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图片由Design Miami/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提供,摄影:21 STUDIO
以“象外 / Transcendence”为主题,旨在呈现既不着于具体的“象”、也不可以被界定的状态,即穿过“形”看见“心”,透过“东”照见“西”,从“无机”中发现“有机”,既见“术”也见“艺”。
采访、撰文 / 殷雅迪
图片致谢Design Miami/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
时隔两年,第二届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以下或简称为“设计迈阿密上海站”)再次登陆上海,已于3月8日在地标性石库门建筑空间张园重磅启幕。展览为期五天,将持续至3月12日。
Design Miami/ 于2005年在美国迈阿密设计区创立。起初,这一设计展会被视作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 (Art Basel Miami Beach) 的“姊妹版”。巴塞尔艺术展 (Art Basel)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展会之一,每年都会在瑞士巴塞尔、美国迈阿密以及中国香港举行。2006年,Design Miami/ 迅速扩张到瑞士,形成Design Miami/ Basel;2021年,Design Miami/ 首次登陆中国,以全新概念打造的“Design Miami/ Podium” —— 更小规模却更加精细的展会形式 ——在上海揭开面纱。
第二届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现场,上海张园
图片由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提供,摄影:21 STUDIO
今年,第二届“设计迈阿密”上海站由 Design Miami/ 继续携手主办方“垠舍制造 Made in House”,Made In House创始人顾芷宁、蔡贝轶、邵程联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方向召集人薛天宠共同策划,呈现“Gallery”、“Podium”、“Design Talks Theater”三大核心板块,汇集20余家参展机构,涵盖来自北京、杭州、伦敦、洛杉矶的国内外知名艺廊及设计师,以“象外 / Transcendence”为主题,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重新激活“象”的观念,以多样性视角切入全球设计领域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引领公众洞见艺术设计发展流变,并拓展其对于中国当代设计与艺术的认知。
素有“上海第一名园”美称的张园,始建于1882年,是上海现存最完整、种类最多的中后期石库门建筑群,本届“设计迈阿密”展会就位于张园的四幢建筑内。依照观展顺序,穿过设计论坛区域“Design Talks Theater”所在的D幢,A、B两幢建筑内部集中展示了“Gallery”和“Podium”板块。其中,聚集了国内外收藏级设计领域顶尖艺廊的“Gallery”,主要分布于两幢建筑的一层;二层“Podium”展区,众多代表性设计师及艺廊根据“象外 / Transcendence”这一主题,进行了特别创作和呈现。“Podium”还特别关注中国的设计人才,所呈现的每件作品着重突出了其背后的独特材料、工艺、叙述和历史。C幢建筑的一层空间,“Design at Large”板块呈现了一系列大型的、历史性的当代设计作品,包括充满概念感和工业创新的建筑装置。
第二届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现场,上海张园
图片由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提供,摄影:21 STUDIO
薛天宠介绍道,“本届展会的观众不仅能近距离观赏大师的新作,还能一睹年轻活跃的设计师风采;其中的收藏级设计品,既体现了创作者对于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也展现出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的‘现代性’新样貌”。顾芷宁同时介绍道:“策展人们将引领公众洞见艺术设计发展流变,以及拓展公众对于中国当代设计与艺术的认知。”无论参展的设计师/艺术家阵容,还是参展作品本身,都在全方位展现新一届展会之丰富程度,“设计迈阿密”上海站对于新时代重要议题的洞见,对艺术、设计及其交叉行业未来趋势的展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届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现场,上海张园
图片由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提供,摄影:21 STUDIO
如果你手边恰好有一本名为《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的书,随手一翻就不难发现,人类的生活在短短几百年里,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直到你看见这一行字的时刻,仍在加剧。面对与前辈不同的创作环境,当代的创作者们不仅需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提出兼具审美价值与实用性的“解决方案”,还需要快速学习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当我们看见一件作品时,可能无法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究竟想要表达什么……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一定是作品的材料,以及成就材料的“工艺”,或者说“技术”。
在本届“设计迈阿密”上海站呈现的收藏级设计品中,包含了新型制作材料的使用,和对生产过剩材料的再利用,以及对于传统工艺的沿袭与革新。它们不仅模糊了“新”与“旧”的明确定义,也消解了“东方”与“西方”的典型印象。
第二届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现场,上海张园
图片由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提供,摄影:21 STUDIO
第二届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现场,上海张园
图片由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提供,摄影:21 STUDIO
在这样一个没有“标签”,甚至没有“时间”的一场 —— 关于“物质”的盛会上,源自东方理念的“象”由此诞生:“东方哲学中的‘象’极富深意,它强调通过可见之形达至更高层次的精神意涵;在西方美学观念中‘象’可以被理解为‘表象’,它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及再现。”展览主题“象外 / Transcendence”,旨在呈现既不着于具体的“象”、也不可以被界定的状态,即穿过“形”看见“心”,透过“东”照见“西”,从“无机”中发现“有机”,既见“术”也见“艺”。
接下来,我们将从具体的设计师/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中,寻找“象外”的证据,并希冀从“材料”、“技术”、“设计/艺术的早期脉络”和当下关切的“生态议题”四个部分,带大家一览第二届“设计迈阿密”上海站的部分精彩作品。
:
从材料看东/西
作为中国观众,我们很容易在“设计迈阿密”展会上,从制作材料上,抑或作品的外观造型中,发现熟悉的“东方印记”。但是,当我们更进一步去观看,会发现“东方印象”的背后,同样也使用了“西方的设计语言”。对于西方观众来说,这种“双重印记”同样深刻而鲜活。这种拆分形式与内容后,融入一件作品中进行再表达的方法,在薛天宠看来具有指导意义,“这种方法,能够让我们的传统生生不息,也让更多人追寻当代设计与当代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
上图:第二届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现场,上海张园
图片由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提供,摄影:21 STUDIO
左下图:邵帆,老树椅,2018
右下图:邵帆,玫瑰条案,2019
设计师/艺术家邵帆,他以作品中携带的中国传统文化气韵,在业内为创作者们所熟知。无论是生发自东方的禅意,还是源自西方的设计理念,他把明式家具结构与抽象雕塑的形式相结合,让人“同时看到东方的文化与西方的语境,以及传统技艺,在当下活用的成果”。
来自法国里昂的安德烈·杜布勒伊 (André Dubreul,于2022年辞世) 是当代装饰艺术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继承了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大师和装饰艺术时期的传统,在一系列作品中打造前卫的“奢华感”,让现代主义的情感暗流碰上时装“高定”甚至东方元素,让作品尽显当代设计充满可能性的魅力。
上图:第二届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现场,Pearl Lam Galleries艺术门展位
图片由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提供,摄影:21 STUDIO
下图:安德烈·杜布勒伊,《飘带瓶》,2004
瓷,33 × 24 × 14 cm
Gallery Sohe在此次展会呈现了艺术家Louis Durot的作品。作为一位波普艺术偶像,Durot合作创作了载入艺术史册的“Expansions”系列,而作为最早研究并使用聚氨酯创作的法国战后当代艺术家,他是材料工艺创新的先行者、一名聚合物科学家。黄铜镜以及被Vitra Design Museuem纳入永久馆藏的螺旋椅,都是Durot的重要代表作。
第二届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现场,Gallery Sohe展位
图片由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提供,摄影:21 STUDIO
左图:Louis Durot,Mirror,2022
⻩铜、镜子,88 H × 9 W × 88 D cm
Gallery Sohe
右图:Louis Durot,Spiral Chair, 2022
⻩铜、81 H × 81 W × 68 D cm
Gallery Sohe
出生于新西兰的Virginia Leonard创作的陶瓷作品,源于她和自我的不断对话。这些披着“刺”的、绚烂到臃肿的容器,是长期困扰她的慢性疼痛和身体疤痕的“物证”。她对于私密体验诚实地接受和袒露,塑造了这些独一无二的雕塑作品。
Virginia Leonard,Chicken Wire Skin
粘土光泽彩料和树脂,73 H × 46 cm
Side Gallery
林芳璐作为一位年轻的编织艺术家,积极拥抱并重新审视传统上与女性关系密切的技术。她把用线和布讲述的故事,提升至雕塑的维度,对于扎染工艺的熟练掌握和批判性拆解,令她创作出动人而坚韧的纤维作品,探索基于传统同时洞察当下的自信表达。
将传统手艺纳入创作语言的,还有设计师/艺术家杨丹凤,她对于贴近当代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的提出,释放了诸如刺绣、木雕、瓷器、景泰蓝等传统技艺的表现力。
林芳璐,《她的风景》
棉布、棉线、木,300 × 60 × 230 cm
Art+ Shanghai Gallery
上图:杨丹凤,《作品3号》
铝,64 × 135 × 35 cm
Pearl Lam Galleries
下图:杨丹凤,《作品2号》
钢,119 × 105 × 60 cm
Pearl Lam Galleries
设计师/艺术家薛照新则把光纳入雕塑的语言中,让光影为物质赋予形态上的延展,探索客观实体之外的意义。
上图:薛照新,《光的回响》,2022
铝镁合⾦铸造,63 L × 43 W × 174 H cm
20C Gallery
下图:薛照新,《丛林漫步》,2022
铸铜,Bronze table: 120 × 80 × 180 cm ,Stool: 45 × 35 × 45 cm
20C Gallery
:
从技术看东/西
在本届“设计迈阿密”上海站,还存在着一类特征典型的作品,那就是“把技术介入设计”。其中“既包含研发新材料的技术、制作工艺中的技术,还有计算机的技术,和对于‘技术’本身的重新认知”,薛天宠介绍道。“它们将共同指出 —— 当代设计与当代艺术的未来趋向”,这也是在“设计迈阿密”探讨“技术”的真正价值所在。
Gallery All在此次展会上推出周磊杰个展,5件全新作品均来自“形变(Transformation)”系列。以五件经典椅子:竖琴椅、红蓝椅、酋长椅、LC1和埃尔达椅为雏形,艺术家通过计算机生成等技术手段,演化出一系列丰富的、具备穿透性媒介的,并具有生物体征的有机体形态作品。
上图:第二届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现场,Gallery All展位
图片由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提供,摄影:21 STUDIO
中图:周磊杰,《红蓝椅》, 2023
透明树脂、65 L × 84 W × 87.6 H cm
下图:周磊杰,《埃尔达椅》, 2023
透明树脂,91 L× 79.5 W × 93 H cm
Objective Gallery带来包括中国艺术家丁世伟在内共9位创作者的收藏级设计作品。丁世伟的作品基于屏幕经验展开,他广泛挪用意识形态话语、流行图像与哲学符号,昭示屏幕景观作为反乌托邦式的自我实现预言。
第二届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现场,Objective Gallery展位
图片由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提供,摄影:21 STUDIO
丁世伟,《灿黑 1 号》,2022
铝型材、型材配件、亚克力、塑料平封条,77 H x 49 W x 49 D cm
Objective Gallery
来自Tom Dixon的“Pylon”椅被设计出来的初衷,是成为世界上最轻的金属椅子,而这样的设想必定需要技术作为支持。一把由3毫米直径钢丝制成的“Pylon”钢椅,自重等同于一个新生婴儿,却可承受160公斤的重量。
Tom Dixon,Pylon Chair
钢、光泽粉末涂层,72 W × 53 D × 125 H cm
谁说鞋只能作为日常用品不能作为收藏级雕塑摆件,一个包不能作为多用途的瓶,一个灯不能拥有独特的羽翼呢?SCRY推出的“Extra Collection”是在SCRY实验室“数字胚胎”框架下,用数字化设计和增材制造技术一体成型的全新系列。通过让产品的典型特征发生形变,打破物品功能和形态之间的关系,邀请使用者考虑既定形态产品的合理性,启发行业从产业链角度思考产品优化的可能性。
SCRY,包具(左上)、鞋履(右上)、灯具(下),2023
树脂
赵瑾雅致力于探索吹制玻璃的潜力,并通过她的观念和经验将想法实现。苏畅在作品中创造出一种开放式的结构,用木头、纤维和石膏材料的“空”与“实”构成完整的作品,形成其作品独有的张力。
赵瑾雅,《冰语》(上)、《那么对于未来的期许呢?》(下),2022
苏畅,《折叠》
木、麻纤维、石膏,275 H × 63 × 61 cm
ShangART Gallery
:
大师之作
今天我们谈论现代设计,一般指社会开始大规模生产零部件的工业革命以后,第一个现代设计经典案例,一般指1851年,为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建造的伦敦“水晶宫”。经典现代设计/艺术大师之作,代表了当时在观念和技术上的最高水平;同时,社会时局、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共同成就了一代宗师及其作品的诞生。不同时代的设计师,背负着不同的责任。薛天宠谈道,从今天的眼光重看过去时代的巨人,是为了获得向前看的能力,这也是在“设计迈阿密”上海站专门设置“Design at Large”板块以展示大师作品的原因:“我们希望对于时代新趋势的预见,是从这个展会开始的”。
“Design at Large”单元的意大利传奇艺术家加埃塔诺·佩谢 (Gaetano Pesce) ,是一名建筑师、设计师与艺术家,先后在欧洲,美国,拉丁美洲与亚洲活跃着。他作品横跨了多个领域,包括建筑、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以及展览设计。本届展会上,他的工作室以“多元化创造更美好的世界”为主题,呈现⼀系列以不同人像为创作基础的椅子,艺术家把椅子变成了肖像画,为展会设计“Diversity is beautiful”特别版。
第二届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现场,“Design at Large”单元,加埃塔诺·佩谢展位
图片由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提供,摄影:21 STUDIO
加埃塔诺·佩谢工作室为第二届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设计的“Diversity is beautiful”特别版
该单元的另一位艺术家,来自爱尔兰的设计师/艺术家Joseph Walsh从“Enginum”系列最早的作品开始就发明了一种针对材料性语言的新技术。他充分利用天然木材的特殊性,创造出绝美、飘逸的“不自然”曲线,从技艺出发,导向作品的实用性功能,发展出一种新形式下的审美。
第二届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现场,Joseph Walsh展位
图片由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提供,摄影:21 STUDIO
上图:Joseph Walsh,Enignum Free Form Chair
Ash、Leather,850 L× 800 W × 730 H mm
Joseph Walsh Studio
下图:Joseph Walsh,Magnus Dining Table
Ash、Burr Ash Top,4270 L × 1400 W × 740 H mm
Joseph Walsh Studio
:
生态关怀
近几年,生态问题一直在各行业、学科内引起热议。在本届“设计迈阿密”上海站展会,不乏以生物、自然作为表现主题的作品。在薛天宠看来,从设计与艺术的历史发展来看,它们一直与其所处的时代相呼应。“如何与自然共生,如何与机器相处,如何与自我和解”,成为很多创作者带有自觉意识去思考和关注的时代议题。展会上既包含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作品,也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创作者在汲取各领域的知识后创作的作品。
创作“Epilith灯”系列的法国艺术家/设计师Elissa Lacoste,就在试图唤起人们对植物生命力的感知,形似从矿物中生长的花形灯具,讲述了自然正在从人类生活环境中退去的事实;葡萄牙艺术家/设计师Vanessa Barragão用100%再生羊毛编织的地毯上,创造出富有生机和趣味的自然景观:似乎唯有用这种方式,我们才得以离“自然”更近一点;中国艺术家蒋晟和齐倬,通过不同的材料和造像手法,以宗教佛像传递东方自古以来绵延至今的“天人合一”思想。
上图:Elissa Lacoste,《紫水晶》
可回收铸铝、丙烯酸树脂、颜料、矿物集料、硅酮、电气元件
50 × 38 × 105 cm
Side Gallery
中、下图:Elissa Lacoste,《黑牡丹》及细节
可回收铸铝、丙烯酸树脂、颜料、矿物集料、硅酮、电气元件,48 × 39 × 158 H cm
Side Gallery
Vanessa Barragão,Picos
100% 再生羊毛,270 × 440 cm
CoBrA Gallery
蔣晟,《童地藏像》
石灰华,13 L × 10.7 W × 20 H cm
齐倬,《Bubble-Game No. 45》,2022
吹塑玻璃、仿古手工石雕,107 × 30 × 31 cm
PARIS-B
第二届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 A Made in House production,从时间和东西方文化两个维度展开,材料和技术层面的革新,又将两条坐标轴进一步拓宽。当观众完全沉浸在展览中,可能会不禁感慨,一切词语试图区分、划界的事物,仿佛一团团带电荷的云雾,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当代设计与当代艺术,设计与艺术的历史及其各自的叙述逻辑,已经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气候里彼此撞击与交融,它们预示着,或者说等待着,一场惊天动地的雷雨,将灌溉我们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
正如薛天宠所说,“设计也好,艺术也罢,乃至将来会有更多学科与之联动,以发展出新型的展示方式,可能是一种未来趋向。”而我们都在提前见证,正在到来的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rt Ba Ba”(ID:Art-Ba-B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