中国藏家的关系。这次的参与是一次非常棒的机会,能够与新晋藏家和成熟的藏家们进一步加深联系。新一代中国藏家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不仅收购作品,而且在树立新的活力。这些对设计具有独特理解的中国藏家将目光投向西方,对西方艺术和设计也有更深的认识。”他还透露,接下来还计划在中国出版一本关于Jean Prouvé的书。
藝術門(PearlLam Galleries)重点呈现国际先锋概念设计师 A.A. Murakami (也称为 Studio Swine )、倪志琪和杨丹凤以及 Enrico Marone Cinzano 的设计作品。其中,自 2007 年进入国际舞台,杨丹凤被公认为是亚洲最早的概念设计师之一。她擅长将中国传统手工艺与西方现代的材料和理念相结合。展览的亮点之一即杨丹凤标志性的作品“赝品椅”:融合了中国元素和西方洛可可风格,混合假名牌手袋,并运用包裹软垫的方式创作出戏剧化的效果。
藝術門(PearlLam Galleries)在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上的展位
自2015年起就连续参加Design Miami/ 的Gallery All 凹空间,此次展出了两位极具潜力的中国90后新锐女性艺术家罗黛诗及王画的全新作品,邀请两位艺术家创作了10余件铜铸系列镜子、树脂锁链艺术灯具及家具。罗黛诗被业界称为“炼金术士”,专注于生物学创造思维Bio-design的研究。自然界的物质铜是她在这个方向探索的切入点。从古董赝品制造商那里得到的灵感,罗黛诗想要用人工干预逆转工业生产过程,让铜这种已经过工业加工的金属生长成被制造以前的状态,创作人工的自然。
Gallery All 凹空间在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上的展位
2020年成立于上海的OBJECTIVE GALLERY 以 Tangible Object(可接触物)作为主人公,讲述空间、人与家具的故事。意在从生活的本质思考,以空间为载体,以人为轴心,创造美学与性能融合的居家物件。
OBJECTIVE GALLERY在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上的展位
展览还体现了众多中国设计师在学科间或跨学科领域所展开的实践,让人们重新意识到中国历来对于艺术形式没有做过多区分。近年以当代佛教雕塑进入中国及国际视野的蒋晟,此次呈现一尊高度超过 3 米的佛像新作,这也是他迄今为止最大的作品之一。徐震、周轶伦等在当代艺术和设计领域间自如游走的实践者也在参展之列,同时展出同样擅于打破边界的丹尼尔·阿尔轩( Daniel Arsham)、维吉尔·阿伯洛赫(Virgil Abloh)、里克·欧文斯(Rick Owens )以及米沙·卡恩( Misha Kahn)这些海外设计师的作品。
蒋晟呈现一尊高度超过 3 米的佛像新作
Dezeen作为本次Design Miami/Podium x Shanghai的媒体合作伙伴,特别精选了七大看点。本次展出将在上海中山东一路33号外滩源壹号持续到11月14日。
本次参展的是一系列以锤子命名的作品,这些布艺作品将纤维的柔软与来自侗族女工匠传统的金属力量联系起来,以此来比喻被标签化的柔弱女性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强大。其中亮布——一种传统的侗族手工工艺面料——激发了艺术家的灵感,也是这件作品中使用的主要材料,其制作需要 20 多道工序;纤维这种在常人眼中柔软,可以代表女性的材料,经过千百次的磨练,能呈现出钢铁般的效果,以此来呈现女性力量的丰富、强大与坚不可摧。“亮布带给我的视觉冲击在于一种强烈的反差,它明明是纤维质地,却呈现出与之截然相反的金属质感。”林芳璐说。这正如她理解的女性特质,兼具柔软与坚硬。在此之前,林芳璐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一位“扎染艺术家”。今年5月,凭借以云南白族女性为灵感的作品《SHE》,她成为了首位获得罗意威工艺奖的中国艺术家。
在 Lumenoria 系列中,半透明液体树脂以流动和诗意的过程缓慢地手工浇铸在 Enignum 底座上。当液体流动并贴合下方的木质时,它创造了一个感性的、起伏的有机表面。Joseph Walsh 于 1979 年出生于爱尔兰南海岸的科克郡,20 岁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的情况下,他开始探索对制作的热情,拜访欧洲各地的大师级制造商并发展自己对木工的掌握和对材料的深入了解。
链条是“曝光”系列的一贯元素。石雕上的锁链不是后期添加的,而是从石头上整体切割打磨而成。杨振中使用 3D 雕刻技术和手工技术,让链条从石头本身“可见”。这些链子直接从石头上切割下来打磨,环环相扣,两端则消失在原石中。艺术家在充分利用最新技术的同时,拒绝让作品程序化地完成。他有意识地结合中国古代工匠的传统技艺,而不仅仅是机器操作的对象。
金砖在古代属皇宫专用,用于铺设地面。《One Brick,Two Bricks》所用的两块金砖,产自清朝嘉庆年间。金砖的粘土瓦材料质地紧密,不含一丝一缕黄金,却几乎和贵金属一样昂贵,因此被视为稀有珍藏。如今,制作金砖所需的材料稀缺,金砖的制作工艺也几近失传。通常而言,制作一件金砖需要两到三年甚至更久,只有少数工匠仍在坚持金砖工艺的匠心传承。在这件设计作品中,如恩有意保持它的原样,未做任何改动。由坚实的支撑结构架高,厚重的金砖犹如悬浮般轻盈。深靛蓝色的金砖表面如天鹅绒般光滑,边缘为未经修饰的原始毛边。底端精致的青铜支架与金砖形成鲜明对比,为这种古老的材料赋予了现代感。这个设计意在将我们的情感与文化传承重新连接起来。
如恩创始合伙人郭锡恩表示,人们沉迷且依赖于高科技,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失去对周围寻常事物的感知力。尤其是在疫情时期,旅行、出行受到限制,大家更多借助于zoom等线上平台进行沟通。这些都阻碍了我们与有形物体之间的连接。而具有历史沉淀的有形物体,正是社区成长所需要的集体记忆。在此背景下,展览主题——“物感(感性)”显得非常切合时宜。在胡如珊看来,感官的语言是一种幻象的语言。它无法像世俗的物件一样,承载起感觉、经验、记忆与时间。我们能够感受到物质的存在,同时与他们开展对话。为了能够重新建立起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连接,重拾对于生活的感知力,我们需要专注于有形的物件,及其精湛的工艺,他们能为日常生活增添幸福与快乐。
摩擦伸缩桌是赫斯维克工作室对于家具适应不同空间和需求的研究成果。工作室在 2004 年萌生出一个想法,通过使用枢轴机制显著改变地毯的比例。样本模型生产出之后,工作室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扩展,最终以桌子的形式进行表达。该设计将精密制造与充满灵动性的材料相结合,融入机器人制造和航空航天领域内开发的技术,以及传统的专业手工艺,使其可以从直径 1.8 米、可容纳 8 人的光滑圆桌,转变为超过 4 米长的椭圆型桌子。构成桌面的 45 个板条由两部分单独加工而成,193 个枢轴点由手工精确放置并固定在一起,经过校准以确保其完美高度和平衡,拉开过程顺畅。每一版摩擦伸缩桌共 12 个,每一个均由托马斯·赫斯维克亲笔编号。
擅长空间设计的 AndréFu傅厚民,以传统物料配合精湛工艺打造出极具立体感的收藏家品。
此次展出的收藏家品中,ORB Arrival Table 是一大亮点。作品以木炭铸造的青铜为基座,以突出的线条打造出抽象的外形。酒红色调的巴西 Rota Da Seta 大理石桌面,层迭的纹理有如涟漪,加上雕刻水波纹图案,突显其缜密跃动的形态。同时展出的还有 TWIRL Floor Lamp,Table Lamp,以及 ARC Occasional Chair。TWIRL 系列的两件灯饰作品是设计师把青铜雕塑成螺旋形态的杰作,呈现流丽线条。ARC Occasional Chair 的构思则以青铜铸制弧型骨干,粗犷厚实的线条充分表现力量与稳重的概念,配上精巧大理石纹丝绸面料,让感观呈现强烈的对比。
艺术家 Gijs Frieling 和 Job Wouters 合作为The Wrong Shop创作的作品,重新设计了古董橱柜系列,是当代欧洲设计文化的缩影,倡导回收利用并发扬卓越的工艺。
使用鲜艳的颜色,结合几何图案以及仿木和仿大理石的纹理,使用传统手工油漆产生的颜色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强度和耐用性。The Wrong Shop 的主理人 Sebastian Wrong 说:“我喜欢 Jobs 和 Gijs 之间的这种混合创造力,跨越到其他学科做出真正强大的作品。这种创造性的混合主义正是我们近 10 年前发起的 The Wrong Shop 的初衷,我们希望设计师能探索他们的创造力,不受传统艺术和设计边界的束缚。”
作者|Christina Yao
摄影|ZhuDi@AGENT PA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ezeen”(ID:Dezeen_Chin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