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HUB | 2023 CES:新常态与新变数

DESIGN HUB | 2023 CES:新常态与新变数


   

从2022年底的广州车展,到2023年初的CES,汽车行业经历了热热闹闹的两周。在长时间的“车展荒”后,整个行业也算是“饱餐”了一顿新年大餐。电动车新常态下,车机、造型等有没有什么新变数?今天,基于对2023CES的观察,ICONA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


   

1890年,当铁路开发者们决定将沙漠中的拉斯维加斯山谷作为中转站,或许没有人预想到,埃菲尔铁塔、狮身人面像和自由女神像会如此雄奇而荒诞地出现在山谷边。


 

图1

1905年,当丰富的金银矿促使拉斯维加斯建市,或许没有人猜测到,酒店业、娱乐业和博彩业会让这座城市闻名世界。


 

图2

1931年,当拉斯维加斯宣布赌博合法化并发放六张专属许可证,或许也没有人设想过,每一年的开端,这里都会成为全球电子行业的焦点和风向标。


 

图3

当时间来到2023年,56岁的CES(国际电子消费展)再次在开年之际回归,历经2021的“纯线下”和2022的“缩水版线下”,今年的规模算得上是疫情“新常态”下的复苏。

不同于半个世纪前纯粹的“电子产品”展览,自2010年代起,日趋电子化、智能化的汽车开始入驻电子消费展,成为展台上的耀眼明星。而在汽车行业,CES的风头也逐渐盖过同期举办的底特律车展(后者自2020年因疫情停摆后更改时间,不再于1月举办),成为北美乃至世界的重量级“车展”,承载着汽车行业面向智能化未来的雄心和手段。

今年的CES,与时代和展会的主题相契合,车企们也呈现出“复苏”和“再思考”的新常态,同时,“梦幻联动”的行业趋势也将成为新的关注点。今天,ICONA和大家分享一些对于今年CES的观察所思。


 

图4

谈及汽车的“电子化”、“智能化”,屏幕是绕不开的话题。十年前是这样,今天依然如此。区别是,如今车内大屏已成为默认的“常态”,当年Model S车内放一块大屏就引起轩然大波的时代一去不返了。当“车里有大屏”越来越普遍,关于屏幕这件事情,也是ICONA在CES开幕前最大的期待:这块屏还能亮出什么新的刺激点?

不管对屏幕的未来有多少种不同凡响的期待,目前量产的主流仍然是熟悉的那几种,就像大众ID.7展示出的务实态度。


 

图5

仍然是ID家族一脉相承的屏幕布局——近似16:9横向中控屏+小尺寸仪表屏,一样的怀挡和方向盘,但细品之下会发现,大众悄悄完成了一些精雕细琢的迭代:中控屏更加立体突出,仪表屏缩小,藏进空调出风口,并与怀挡解耦;HUD功能逐渐取代仪表屏,等等。此外可以看出,ID.7的空调更改为电动出风口,这一点显著不同于之前车型,既保证了造型的简洁,也使屏幕控制风向和更多的功能联动成为了可能,让车内屏幕有了更多、更实际的体验价值。

相比大众,克莱斯勒智能座舱的屏幕布置则更为前卫。主驾一体式长屏+副驾娱乐屏的配置虽然在中国新势力中已不算罕见,但异形屏幕的设计明显可以更好地契合内饰造型,不显突兀。


 

图6

克莱斯勒的准量产概念车Airflow也同样展现出“Harmony in Motion”的理念,体现出对于副驾娱乐和融合体验的重视。


 

图7

如果说上面两家展示出的还都是常规“玩法”,那么下面,刺激的要来了。

作为美国老派皮卡品牌,道奇RAM推出了新奇的“堆叠式”双中控屏,可以在“横屏+键盘”和“竖屏”之间切换,这种“笔记本变Pad”的硬件玩法,不失为一种新思路,它体现了“多场景综合”需求下的交互模式弹性。


 

图8

同属Stellantis旗下的标致,则传承了法国车一贯的想象力,给出了“环形屏幕”这个颇有些赛博朋克的答案:方向盘屏幕和环形的仪表屏,构成了驾驶者极具形式感的交互界面,以便驾驶者手不离开方向盘就实现各类控制——但副驾和后排仍是常规的屏幕。


 

图9

一群高手在研究如何把屏幕玩出花来,两家德国公司却在考虑“删除屏幕”。

奥迪推出了后排VR游戏平台和VR眼镜套装,让后排乘客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平权享受“驾驶乐趣”,而这其实是自动驾驶时代车内格局的一种预演。


 

图10

而宝马则显然更“敢玩”,在代表品牌未来交互概念的Dee概念车上直接取消了车内屏幕——或者说搞出了一块巨大的车内屏幕:风挡有多大,屏幕就有多大。有了最新的先进平视显示系统加持,宝马甚至可以让你在“元宇宙”里开车,车外平平无奇的场景也可以被渲染成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图11

但这还不是全部。车内没有屏幕的宝马,在车外却成了屏幕大户。

宝马此前就已展示过的E Ink电子墨水技术更加精进,每个区块可以显示32种颜色,先抛开法规问题,这种技术相当于让整个外饰都成了弱化版显示屏,这对于车外交互,乃至V2V交互、V2X交互,都是另一种全新的体验,前景可期。


 

图12

还没结束,宝马经典的“双肾格栅”也成了显示屏,作为重要的车前交互“器官”而存在。这称得上传统车企面对品牌遗产的出色巧思。


 

图13

等等,之前我们聊过,宝马前脸不是越来越纵向了吗?为什么又做出了一款横向双肾?


 

图14

电车时代,汽车造型设计的变化会是怎么推进的?这也是ICONA长期关注和思考的一个点。坦白说,本届CES上并没有出现让人产生颠覆感的造型设计出现,但还是有一些探索可以去发现。

像这个行业中绝大多数的竞争者一样,宝马也在探索电动车新常态下的造型重点,让造型服务于整车的调性体验。虽然Dee的车身设计让人联想起一些经典的3系车型,但这绝不是一款复古之作。


 

图15

在德系三强中,宝马更注重运动感与攻击性,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便是电动化时代的i4、iX等车型,也同样体现了这个特色。因此前脸的结构必须符合动感雕塑的原则,薄则拉宽,厚则支撑瓦解,不能显出横向多个分层的“臃肿”感。

但Dee的指向显然要更遥远,在智能化的新时代,“运动感”和“攻击性”未必是褒义词,给用户最直接的亲和力与交互体验成为了核心。再加上电子墨水等技术的限制,外饰曲面既不能也不应当追求凹凸丰富的雕塑感。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宝马弃用了看家的“火焰燃烧”曲面,而打造了一款以“简洁”为要义的“电子车”——即便可能显得有些“胖乎乎”,但确实更像是与人对话的伙伴,而不是怒发冲冠的斗士。


 

图16

回到前脸,一方面是出于亲和力的追求而接受“双下巴”,一方面也是考虑到电动车不会一直“厚”下去,宝马还是在Dee上恢复了横向布局,同时在下方增加了极具电子产品感的分件处理,也使厚重的感觉略加缓解。为了交互的自然感受,宝马甚至把“天使眼”或“鹰眼”大灯也取消了,代之以双肾屏幕里的“两道杠”——整体布局回到了横向,但大灯却变成了纵向,刻意规避固定的“眼睛”联想,为双肾屏幕交互让路,这也算是新时代的一种新特征。

有趣的是,标致也采取了纵向大灯的设计方案。不同于宝马,标致的纵向“狮爪”仍然为“动感”和“杀气”服务,在横向拉宽的前脸起到纵向贯通的“抓紧”作用,其外饰曲面也仍是极富硬朗瘦削的雕塑感,还是标致熟悉的味道。


 

图17

说到“熟悉的味道”,索尼与本田联合研发的Afeela概念车也有话要说。这款车型的设计质感非常纯粹简洁,姿态和曲面充满严谨理性的几何美,使人联想起逻辑规整的现代主义建筑。


 

图18


 

图19

但从造型元素,尤其是前灯、尾灯、激光雷达这些关键元素来说,它未免又显得有些保守,像是过于技术化、工程化的产物。看惯了中国新势力作品的我们,甚至会觉得这款Afeela有些“无趣”,缺乏惊喜,内饰的CMS屏幕也仿佛是纯粹的工程样件。


 

图20

这合理吗?

当然合理。

考虑到这款车的背景是索尼×本田,我们就会明白,这是一个务实的“智能技术+造车能力”组合。对他们而言,并不是造型不重要,而是核心资源要投入在技术能力上,要实现并验证索尼的智能科技与本田汽车工程技术的耦合。这种需求一方面限制了“不合理造型”的发挥,一方面也要求Afeela展示出足够“精密、专业、技术驱动”的形象。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科学家穿成摇滚明星的样子出现在公众面前,其解释成本一定会比较高。何况这也只是概念样车,相信Afeela的量产版一定会更向市场需求倾斜,增加一些利于销售的造型特征。


 

图21

选择跨界合作的巨头不止这两家:奔驰官宣了与英伟达在元宇宙赋能的智能生产、集中式计算和仿真方面的合作;英伟达与富士康也宣布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自动驾驶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来自中国的极氪“长袖善舞”,一面与Waymo合作展示了M-Vision这款自动驾驶网约车,一面又以极氪001为基础,与Mobileye联合展示了基于视觉感知的自动驾驶能力。


 

图22

ICONA认为,车企(制造商)与智能科技公司的合作,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强强联合、各取所需,一方面也说明了智能汽车行业风口的“过期不候”,如果不在短期内整合各自优势抱团取暖,将技术落地变现,那么经济大势和马斯克“大魔王”都不会等太久。

说到马斯克,本届CES他也以另一种方式参与——旗下Boring公司的隧道项目在去年首秀之后,又一次来到了CES。Boring公司致力于将汽车从地上公路转移到地下封闭的隧道进行“点对点行驶”,从而大幅提升通行效率。但目前的用户反馈却不甚乐观:不能用辅助驾驶、车速不能超过64km/h、甚至去年还出现了堵车……当然,现在说智商税还为时过早,毕竟特斯拉也曾在多次质疑中站起来,用销量给出了回应。


 

图23

     
     
     
   

复苏与紧迫、常态与变数,交织在本届CES的汽车展台。可以预见的是,加速务实会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主流,但长久的胜利,一定属于胸藏远方的团队……

   
     
     
     

参考资料:

图1-3引用自网络

图4引用自CES官方社媒

图5/7/15/18-21引用自wheelsage

图6引用自搜狐

图8/16/17引用自netcarshow

图9引用自标致官方

图10/22/23引用自汽车之家

图11-13引用自宝马官方

图14为自制

END



         


*本文为ICONA发表的设计观点分享,文章不含任何商业目的,其引用的图片、LOGO、车型名称和品牌均属各自法定著作权所有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为ICONA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ICONA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后台留言,获取相关转载须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cona意柯那设计”(ID:ICONAGROUP)。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