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是如何选址的?国际3大知名案例的回答

大企业是如何选址的?国际3大知名案例的回答

麦肯锡的一项数据表明:在全球100强经济体中有53个是国家,34个是城市,13个是跨国企业。

大企业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增长的发动机。


龙头企业不仅是城市(群)经济的支柱和引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当地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特点。甚至是整体的产业转型供应链的集聚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没错,小企业贡献了大部分的就业,但是其主要的经济增长动力以及产业的结构转型还需要靠大企业。
根据福布斯财富2000,销售额过10亿美元的公司,大概也就是在2000左右的量级。
而CB insight对独角兽企业的研究,截止2022年2月,全球独角兽的数量也不过1000只(后台留言“独角兽”,获取独角兽名单)


这些公司,体量大、增长快,是各个城市争取的对象。
那城市具体要怎么吸引企业?
根据科特勒的调研,没有几个城市认真研究过大中型跨国公司在投资城市选择方面有何偏好,对它们的决策过程更是缺乏了解。
(1)影响大中型跨国公司决定投资城市的选择和业务扩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的决策过程是怎样的?
(2)影响企业、投资者和专业人才进行决策的其他因素有哪些?
(3)什么(信息,渠道等)对于企业选择投资城市的决策过程有影响力?
 
城市要从企业的角度去考虑影响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哪些?
是市场吗?是政策吗?是人才吗?是供应链吗?是消费增长潜力吗?是潜在的社会跟文化价值吗?


了解清楚企业的城市战略,清楚其最关键的痛点,然后根据你自身的优势与产业基础,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
以下,我们分别分享3个案例。

亚马逊第二总部
重点是人才
随着亚马逊的发展,第一总部西雅图的办公空间逐渐逼仄,亚马逊第二总部开始选址了。在选址上,亚马逊下了大手笔,表示:
第二总部投资 50 亿美元,规格与西雅图总部对等。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海选第一轮就收到了238份提案,仅有7个美国的州未参与“海选”。
各大城市争奇斗艳,点这里或者图片可以看“选美视频”:


但,许多业内的观察家认为,亚马逊早就知道它想去哪里了,或者这样说:第二总部的选择范围不超过2-3个特定城市。


为什么?
因为的确只有少数几个城市符合亚马逊的要求。
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彼得·卡普利分析说,“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现在的选址问题是由劳动力驱动的:能否吸引到公司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没有企业会因为租金便宜而搬去硅谷或纽约;他们搬去硅谷是因为优秀的人才在那里。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大多数科技企业来说,选址问题核心驱动力是人才,更极端的,由一两位明星人才驱动的。

所以,人才的获取度是亚马逊第二总部最为关注的事情。毕竟,当时贝佐斯老爷子选择西雅图,也是因为人,那里有软件人才。

获胜城市之一是艾灵顿,其所处的州是大华盛顿州,这里距华盛顿特区仅15分钟车程,距里根国家机场约2英里,距杜勒斯国际机场不到一个小时。


同时,这是美国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25岁及以上的人中约有49%至少拥有学士学位,这里的CS毕业生数量超过任何其他美国大都市区。


政府还将在这里加大学校投资的力度,为像亚马逊这样的科技公司提供更多的计算机科技人才。

同时第二总部也考虑到了年轻人才在这里的需求——
年轻人想要“剧院、博物馆、商场、咖啡馆、小吃街、live music和各种娱乐方式”;想要便利的交通,住的离公司近,同时生活成本可负担;
在发展空间上,阿灵顿第二总部National Landing现有160万方的商业空间,还有150英亩(910亩)的土地可供开发,住房资源也非常丰富,生活要素也很齐全,比如这里有不少商店,餐馆和酒店。

目前,第二总部设计已经出炉,与西雅图的玻璃圆球“the spheres"相呼应,第二总部的亮点是——
“The Helix”
(中文意思为螺旋)


第二总部的效果图,中间就是the helix,
层层叠叠的绿植一直蜿蜒向上,图源官方
随着亚马逊在艾灵顿的扎根,催生出高增长公司和本地服务企业集群。
这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是巨大的机会。


特斯拉超级工厂
供应链配套
汽车产业,尤其讲究配套。
2018年7月,特斯拉宣布在中国建立超级工厂。
那会子,特斯拉最大的症结在于产量——产量跟不上市场需求,急需扩产。
但,特斯拉一没足够的钱去建厂,二没足够的时间去建厂、去整合庞大的产业供应链。有好产品但没法快速量产,资本市场可没有那么仁慈,特斯拉面临着重重质疑。
上海瞅准了这个机会。
首先给钱,通过中国本土银行贷款来资助特斯拉搞超级工厂的建设,而且基建狂魔只花了不到一年就建好了;然后给个好位置,上海临港,这里有方便整车出口的港口;再然后给市场给政策,上海的经济体量在4万亿的能级,辐射长三角,同时特斯拉能享受本土企业才能享受的免购置税,补贴等政策。
不过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得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长三角形成了世界级的汽车产业链,可以快速对接特斯拉对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需求。

tesla美国工厂内部
在特斯拉造车故事中,有一个“4小时朋友圈”的轶事。
比如,美国负责电池的Giga1工厂到加州Fremont特斯拉工厂的距离,车程4小时10分。而在中国,电池供应商LG化学的南京工厂到上海工厂,车程同样是4小时10分。
“4小时朋友圈”体现了特斯拉对供应链管理的精准、高效和严苛。
放眼全球,在4小时内能聚集起相对完整的新能源汽车配套供应商的,也不过2-3个地点。
目前,特斯拉国产化率已超70%,除了核心的芯片、集成电路外,车身整体几乎都是中国制造,这些供应商大部分来自江浙沪包邮区。

上海引入特斯拉,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爆发了惊人的创造力,搅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格局,同时带领长三角地区迅速成为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世界级高地。

爱尔兰都柏林总部群 
低税率政策
要问苹果在本土以外的利润全部流向了哪个城市/国家,答案就是爱尔兰。
在2021年之前,爱尔兰是欧洲的“避税天堂”之一。

放眼全球,爱尔兰的税率都是“打折促销”款,只有12.5%;欧盟国家平均是21.68%,英国是19%。低税率为爱尔兰带来了非常大的优势——


谷歌,微软,推特,LinkedIn,HubSpot,Facebook、Airbnb、埃森哲、德勤等全都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有总部。在英国启动脱欧程序后,金融巨头也过来了:美林银行、巴克莱银行都决定将欧洲总部搬到爱尔兰。

苹果复杂的税务架构,大大降低了税金
脱欧的英国丢掉了1万多个工作岗位,差不多都抛给爱尔兰了。
当然,爱尔兰本身也接得住:
这里有人才,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极高,超过40%的国民都有高等教育背景;而且金融行业、医疗行业、互联网行业的产业生态系统基础也不差;爱尔兰也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国民对待新事物持有开放的心态……
根据爱尔兰投资发展局(IDA)统计,目前有1200多家大中型海外企业在爱尔兰设立了机构,形成了信息通讯技术、生物制药、金融服务、互联网、工程和商业服务和航空融资租赁等多个优势产业集群。


爱尔兰的策略就是,把自己打造成政策洼地,聚集人才与产业,创造下一个新增长点。


即使去年,爱尔兰同意放弃12.5%的企业税率,转而支持15%的全球最低企业税率,长年积累的产业集群也为爱尔兰带来了充分的竞争优势。

关于能否吸引跨国公司,关键取决于这些城市的内在和外在特征。著名的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一共总结了11种区别性特征,他们分别是:


城市或城市区的规模、人口特征、物流运输、激励政策、产业集群、供应链、中央政府政策、社会稳定性、政治和民事管理、教育水平和商业力量。



当然,每一家企业,每一座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好在,世界上的龙头企业并不是太多,适合某一城市的企业就更加有限了。


当城市立足于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帮助企业去做思考他们的城市战略时,它就会逐步走向自己的胜利。




更多相关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



TOP Lab (TOP创新区研究院) 隶属于FTA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一个非盈利的研究平台,其使命是打造创新区领域的智库.
TOP研究院专注于全球创新区的一体化研究,从Talent(个人), Organization(组织), Place(区域)三大维度出发,通过对全球创新区案例、创新区产品大数据整理、以及产业创新及工作方式创新的研究,探索中国创新区的实践路径。


FTA是领先的办公及产业(科技)地产一体化设计专家,拥有900+个科技园区与办公总部的设计实践经验,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多个世界50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等。

FTA提供从研发策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一体化的专业设计服务,服务的客户包括:市北高新、张江高科、天安骏业、上海地产、小米科技、罗氏制药、阿里巴巴、迪斯尼、西门子、凤凰卫视、上海港城集团、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知名品牌。

未来是创新的时代,在“为创新设计场景”的使命下,FTA一直践行“与客户一起创新”的价值观。



欢迎联系我们:
咨询项目 - 王先生:17792253557
人才招聘 - 张先生:1376192410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ID:TOP_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