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书法展中,参赛作品中错字屡见不鲜,饱受诟病。那么古人是不是就没有犯错的时候呢?其实不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人也有犯错的时候,碑帖中那些错别字就是例证。
①
汉隶《张迁碑》
▼
《张迁碑》中“爰既且于君,盖其繵縺。”顾炎武《金石文字记》:“而又有云‘爰既且于君’,则‘暨’之误。”王念孙《汉隶拾遗》:“‘爰既且于君’,义不可通,明是‘爰暨于君’之误。《魏元丕碑》:‘爰暨于君’,即其明证矣。”是说原文“既且”当为“暨”字,书碑者误将一字上下分离为两字,遂成“既且”。
两位学者的考证,铁证如山。
②
晋王羲之《兰亭序》
▼
③
唐楷书《九成宫》
▼
④
唐行楷《文赋》
▼
陆柬之《文赋》有多处硬伤:“物昭哲而牙进”,“牙”字应该是“互”字,《昭明文选》此句即作“互”。如果把“牙”字写成“互”的俗字,那么一撇必须写成一捺。“于是沉辞拂悦”,拂悦,《昭明文选》作“怫悦”,“拂”为“怫”之讹。
陆柬之抄写这通《文赋》,态度好像有点…额,不够严谨。
⑤
唐楷书《倪宽赞》
▼
褚遂良《倪宽赞》中,“奋”下“田”写成“臼”;“旧”下“日”成了“田”。
《墨缘》点评:”该写的没写,不该写的却写上。该怎么说好呢?”
⑥
唐楷书《阴符经》
▼
褚遂良所作《阴符经》,乃楷书经典之作。行笔极为灵活,点画、转折有行书笔意,部分重捺笔画还有隶书意味,轻重与虚实结合得很好。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然而其中也有一些错别字。
“执”字“丸”多一点。“私”字“厶”成了“么”。
“瞽”字左上成了“幸”。“故”字右部成了“久”。“杀”字多了一个“×”。
针对名帖中的错误,书思的建议是:临习时可以‘照搬’,但是创作时切忌出错。
⑦
宋行书《新岁展庆帖》
▼
苏轼《新岁展庆帖》“试令依樣造看”中的“樣”,不知所宗。
大文豪也犯错,“像‘样’又像‘朴’,其实都不像。臆造。
⑧
宋苏轼《赤壁赋》
▼
苏轼书“凌万顷之茫然”的“凌”写成“陵”;带“癶”的字,多数写成了“祭”的上部,如《赤壁赋》中“登”,《西楼苏帖》中“燈”等。
⑨
宋苏轼行书《西楼苏帖》
▼
“敖”字左侧部首,应是上“土”下“方”,苏轼作品中则多写了一横。且所有带“敖”的字,如《洞庭春色·中山松醪赋》中的“熬、螯”,《赤壁赋》中的“遨”,都多写了一横。
苏轼又出错了。
⑩
宋草书《诸上座帖》
▼
黄庭坚的草书经典《诸上座帖》,有一段出错很多,接连打上墨点。这是心虚吗?
按照时下展览的标准,是要靠边站的。
⑪
宋行书《闰月帖》
▼
米芾《闰月帖》中第二列首字“孰”字“丸”部中多出一点。一点之余,名家亦为过。后人更不能大意。
综上所述,古人写字也犯错,但是错就是错,不要给前人以“通假”解释,后人犯错也不要以古人为借口,为自己开脱或寻求安慰。有错就一定要改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美术观察”(ID:pyyjb12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