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北京的消费者文先生向Z Media反映,铺装完成尚未满一年的大自然地板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起鼓情况。
地板起鼓并非很难解决的问题,文先生的经历却十分糟心。
今年9月中旬,文先生尝试通过销售门店联系到了官方售后客服。客服表示已经记录情况,随后会有维修师傅跟文先生联系。
10月初,在等待半个月都未见有人主动联系后,文先生再次拨通了大自然地板的客服电话。接线的依然是上次的服务人员。
“她说她记得我的需求,并向我提供了维修师傅的电话,让我自己打电话联系。”文先生说。
在立即与维修师傅取得联系后,文先生得到了“最近没空”的回复。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师傅答应下一个周日上门维修。
到了约定的日子,大自然地板的维修师傅在未和文先生提前沟通的情况下,没有按时上门。
经过多次协调时间未果,10月26日,文先生再次拨通维修师傅电话,约定了10月31日上门维修。在约定日期的前一天,10月30日,师傅询问文先生当天是否有空。
文先生说:“我明确告诉他,周六没有时间,请他按照原本约定的时间按时上门。但师傅的回答是,‘周日安排了别的事情’。最后,我们无奈将上门日期推到了11月。”
文先生告诉Z Media,这期间大自然地板的售后客服没有主动打过一个电话跟进此事。每一次与维修师傅的沟通,也都是文先生在其爽约后主动联系。
既没有想象中规范大公司所应该拥有的规范化、流程化的售后服务,也没有认真负责、态度真诚、沟通及时的服务人员,对于大自然地板这个“知名品牌”,被“鸽”三次、打了十余通电话的文先生表示,很失望。
在各大互联网平台的论坛区,Z Media发现,与文先生有着相似经历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先不说产品品质与消费者的日常使用是否出现问题,仅是“售后服务态度”一项,就被投诉多次。
大自然地板的投诉截屏
等待几周而后就没了消息、售后和销售之间互相“踢皮球”、官方售后无人理睬……家居消费的特殊性,导致很多问题的解决流程繁琐、周期漫长,其实消费者都能够理解。但如果遇到的问题还停留在“无人管”的阶段,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并非是一件好事。
经销商店面售出的产品,售后服务是否在大打折扣?大自然地板的售后服务究竟是公司自己在做还是外包给了第三方服务商?在获知文先生的情况后,Z Media在大自然家居官网上找到了其“金保姆服务”的400服务电话,并致电了解。
电话中,官方售后服务人员表示,北京地区的店面是同一经销商在经营,售后服务也是该经销商在负责。而对于维修师傅的资质和归属问题,官方售后表示,一切都是经销商安排。
在走访了北京地区多家大自然家居店面后,Z Media也发现,店面销售的服务意识和规范程度相对于其他同类品牌来说,有所欠缺。有的甚至在消费者进店两分钟后,都没有销售人员主动上前询问需求。
在品牌扩张过程中,发展经销商是必要的。而销售能力突出的经销商是否具备服务能力,我们不得而知。代理产品和代理服务始终不是一回事儿,如果不能用优质的服务匹配优质的产品,企业的生态,或将走入病态。
半个月前,总部位于佛山顺德大良的大自然家居控股有限公司,即大自然家居,发布公告称,下午4点正式撤回上市地位,结束了公司十年香港上市之路。
除了文先生购买的大自然地板,大自然木门、大自然环保家装、Nature原装进口地板、Wellmann威尔曼欧洲全屋定制、京彩商用板材等,均为大自然家居旗下品牌。
1995年5月,大自然地板雏形成立。此后的十多年中,地板产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强化、复合地板的连年高增长,让大自然在地板行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2011年5月,公司于香港上市,并经历了从一开始上市时的“中国地板”,到“大自然地板”,再到“大自然家居”的多次更名。
在查阅相关资料后,Z Media了解到,在上市当年,大自然家居的股价最高涨至3.22港元/股,而退市公告发布当日,其股价已经跌至1.69港元/股,几近腰斩。
在资本市场游走的这十年,大自然家居交出的成绩单并不理想。
首先,是核心地板业务的增速放缓。2018年-2020年,大自然家居地板产品营收分别为23.88亿元、26.58亿元、28.65亿元,增速分别为13.1%、11.3%、7.8%,增长率从两位数下滑到了个位数。
其次,是从地板单品类向大家居转型的战略成果差强人意。2014年,大自然家居开启转型之路。而在之后的几年中,木门、衣柜、橱柜、壁纸、全屋定制等多个品类的销售业绩并未能挑起大梁,同时,公司盈利能力还遭遇了整体滑坡。
公司年报显示,2016和2017年,地板收入依然占据大家居整体营收90%以上,其他细分品类表现平平;2018年至2020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68亿元、1.621亿元、1790万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29.95%、3.40%、-88.96%。同时,这三年的整体毛利率也下降了约5%,此外,公司的负债情况也是连续三年增加,资产负债率从2019年的约20%陡增至2020年的45%,创下近年来新高。
公司2021年半年报还披露了,大自然家居与中国恒大集团及其附属公司存在业务往来。地产采购商的暴雷,数亿元的账款只能“以股抵债”。9月10日,大自然家居受让恒大持有的河南大自然家居、河南大自然木业两家公司各40%股权。虽然股权在手,但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犹存。
据悉,在退市前,大自然家居已完成了私有化。有消息放出,大自然家居计划进行重组,以实现其全部或部分业务于A股上市。
从港股转战A股,大自然家居并非家居企业中的头一份儿。
奥普家居的原间接控股股东奥普集团曾于2006年12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2016年9月完成退市流程。2018年正式开启A股IPO之路,在结结实实地经历了一轮又一轮争议后,2020年1月,才正式登陆上交所,成为浴霸第一股。
2020年1月15日,奥普家居在上交所上市
2020年10月19日,东鹏控股在深交所上市
2016年6月,登陆港股不足3年的东鹏控股完成了私有化并退市。股价低迷的样子与大自然家居颇为相似。而东鹏控股自2017年招股书披露后,足足等待了3年,才得以在深交所挂牌。如今又在疫情和陶瓷行业整体下行的影响下,压力重重。
前人都多少碰了壁,如今家居企业又扎堆儿挤进A股,可以想见,大自然家居的上市之路绝非坦途。
有业内人士分析,家居企业的这一波上市热潮下,资本市场正在加强对于企业各方面的审核。目前正在创业板排队的多个家居企业,都在审核“中止”阶段“补作业”,何况主板上市更是要看硬指标。
当然,大自然家居冲击A股,对于企业来说是件好事。在实现公司资本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对于大家居产业开拓国内市场也是不小的帮助。结合奥普家居和东鹏控股的经验,大自然家居不仅需要重新整合企业结构,还势必要在业务、产品等方面做出创新,才能让资本市场对其充满信心。
而此刻,Z Media更关心的是,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趋严格的市场监管下,糟糕的服务体系和频繁被投诉的经历,虽然不必然导致上市失败,但很有可能成为一个致命隐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立冬将至,大自然家居若要走得长远,该好好思考如何度过这个严冬了。
2021开年,大自然家居创始人佘学彬公开表示,要在新的三年里再造一个大自然,全面奔向千亿家居梦想。
半年报的披露似乎让人在扭亏为赢中看到希望。但比业绩翻倍更难的,是企业生态的积极生长。
这个“大自然”,不是靠数字造出来的,而是靠产品、服务养出来的。
希望这个“大自然”,不会让“文先生们”再次失望。
住小帮三周年 完成一场从装修到居住的回归
二度IPO的土巴兔 能否猜中互联网家装的结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了Home”(ID:ZMedia0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