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舍建筑新作:金山岭上院

大舍建筑新作:金山岭上院


 




项目建造之初,希望在山谷中建一座纯粹的精神地标,类似海边的孤独图书馆和礼堂,空间本身不承载那么多的“功能性”,而是一个安顿身体、抚慰内心的空间。




上院与山完全生长在一起,让走入其中的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神性。

它有静默的美好,质朴真诚是它的底色,不浮躁,不喧嚣,也不沉重,让每一个渴望静下来的人,都能感受到安宁与轻盈。

柳亦春




上院最初的位置,也被选在了高处。
柳亦春再一次来到现场后,觉得原来的位置不够隐。最终,他将上院的位置改在两座山谷之间的一片坡地之上,隐匿于山谷之中。
所以,上院的设计呈现既参照了佛光寺,又不同于佛光寺,佛光寺是从下而上的行进流线,而上院则是从上而下。
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建筑与一个特殊地点之间的联系,然后用建筑的方式去结合、去呈现这种独特的空间性。



在空间组织上,与地形紧密结合,让整个建筑“打散”,沿着原有的地形一层一层“跌落”下来。
这源自金山岭的原始地貌,这里原本是高山谷地,但经过一代代村民的耕种劳作,山谷形成了一层层梯田,也正是这种地貌形态给了柳亦春灵感,把建筑也设计成一层层“跌落”的梯田状结构。

从最高处进入,通过建筑内部的楼梯拾级而下,一连串的空间形成巧妙的序列,散落于山间。





在高处的内院中,并不能看到山谷,但视线向上,却能看到如同画框般裁剪后的天空,与半山腰的绝美风景。
这是柳亦春对“借景”的匠心之用,“有时候越是看不到全貌,通过借一点点风景,有节奏的呈现,反而越能仔细体会自然、建筑与人的关系。”

整个建筑的底层空间是禅堂阿兰若。梵语阿兰若,是阿那亚名字的由来,原意为“人间寂静处,找回本我的地方”。





禅堂的薄屋顶,与细柱子搭配,形成一个轻盈的结构,身在其中有一种独特的自由感。
这里的视野豁然开朗,低矮的屋顶把西边的山谷,切割成一个如同宽银幕的画面。人进入这个空间,会很自然地盘坐下来,降低自己的视线,可以久久地坐着,什么也不做,只静静地观照内心,遥望远山与落日。








整个金山岭上院,有两处空间最为重要,分别是最顶层的上院,和下层的禅堂阿兰若。

上院的景观设计,由日本当代枯山水大师枡野俊明完成,他既是一位景观设计师,也是一位僧人,曾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当代值得尊敬的100位日本名人之一。


枡野俊明


来到这里,看到附近绵延围合的山林与石块时,枡野俊明心中就有了思路:尽量去掉设计的痕迹,将景观本身的包容性、土地本身的精神性凸显出来。由此,才能将自然的真相与本质,不加矫饰地呈现给身处其中的人们。 



上院的另一处重要空间禅堂阿兰若,则更多地渗透了柳亦春对建筑的理解。禅堂采用了最古老的建筑构成方式,如同一个“舍”字。“舍”原意为简易的居所,由“亼(ji )屮(cao)囗(wei) ”三部分构成,恰好对应了“亼是屋顶、屮是支撑,囗是台基”的传统营造概念。

尽管随着建筑的发展,“舍”字的形象不再突出,但仍是人们心目中关于家的传统想象。因此,柳亦春希望用全新的方式,来演绎最基本最原始的房屋构成,禅堂,就是这样一处独特的存在。




△ 拼叠平面图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 东立面图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 西立面图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 剖面图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 模型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